舒缓疗护工作的试点实践及思考
2019-10-15谷秀菊胡小英通讯作者张建英虞晓清汤春红
谷秀菊 胡小英(通讯作者) 张建英 虞晓清 汤春红
200240上海市闵行区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上海
201102上海市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上海
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当疾病处于不可逆的临终状态时,最重要的是舒缓照顾以提高生命质量,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治疗”。社区舒缓照护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仁德之心的关爱,同时要加强生命伦理教育,积极改善伦理环境,提高临终者生命质量[1]。
为了顺应时代的脉搏,更好的关心、照顾到逐年增长的晚期肿瘤患者的痛苦和困境,2012年,上海市各区县试点开展了“舒缓疗护”工作,作为从事上海市舒缓疗护的临床工作者,将结合上海市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情况和自身的工作经验,探讨舒缓疗护临床工作中应如何真正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实际需求。
资料与方法
服务对象:舒缓疗护病区主要收治的患者为诊断明确且病情不断恶化、现代医学不能治愈属不可逆转的慢性疾病终末期、预期存活期3~6个月的患者,包括晚期恶性肿瘤临终患者,80岁以上高龄久病,心、肺、肾、肝等脏器持续衰竭,卧床1年以上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临终患者,严重心、肺疾病临终患者。
表1 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舒缓疗护服务情况(n)
服务模式:①住院服务:对于符合住院条件的患者,给予住院服务。入院后,15 min内对患者进行访视,包括自我介绍及发放相关资料;24 h内完成评估(卡氏评分等)及制定治疗目标;1周内与患者及家属一起制定舒缓疗护计划,给予患者最优质的舒缓疗护服务。②居家服务: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给予居家服务。建立居家舒缓疗护病床,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制定止痛治疗方案,并指导家属护理相关知识,包括饮食搭配、皮肤、口腔、二便等相关护理,同时帮助家属营造愉悦的家庭氛围,给予患者平和、安静的舒缓生活空间。
结 果
自2012年10月开展试点工作以来,中心舒缓疗护服务情况,见表1。
讨 论
生理需求难解决,缓解疼痛是重点:对于晚期肿瘤患者生理上的不适反应给予相应的临床对症处理,解除患者生理上的不适感觉,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是舒缓疗护工作的首要任务。晚期肿瘤患者的不适主诉因人而异,大多以疼痛、恶心、呕吐、纳差、胸闷、呼吸困难为主,其中,以疼痛为最主要的主诉。疼痛不仅是患者身体的一种感受,更是对患者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一种摧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让患者产生恐惧,对患者的耐受力也是一种考验[2]。肿瘤患者大多忍受着长期慢性疼痛的折磨,同时,爆发性疼痛在癌痛患者中也是常见的,给癌痛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他们最需要解决的生理需求就是缓解疼痛。镇痛是舒缓疗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对患者采取的舒缓疗护中,需特别注重患者的疼痛指数和用药的反馈情况,根据不同程度的疼痛采取不同的疗护对策。不要让患者感觉只有药物才能解决他的痛苦。医护人员要熟悉疼痛的评分标准,按照VSA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为知情的患者和家属宣教关于疼痛指数的知识,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疼痛程度,实现自我控制调节。同时,除了应用药物止痛之外,护士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心理护理、物理止痛法、放松止痛法等均会发挥良好的止痛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需求难满足,生命关顾是关键:终末期肿瘤患者饱受病痛及抗肿瘤反应的双重折磨,他们经过诊断前阶段对真实症状的害怕和恐惧,诊断阶段的焦虑、悲伤、郁闷和受伤害感,治疗阶段的期待、焦虑甚至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复发阶段的对治疗失去信心,以及终末阶段的恐惧、绝望和屈服等心理过程,他们极度需要心理上的抚慰及照料,因此,如何满足终末期肿瘤患者的心理需求,是舒缓疗护应该研究的重点问题。广州市老人院的“生命关顾计划”可以为舒缓疗护工作提供借鉴[3],通过对患者的人生历程的回顾、进行生命教育、了解患者灵性方面的需求(包括宗教和风俗方面)、开展舒缓疗护志愿者支援工作、临终关爱等服务,使患者能够从往事中肯定自己,减少被遗弃感,提升自我价值感。通过家属的支持尽量满足患者的临终愿望,从而达到舒缓疗护的最终目标,使患者能够安详、无憾、有尊严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传统观念难逾越,医患沟通是难点:由于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孝道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多数人没有从伦理道德的层次上接受舒缓疗护,在整个社会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关于舒缓疗护的伦理大环境[4]。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有些人认为终止晚期患者的针对性治疗就是等死,就是放弃生存的权利与对生命的不尊重。同时由于患者家属与患者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愿意主动放弃患者的生命。作为与患者及家属直接沟通的舒缓疗护临床工作人员,如何将舒缓疗护理念灌输给患者家属、做通家属思想工作,以及向其解释生老病死、新陈代谢乃自然规律并让其从内心接受是舒缓疗护的难点。
对于没有亲人陪伴的患者,应多抽时间给予陪伴,与他们交流感兴趣的话题,同时可借助社会的力量给予他们温暖,疏导他们孤独、恐惧的心理。对于躯体比较痛苦的患者,非语言沟通才是最好的沟通,医护齐心协力解决他们的痛苦,鼓励他们诉说、发泄、倾听、沉默等[5]。AIDET沟通模式是我们可以参考应用的一种沟通方式,这是由美国StuderGroup创立的一种沟通方法,近年来已被临床应用,在这种沟通基础上建立医患信任后,我们就能更深入地去谈论一些有关肿瘤晚期的发展和生死论,了解患者和家属的信仰和需求,一起探讨对生死的看法,同时释放他们内心的不安和顾虑,让他们能够坦然的接受生死是一种自然规律,慢慢就会接受即将死亡的事实[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