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扶贫成为扶贫第一内生增长动力

2019-10-1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杨丽马兰

农经 2019年9期
关键词:通江县巴山牧业

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杨丽 马兰

随着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等多种模式的产业扶贫,凭借其持续性、多样性、内生增长性和高参与性、广覆盖性,在扶贫领域持续发力,已逐渐成为扶贫第一内生增长动力。四川省巴山牧业的产业扶贫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产业扶贫为主

四川通江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心地带,是秦巴连片贫困地区核心区域。全县幅员面积4116 平方公里,辖49 个乡镇,522 个村,总人口80.2 万,其中农业人口61.1 万人,是传统农业大县,素有“一府三乡”(川陕苏区首府、中国红军之乡、中国银耳之乡、中国溶洞之乡)的美誉。2014 年年底全县有贫困村157 个、贫困户33375户113456人,当地贫困人口数量多,扶贫任务艰巨。

巴中市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巴山牧业”)位于扶贫任务艰巨的四川省通江县。巴山牧业是一家专业从事青峪猪保种及全产业链开发的股份制企业,该企业现有青峪猪原种场1 个,扩繁场1 个,有机猪屠宰加工厂1 个,现有资产1.74 亿元,已建立起青峪猪保种繁育、生态养殖、屠宰及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和产品营销全产业链的产业体系。主要产品有“青峪黑豚”“青峪黑猪”“巴山土猪”系列冷冻肉、冷鲜肉、腊肉、香肠、猪炼油等。2018 年出栏青峪猪育肥猪1.2 万头、猪肉产量960 吨、产值4381 万元、利润580 万元,比2017 年青峪猪出栏1 万头、猪肉产量780 吨、产值3937万元、利润514 万元分别增长20.0%、23.1%、11.3%和12.8%,是巴中市第一家上市企业。

巴山牧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就业,通过多方位多角度深入贫困户,该企业产业扶贫带动效果明显。在当地政府和各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截至2018 年年底全县共退出贫困村122 个、脱贫26579 户91957人。该企业主要通过青峪猪产业扶贫模式和扶贫帮困模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进产业扶贫。

2014 年以来,巴山牧业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通江县政府和相关机构等多方交流争取,探索出了“政府+企业+金融+保险+贫困户”五方联动的青峪猪产业扶贫新模式。

首先由政府主导,强化产业引领。政府制定青峪猪产业发展规划,精准选择帮扶对象。县扶贫、农业等部门会同企业牵头制定青峪猪产业带动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帮助改善基础设施和养殖条件,“保职保薪”派驻畜牧技术人员专职服务企业。然后通过企业主体,实现龙头带动。巴山牧业按照“绿色”猪标准,统一规划养殖场地,统一提供优质仔猪,统一配送专用饲料,统一编印《青峪猪饲养实用技术》组织培训,统一开展疾病防疫,统一保底回购生猪。为了确保养殖效益,巴山牧业与养殖农户签订养殖合同,以不低于12 元/市斤的价格保底回购。为了使贫困户脱贫不返贫,巴山牧业按照“收一补一”方式,在回购育肥猪时即刻同等数量补栏,确保产业持续发展、不断壮大。为了能按时回购养殖户育肥的青峪猪,巴山牧业建立了产品全链追溯系统、“线上认养+线下体验”模式,通过自建冷链物流体系和川渝等地的线下高端体验店,增加了青峪猪肉的销售量,实现了农户养殖的青峪猪都能及时出栏销售。

其次,通过分类扶助,保障稳定收益。对有养殖能力的贫困户,巴山牧业与贫困户直接签订养殖合同,免费提供猪苗、技术、防疫,购买保险和收购,主动与银行协调运用扶贫小额信贷帮助解决贫困户养殖底垫资金。在上一批猪出栏后,督促贫困户同等数量补栏,循环不断发展。这样不仅解决了贫困户的稳定收入问题,又增强了贫困户的劳动技能,防止贫困户产生“等靠要”思想。目前,巴山牧业已发展816 户贫困户(2996 个贫困人口)养殖青峪猪7931 头,实现纯利592.7 万元,人均实现纯收入1978.3 元。对无劳动力、重病残疾、年迈体弱等无养殖能力的贫困户,采取集中托管代养的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如通江县文胜乡谭坪村,以返乡创业人员何洪军投入30 多万元建立起谭坪村巴山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该村委将县扶贫专项产业发展资金20 万元和国家工商银行支持资金20 万元纳入专合社,将全村的32 户贫困户全部吸纳到社,优先聘用贫困户2 人在合作社养殖场务工。从2015 年起与巴山牧业合作,采取“五方联动”模式,现存栏“绿色”土猪628 头,已出栏436 头,头平均获得利润424 元,共计利润18.49 万元。其中贫困户共计分得利润8.54 万元,户均2669元。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6 户大户带动856 户3038 个贫困人口养殖青峪猪15190 头,实现分红227.85 万元,人均实现750 元纯收入。

最后,通过银行支持,破解资金瓶颈。借助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对口帮扶通江的机遇,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养殖“绿色”猪给予金融支持,按每户6 头(或每人2 头)的标准给予500 元/头仔猪购买底垫资金。同时,巴山牧业还加强与各金融机构合作,按照“星级授信,免担保、免抵押,优惠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扶贫贴息”办法,将专合社的贫困户1—5 万元/户的小额信贷作为专合社股金,由专合社统贷统还。通过保险保障,化解产业风险。对接保险公司为专合社和养殖户办理生猪保险,每头猪保费21元,在喂养过程中若意外死亡,经核查属实,养殖户最高可获得2100 元/头的赔偿金,实现公司、专合社、养殖户和银行机构“零风险”。

社会救助为辅

巴山牧业除采用青峪猪产业扶贫模式外,还采取了扶贫帮困活动。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让更多的困难人口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巴山牧业还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活动。具体做法有两种。

一是单列贫困对象招聘名额。稳定就业是贫困户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巴山牧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按公司员工不低于30%的比例聘用贫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并保证同工同酬。目前公司216 名固定员工中就有87名来自贫困家庭,2017 年人均工资收入均超4万元,直接促进87 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二是奉献爱心,帮助特困对象。为帮助无助的贫困孤残孩子,巴山牧业建立了 “爱心救助资金”,借助融E 购开展青峪猪义卖,将卖出的每头青峪猪抽取500 元和公司每年交易额的3%存入通江县扶贫开发协会指定账户,重点用于贫困孤残孩子应急救助。目前已累计救助贫困孤残孩子50 多名,捐赠资金100 余万元。民胜小学五年级学生李成幼时落下严重眼疾,但因家贫一直未进行治疗,在获得2 万多元的救助基金后,视力恢复正常。巴山牧业还在2015 年将通江县广纳镇金堂村确定为公司的定点帮扶村,每年向该村的21 户贫困户免费提供猪仔、技术培训,并按市场价格上浮10%回收育肥猪,帮扶他们实现了稳定脱贫后,公司又将贫困村毛浴镇草帽村确定为新的帮扶联系村。2016 年,公司被评为“巴中市十大扶贫爱心企业”。

秦巴山贫困片区地貌

扶贫效果

巴山牧业通过产业扶贫,刺激当地发展,取得显著的产业扶贫效果。2015 年8 月以来,巴山牧业已在通江县广纳镇金堂村、文胜乡谭坪村、沙溪镇大林坡村等70 多个村实施青峪猪产业扶贫行动,已发放仔猪2 万余头,回收育肥猪1 万多头,结算户户均实现纯利润2600多元。共帮扶、带动1672 户贫困户6034 个贫困人口,通过养殖青峪猪实现高质量脱贫。

从生产带动情况分析,自2015 年以来,巴山牧业每年投放用于收购贫困户养殖“绿色青峪猪”的流动资金240 万元、免费提供的生产资料金额460 万元、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的内容及投入金额130 万元、参加技术培训贫困人口数300 多人、参加技术培训的非贫困人口数500 多人。从就业带动情况分析,巴山牧业现有固定员工216名,其中来自贫困家庭87名,2017 年人均工资收入均超4 万元,直接促进87户贫困户稳定脱贫。从资产收益情况分析,巴山牧业在铁佛、广纳等乡镇流转2000 余户贫困户土地7000 余亩,再通过收购贫困户红苕藤、苕叶等青绿饲粮和玉米、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贫困户每年可增收2300元至20000元。

除直接带动效果外,巴山牧业间接扶贫效果依旧显著。巴山牧业青峪猪产业扶贫带动了通江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全县2018年出栏生猪115.56 万头,畜牧业总产值29.2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1.41 亿元的70.59%。

扶贫企业通过专注产业发展,丰富内部产业扶贫模式,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自身产业持续性、多样性。通过直接帮扶和间接帮扶带动当地贫困户和普通农户参与企业生产,提高农户参与性和贫困户覆盖面,推进产业扶贫。正是基于产业自身的持续性和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良性发展,产业扶贫日渐成为最具有生命力的扶贫方式之一,成为扶贫第一内生增长动力。

猜你喜欢

通江县巴山牧业
北京大鸿恒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大鸿恒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沈阳伟嘉牧业技术有限公司
河南省黄泛区农投牧业有限公司
巴山送红军
巴山背二哥
通江县国有林场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浅析通江县退耕还林现状及对策
浅析通江县退耕还林现状及其对策
巴山英雄熊国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