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素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2019-10-14陈伟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3期
关键词:化学教学渗透素质教育

陈伟

摘 要:近年来,党和国家一直鼓励高校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全方位健康发展。以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为出发点,针对高校化学教学特质,在高校大学化学学科教学中,采用渗透式教学模式进行素质教育,不仅激发了高校学生学习化学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以从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从而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关键词:素质教育;化学教学;渗透

引言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基本上经历了从“实用型人才”到“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再到“高技能人才”的转换,虽然语言表述有差异,其内核没变,且其含义是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一、化学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在学生诸育发展中,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使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但是,当前中学化学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忽视对学生科学素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的倾向,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其中,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实践,是培养和提高教师素质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有效促进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渗透式教学的概念、内涵

化学渗透式教学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专业文化素养为核心,在化学教学中注重专业学科知识的穿插、渗透、拓展、延伸并丰富化学教学的内容和空間,实现与学生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接轨,为学生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里所说的“渗透”不是生拉硬扯、牵强附会、画蛇添足、油水分离,而是灵活运用、有机整合、科学对接、协调统一,既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不失去高职化学教学的独立个性,又能够促进其专业学习,使其专业技能同步提高,真正做到“双赢”。

三、化学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策略

3.1以目标为轴,注重全面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素质教育观的化学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化学教学大纲的认知要求明确表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具体目标。技能目标则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计算、阅读、理解、模仿能力,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而情感目标的则是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严谨态度提高到一个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样重要的高度。此外,素质教育还特别要求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要求化学教师在备课时认真必须钻研教学大纲,充分挖掘教材、广泛了解学生,设计教学目标。如:合成氨的教学。认知领域:氨的性质、原料气的制备、在工农业上的应用、废气的处理。技能领域:掌握生产工艺流程、技术指标的控制。

情感领域:通过对合成氨工业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氨在工农业等方面的重要性。特别通过介绍,使学生意识到虽然目前我国氨年产量增长很快,但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他们肩负着改进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能耗的重任,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比如,在绪论课中,通过热能利用在整个能源利用中地位的阐述使学生认识研究热能利用和学习工程热力学的重要性,向学生进行爱课程、爱专业的教育;通过对我国能源利用现状的分析增强学生对我国能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学生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同时,化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动有趣的实验是引起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魅力。首先老师要做好演示实验。化学实验对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往往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情观察实验现象,即使是成绩非常差的学生,也会专心致志。因此,老师要抓住这一时机,通过老师的规范的演示,学生看到化学变化的无穷奥妙,把他们带进奇妙的化学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是做好学生实验。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全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亲身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逐步把这种对化学的外在的兴趣转化为稳定的深刻的内在兴趣,从而热爱化学,热爱科学,对科学执着追求。

3.2以提问启发为径,注重启发性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从学习的心理学角度来说,问题教学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培养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和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习责任。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来说,问题教学是创造性教学的一种开始,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的是知识的教学,轻视学生的问题意识,造成学生很少提问题,抹杀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人创造能力培养的核心。比如,在讲到铜的化学性质时,设计问题: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试验方案完成从孔雀石矿石中提取单质铜。再比如,讲到分子结构及配合物结构的两个杂化轨道理论,引导学生回答这两个杂化轨道理论的异同,从而对分子结构及配合物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提问时要遵循设计精心、有目的性,难易适度、有科学性,新颖别致、有趣味性,循循善诱、有启发性等原则。更要注意选择提问的角度——抓住重要点提问,抓住兴趣点提问,抓住疑难点提问,抓住关键点提问,抓住模糊点提问,抓住联系点提问,抓住联想点提问等。更要锤炼提问的语言——激疑启思,深浅适度,变换语式,环环相扣。

3.3以创新教育为本,注重实践开放性

创新能力主要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两大方面。其中,创新学习能力又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持久的注意力、较强的工作能力、丰富的创新想象能力以及基于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包括一般工作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运用创新的技法的能力以及成果的表现表达能力等。创新能力的重点在于创新思维能力,而创新能力的最终表现则是把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想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表现创新的物化成果上。

3.4以质疑发现为旨,注重创造性

学贵有疑,敏而思。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也有人说,质疑是求解的前提,质疑是创新的钥匙,质疑是探究的灵魂,质疑是思维的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但我们在课堂教学观摩中看到学生在思维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提不出问题,说明缺乏思维的探索性;二是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说明缺乏思维的广阔性;三是提出的问题杂乱无章,说明缺乏思维的条理性;四是提出问题比较肤浅,说明缺乏思维的深刻性。

四、结束语

在化学课堂上尝试渗透素质教育,目的不仅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渗透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以及观察能力、总结分析能力和追求科学探索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高雪梅.谈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2(35):186.

[2]于威.浅谈道德素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2):115.

[3]孟祥福.谈素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44-46.

猜你喜欢

化学教学渗透素质教育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