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谷英村的街巷空间
2019-10-14丛阳
丛阳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张谷英村传统民居中的街巷空间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中街巷空间的类型、尺度、空间感受以及形成缘由,从而对张谷英村传统民居的灰空间的形态设计有整体的把握,寻找出其中蕴含朴素的原生设计思想,由表及里、以小见大的挖掘出湖南地域性化性民居建筑的文化特征,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传承、保护湖南的地域传统民居文化。
关键词:张谷英村;民居;街巷空间
1 张谷英村简介
张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自明代初年张氏始祖张谷英在此地定居以来,子孙繁衍,聚族而居自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张谷英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大体成形与清代嘉庆时期。目前建筑面积有51000平方米,房屋厅堂1732间,天井两百多个,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巧妙。整个建筑群既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又具有明、清建筑的不同风格。
张谷英村目前村落保存情况良好,其中主要包括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部分,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民间建筑艺术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建筑群以及其周围有二龙戏珠、仙人下棋、山绕四坳、百步三桥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也极具观赏价值。
2 张谷英村街巷空间
在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中,街巷作为建筑空间形态组合的线性要素之一,在整体建筑风貌、建筑空间营造、空间流线的形成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巷道连接式空间组合形态主要是通过穿越建筑群体内的各条巷道空间进行建筑群体间的空间组合形式,其特点表现为所有路径都是线性的,路径的形态可能是笔直也可能折线或是与其他路径相交结合的线性空间。每条路径相交的结点都是线性空间的转折点,主要起到转折、收合、导引和过渡空间的作用。其中分为建筑房屋之间的巷道、建筑与流水之间的廊街以建筑的外廊。
2.1 古巷道
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中巷道连接式空间组合形态一般由贯穿于建筑群体的明巷道与暗巷道共同连接,明巷道即经过每个建筑小单元的中庭空间,道路基面一侧由建筑垂直面做空间的垂直空间的限定因素,另一侧空间较开敞、通光性好。暗巷道即主要分布在南北纵轴方向,其连接的内部交通空间多为由两侧建筑墙体垂直面和建筑顶面组成的封闭空间。暗巷道的空间限定性较之明巷道更强,其通过建筑间隙和墙面上的入口,与其它的空间相连接。这种狭窄封闭的通道空间具有较强的方向性,能自然能促使人向前走。古巷道位于当大门建筑群中的接官厅与八駿图楼之间,是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暗巷道之一。
以古巷道为代表的暗巷道,首先在建筑空间形态组合上起到的是一个线性连接的作用,由于其组成为两侧的建筑墙面以及顶上的屋面,因此整体空间感受较幽暗曲折,空间限定以及流线方向感更强。同时作为建筑之间的交通空间,连接了大大小小的建筑,如若把整个张谷英村比作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则暗巷道则是使其生生不息的“血管”。在其他使用功能上,以古巷道“为主的暗巷道还有通风以及消防的功能。古巷道宽度约1.2m,正常使用时可以容许两个成年人对向通过,同时由于高度较高,古巷道两头打开,可以使自然风快速通过,因此具有很好的通风效果。张谷英村整体建筑用材主要为砖、石、瓦以及木材,建筑群易遭受火灾威胁。在消防方面,以古巷道为主的暗巷道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由于古巷道宽度约为1.2m,在火灾发生时,身形矫健的成年男子可以撑手顺墙而上,将巷道上的屋面掀开,避免火势蔓延到其他房屋。
2.2 畔溪走廊
畔溪走廊主要位于议事厅与绣楼之间靠玉带河一侧,对岸为古时张谷英村的米油坊。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成形于清·嘉庆年间,全长110m,宽约2m,面积约240平方米。张谷英村古建筑群当大门、西头岸以及王家塅这三大建筑群的连接主要是以玉带河的水街行进线性连接。当大门前广场为起点,通过沿河麻石步道—百步三桥—畔溪走廊—集市广场—阶梯—王家塅前坪的入口广场,王家塅开放式入口广场作为整条水街连接式空间组合形态平面布局的结束点。整个水街连接式空间组合形态的空间序列为"半封闭式—开放式—半封闭式一一开放式。"其中畔溪走廊是其中很重要的一节。
在沿河道路与畔溪走廊之间,采用百步三桥跨水相连,让空间序列由半封闭式到开敞式再过渡到半封闭式,加强了空间序列的韵律感。建筑外墙面与顶界面和基面公共组成一个U形的空间形态,其开放端朝向河边,使得畔溪走廊成为由室内空间向室外空间过渡的灰空间。畔溪走廊后为集市广场,广场邻水一侧用高大的树木排列形成虚实相交的界面,其内侧由建筑外墙立面充当的界面,整体空间形态开敞。
由于畔溪走廊位于张谷英村较为中间的位置,对岸为村中米油坊,因此在古时作为商业用途,即村中大多数的商业活动都会在畔溪走廊中进行,一方面得益于畔溪走廊地理位置,一方面则是畔溪走廊作为沿水而设的灰空间,空间氛围开放公共,时至今日,畔溪走廊仍是村中重要的对外旅游商业区域。
2.3 西头岸外大门前巷道
西头岸外大门前巷道主要是一条西头岸建筑群通往外部场地的通道。相对于之前建筑间的明暗巷道以及畔溪走廊来说,这个巷道无论是在尺度还是空间感受上,更给人一种街道中的巷子的感觉。在进入西大门的序列中,首先参观者经过一段石桥来到这个通道的正门,即正入口。然后穿过正门,进入一段由两侧建筑垂直墙面围合而成的巷道,巷道的尽头则是西头岸建筑群的建筑入口。参观者经过一段半室外的巷道空间后再进入室内。
石桥与巷道共同组成了室内与室外的过渡空间,石桥和巷道将人流直接导向建筑的入口,这样的空间属于轴线正面式通道空间,其特点是通道空间尽端呈现出视觉目标即西头岸建筑群正大门入口。在这一过渡空间段中,参观者先是从室外进入到一段半室外过渡空间然后再进入室内,经过这一段路径,参观者己经做好来观看、体验和使用建筑空间的准备。而从过渡空间进入西头岸建筑群正大门入口时,是外部空间到内部空间的一个穿越过程,外大门前巷道的垂直面的形态将空间彼此区分开来,分出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
西头岸外大门前入口序列的设计在营造入口空间、过渡转换室外室内上来说是十分成功的。这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学习西头岸外大门的入口序列设计,在建筑入口中营造一个室内外过渡转换良好、空间氛围宜人的入口序列设计。
4 小结
在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中,无论是建筑空间的形态组合,或者是入口空间序列的营造,亦或者是建筑交通、消防功能的实现,街巷空间都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从文化的角度解析,街巷文化是张谷英村中宗亲族群文化的一个体现,作为一个以宗族血缘为凝结的古村落,张谷英村在建筑的组合上,十分依赖巷道空间的组织作用。大大小小的巷道连接着一个个建筑、天井,共同组成了气势恢宏的张谷英村古建筑群。
街巷空间只是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中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深思发掘的部分。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趋于一体性的"全球化"时代,建筑日趋同化,地域性传统建筑的空间特色日趋淡化。张谷英村作为保存较好的民居古建筑群,无论是在保护传统民居亦或是研究中国民居,都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文化特色成为我们急需面对的时代重任。而对传统民居空间的研究是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