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主体性与公共性的辩证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语境下人类社会发展的“三阶段”

2019-10-14陈国才

西部论丛 2019年33期
关键词:资本逻辑公共性主体性

摘 要: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的三个阶段。“三阶段”理论是对现实的人在历史活动中主体性与公共性辩证统一的发展历程的科学概括。公共性本来就产生于无数个人的主体性活动中,但由于生产力尚不发达,公共性常常作为一种异化力量统治个性。近来,日益发达的生产力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人的主体性,但资本逻辑却把主体性和公共性割裂了,主体性常常被商品奴役。只有重新理清主体性与公共性的辩证关系,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才有现实的可能。

关键词:主体性;公共性;资本逻辑;个性自由

人的实践活动既是个人活动,也是社会活动。个人活动更强调人的自我主体性,社会活动更强调人的社会公共性。显然,“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1],人的主体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主体性与社会性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人的依赖性”阶段、“物的依赖性”阶段、“自由个性”阶段,现实的个人在生产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主体性和公共性将贯穿发展“三阶段”的始终。本文将基于“三阶段”理论,论析人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与公共性的辩证统一。

一、“人的依赖性”阶段——公共性统治主体性

在“人的依赖性”阶段,公共性绝对统治着主体性。马克思指出:“我们余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2]这个时期的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还十分微小,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进程所改变,人们活动就是“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3]。在这个阶段,人们只有牢牢依靠于大自然的馈赠才能维持生存,人本质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活动表现自然界物质能量转换的一个普通环节。由于个体的力量实在太单薄了,人们唯有团结起来,以全体的力量对抗自然的力量,才能维持生存。这时候,人社会整体就作为公共性力量完全驾驭着每一个生命个体,公共性绝对统治着主体性。在这种“统治”关系中,人们在原始的分工中从事着相同而简单的活动,个人无法在生产活动中展现出自己异于他人创新意识、自我个性,个人只能完全依赖于共同体,并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无意识肢体而存在。

在“人的依赖性”阶段,主体性依附于甚至“消融”于统治阶级组织起来的社会共同体规则之中。当人们的活动被社会共同体绝对支配着,人只能以绝对的道德指标和利益指标为一切个人活动准则,人的活动不是为了发展自我而存在,而只是为了共同体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的便是奴隶对奴隶主、农奴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与归属。在这种绝对的人身依附关系中,奴隶和农奴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自由人的身份,任凭奴隶主和封建主指使和处置。人的个性发展缺乏最起码的社会空间和条件。总之,在社会性统治主体性的原始社会时期,人还不能在现实活动中很好地发展自我、展现个性,代表自我个性的主体性只能泯灭在代表强权的公共性之中,人与人之间表现出强烈的“依赖关系”,人们的主体性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起点上发展着”[4]。

二、“物的依赖性”——主体性脱离公共性

在“物的依赖关系”阶段,相对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使人的主体性逐渐从公共性的绝对统治中挣脱出来,主体性能够相对于公共性独立存在。马克思指出,“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5]。这个时期,人们从“公共性”统治“主体性“的社会形式中逐渐“醒悟”了,开始更加关注主体性,更加追求个性与自由。与此同时,人们却过分地追求主体性,公共性被看成是阻碍主体性发展的反面力量,主体性和公共性好像成为一对矛盾体了。人们开始想着要抛弃公共性,毫无节制地追求私欲,片面地过分地强调个性自由,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成为这个时代的潮流。人们从此陷入物役时代,即“物的依赖性”阶段。“物的依赖性”正是在资本的推动下产生的。此时的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每个人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自我、展现个性,个性发展成为了人们追求自由的最基本内容。殊不知,“资本逻辑”正化作一股无形的强大的异化力量控制人的活动,人们逐渐沦为商品和货币的奴役,主体性受到了一种新的力量的控制。

资本逻辑作为强大的“异化”的力量控制人的主体性活动。资本逻辑把人商品化、货币化,追求商品和货币成为人实现自我价值展现自我个性的根本方式。此时,人的一切活动根本上是为了拥有货币,为了积累财富财富。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寻求一切办法刺激工人的消费,使自己的商品具有新的诱惑力,强使工人有新的需求等等”[6],商品生产的无限扩大使人的需要和人对自由的追求无限扩大。为了进一步追求自由,人们努力抛弃公共性对自身的约束。事实上,正是资本创造的这种现象,也创造一种让人看不到摸不着的正强大“异化”力量。资本让人们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商品、货币为根本内容,追求个性自由只是促进商品流通和积累更多财富的过程。

资本逻辑使公共性异化为追求增殖劳动、商品流通和积累财富的力量。资本的生命在于剩余价值劳动和商品流通,必然要把人变成劳动力商品,让人变成商品流通基本单元。公共性追求关于人有序生活的特定秩序,在一定程度却成为资本的阻力。因此,资本逻辑虽然让人赢得了在自然界中独立的地位和自主的尊严,但也要一步步驱逐或者改造着公共性直到“资本逻辑”完全取代公共性。在“资本逻辑”中,人的个性自由必须依赖货币、商品的流通,这种“物的依赖性”使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从原本的属人性质转化为“异化”的“拜物教”性质,原本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公共性沦落为追求增殖劳动、商品流通和积累财富的异化“公共性”。此时,公共性不仅丧失了原本的属人本质,也逐渐被人们片面地、被迫地转化压迫、统治主体性的异化力量。从此以后,主体性开始逐渐和公共性分离了。显然,“以物为基础的独立性”意味着人的自由发展受到了新的限制,真正的个性始终受商品、货币的奴役,主体性会沦为奴役性。在“物的依赖性”时代,主体性和公共性相對立、相分离,如果不从根本上追究资本逻辑,将主体性和公共性真正辩证统一,那人不可能达到真正的个性自由。

三、“自由个性”——主体性与公共性辩证统一

“自由个性”是公共性和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7],这是该阶段人发展的集中体现。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达到科学地认识自然、个性、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将主体性和公共性辩证统一起来,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

在“自由个性”阶段,公共性与主体性重新融合在一起,二者辩证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当中。“‘自由个性时代以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更加普遍、更加深入地联系起”[8]。此时,公共性作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产物,是在人正确地认识了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科学地能动地改造自然、维护自然、发展自然的前提下形成的。在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公共性立足于丰富而又脆弱的自然资源,衔接着全体人类的长远价值导向及其能动的改造能力,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抽象产物。公共性是围绕着人的活动展开,并且始终是为人的活动服务的。公共性的存在是以人的活动为前提的,其继续存在也是为了人能够更好地展开活动。在这个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活动中的各个人、群体都能能动连接起来的时代中,公共性的本质就是为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服务。此时,一切交往、分工、制约都是按照人的兴趣、人的需要的原则展开。

公共性为人主体性的全面发展提供自己更广阔的现实空间。此时,人作为主体要始终把自己当做主体个性看待,一切异化力量将被消灭,并且不再控制人的思维与活动。代表主体性的个性自由与代表人类社会合理秩序的公共性将辩证统一为全新发展状态。当然,主体性与公共性的辩证统一是现实的,有条件的,它需要科学知识的发展,要求人们全面把握自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能够利用这些规律引导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资本逻辑,主体性与公共性辩证统一才有真正的现实可能。最后,主体性和公共性辩证统一于人的现实实践活动,人要在现实的生产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善和自身主体性的发展相互转化。在公共性和主体性辩证统一的前提下,“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9],才能在公共性之中发展主体性,在发展主体性之中改善公共性。

总 结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主体性与公共性能否辩证统一,是人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人的依赖性”时代,社会生产力过于低下,人们仅存在于公共性之中,几乎丧失了主体性。“物的依赖性”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主体性和公共性,但这种发展实质上是“资本逻辑”强迫从事增殖劳动、商品交换、积累财富的异化过程。在“个性自由”阶段,由于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人的主体性与公共性实现了辩证统一,人在追求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上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事实上,只有立足社会实践,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认识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变革社会制度,从根本上消灭异化的“资本逻辑”,人才能真正地个性自由全面发展。

注 释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4.

[3] 张军.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论析.北京:中央党校研究院.200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4.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4.

[8] 卞桂平.前主体性·主体性·公共性——基于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的理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12.3.

[9]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3.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3

[2] 卞桂平.前主体性·主体性·公共性——基于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的理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12.3.

[3] 张军.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论析.北京:中央党校研究院.2002.

[4] 贾英健,公共性视域: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8—369.

作者简介:陈国才,1992年8月,汉族,福建泉州,助教,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历史唯物主义方向。

猜你喜欢

资本逻辑公共性主体性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论资本逻辑
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形成与发展
论政府的公共性及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