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医融合”的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路径研究

2019-10-14汪春芳

西部论丛 2019年33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健康促进大学生

摘 要:本文从“体医融合”视角思考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实现路径。首先,根据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高校软硬件资源、管理条件等,分析“体医融合”大学生健康促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后,提出大学生健康促进新思路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体医融合;健康促进;路径

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推动学校体育科学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做了详尽布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即《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也做了各项工作的具体部署,其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提高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但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数据监测结果分析显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着实让人担忧。

2016年10月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建议需围绕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推行相关的激励计划, 要通过广泛地开展全国民众的健身运动, 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 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1]。再观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近年来,也纷纷开始尝试应用体育和医学交叉融合的方法,研究个体如何控制和提高自身健康的实践,结合体育、医学两个学科领域技术手段、思想、理论等指导健康促进的系统方法。因此,从“体医融合”新视角来探讨大学生健康促进的实践模式, 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健康促进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

一、“体医融合”健康促进的理论研究

1.1“体医融合”内涵

“体医融合”概念提出之前,较多场合使用“体医结合”一词。冯振伟[7]等根据郭建军提出的“体医融合”的建议[8],认为“体医融合”是基于运动基础上,体育与医疗多项手段相互耦合,以获得健康促进的全生命周期过程。

1.2“健康促进”内涵

著名健康教学家Green等认为:健康促进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即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环境支持。

二、大学生“体医融合” 体质健康促进的可行性分析

2.1国家政策支持

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运动作为大学生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是“正向、积极、绿色”的选择。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 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提出,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全民健康的重视。

2.2高校资源多元化

校内资源:一、专业的体育教师团队;二、丰富的体育场馆、器材、器械;三、多元化管理团队,二级学院教师、学生管理团队,体育部门体制健康管理小组,社团管理等,四、专业的医疗卫生团队。高校多元化的管理资源为开展“体医融合”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3大学生自约、自主性强,应用能力强

大学教育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较一般的人,他们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软件操作应用能力、任务执行能力等都较强,易操作。

三、大学生“体医融合” 体质健康促进的必要性分析

3.1体育保健生强身健体的需求

因身体因素不能正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被称为体育保健生。这部分学生只需完成每学期部分体育理论学习即可取得体育相应学分。而实际上体育保健生同样或者更需要获得一定的体育锻炼维持身体健康,而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忽视这一点,成了一个漏洞。可见,为体育保健生的开出医疗处方,量身定制科学运动处方,引导体育保健生科学健身,增强体质,可以弥补以往高校体育教学教育中的漏洞,改变体育保健生的概念,及体育保健课方式方法,显得意义非同寻常。

3.2大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需求

虽然多些年来我国政府和研究人员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但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20年下滑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随机抽取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16-2019年男女生,采用excel对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来表示。如:表1

数据结果显示,50米跑,男生成绩均值从2016年-2019年呈显著下降。女生50米成绩也呈逐年减弱的趋势,均值从2016年的8.8s持续下降到2019年的9.8s,三年间平均成绩下降了1s;立定跳远,男生2016年的平均值为229cm,女生的平均值为178cm,到了2017年,男生平均值下降2cm,女生平均值下降5cm,2018继续下降,2019年徘徊。50米和立定跳远成绩下降,可以间接推断学生的腿部、腰腹力量有逐年减弱的迹象;800米和1000米,男女生在几年的时间内维持相对比较平衡稳定的状态,但也有逐年弱减的趋势,引体向上每年及格率为20%左右,男生手臂力量差,偏肥胖,严重影响了该项目成绩。

四、体医融合下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路径思考

从大学生自身和其周围环境出发,构建个体、寝室、学院、学校、政治“五位一体”的联动模式和发展策略。

4.1建立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促进行为,培养大学生积极主动锻炼意识

从大学生个体出发,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科学锻炼的意识。理论知识的宣传,体医融合概念、锻炼新方法、重要性等;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从认知层面改变大学生被動健康的心理,弱化家庭和学校对大学生健康的关注度,强化大学生自我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即主动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定期参加医疗健康体检、积极获取体医融合科学锻炼方案,逐渐养成“主动”锻炼、“科学”健身的习惯。

4.2建立寝室锻炼文化

发挥高校学生寝室管理团队的作用,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寝室文化进行推广。大学生的活动特殊性是以寝室为单位,让锻炼上升为一种寝室文化,不但增进寝室凝聚力,还可以有效提升体育自主锻炼氛围。

4.3明确学校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和任务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在学校,所以学校体育的开展和实施肩负着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高校体育部门除了例行完成大学生体测任务外,还肩负着学校体育教学和教育工作。如何将学生体测和体检数据分析融入到体育教育教学中是一个需要推进的工作。根据数据分析,借助体医融合新方式,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明确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确定教学方案,合理结构体育项目开展等。

4.4发挥二级学院搭桥作用

发挥学校各二级分院承上启下的管理作用,建立学生课内课外锻炼鼓励机制,促进学校体育部门和后勤寝室管理部门的课内外锻炼开展,协助体测、体检等多个环节工作的开展,协助体医融合健康促进的具体方法与措施的制定。促进大學生体质健康促进和健康服务。

4.5加大体医融合团队的建设,优化政府顶层设计

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充分利用社会、高校人力、物力,加大体医融合后续人才培养,发动医疗专家、康复专家、体育专家共同设计体医融合锻炼方案,在线服务广大学生,共同促进体医融合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政府要充分搭建、设计、共享体医融合资源。优化体育和医疗资源供给侧结构,联动线上线下医疗专家、运动康复专家、体育专家制定个性化、智能化、远程化的体医融合服务管理平台;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联合多个部分,多元化规范管理学生课内课外体医融合体育锻炼。形成内外一致,上下一致,统一协调的体医融合锻炼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2016,10

[2] 王圣宝.漫话华佗的体医结合[J].体育文史,1998(5):55-56.

[3] 姜建华,董晓虹.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3):41-42.

[4] 成明祥.体医结合: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模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6(2):66-67.

[5] 宣海德.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中“体医结合”问题的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1):106-108.

[6] 张鲲,杨丽娜,张嘉旭.健康中国“体医结合”至“体医融合”的模式初探[J]福建体育科技,2017,36(6):1-3.

[7] 冯振伟,张瑞林,韩磊磊.体医融合协同治理:美国经验及其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5):16-22.

[8] 郭建军.健康中国建设中体育与医疗对接的研究与建议[J].慢性病学杂志,2016,17(10):1067-1073.

作者简介:汪春芳(1981-10-),女,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硕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运动与健康。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级课题一般基金项目:体医融合的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建设和实现路径(课题编号:N201901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健康促进大学生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健康中国战略下武术对学生的健康促进研究
健康促进对航海类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