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2019-10-14凌乐乐

西部论丛 2019年33期
关键词: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对策建议

凌乐乐

摘 要:当今时代下,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因此而改变。受经济发展、政策补助、消费降级等此类经济现象的影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资产证券化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话题。并且,自《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法》实施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金融资产证券化的道路中,其因此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在互联网下进行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并通过分析其所存在的风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对策建议

引 言

在互联网消费金融中促使资产证券化有利有弊。有利之处是促进了一些金融功能的实现,譬如信用转换、风险转换等等;不利之处是基于网络的信息不透明、交易方式不安全等特性,互联网下的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模式也蕴藏了许多的风险。因此,在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当出台一些法规政策来规范此类行为,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向上发展。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意义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对于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来说,其大致的概念是:资产发起人将有预期收益但缺少流动性的资产进行出售,并在出售后由购买者将其转换为能够以现金来流通的证券,以此来进行交易、融资等金融活动。在互联网下的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其主要意味着将以上这个经济过程放在互联网上来进行,便捷了交易方式的同时促成了买卖双方的经济利益。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对于我国的金融市场乃至经济发展也同样有着很大意义。传统的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对于小量且分散的资产无法进行切实有效的调控,并且,以我国当今的市场环境来说,以消费金融为主的公司只能主营消费、信贷等业务,其的经营渠道十分有限,使得企业若想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进行融资,难度系数是非常高的。但互联网的产生改变了这一情况。与传统的金融模式相比,互联网下的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具有着改革、创新的特点,其对于金融资产中的基础部分、资产证券的交易形式,以及金融资产的发行方式等皆有创新[1]。并且,在互联网中对其的有效应用还可以通过区域链模式来促使一些资产的转变。譬如说将一些短期的负债转变成长期的资产,将一些信用度较低的资产转变成有着良好信誉的资产,以及将一些固定且无法转移的资产转变成可移动的、流通性较强的资产。这些都有利于促进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模式升级,使其在未來有一个良好的发展。以上都是在互联网下实行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只有在金融市场中利用好互联网这块砖,我国的经济市场才会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目前存在的风险及不足

万事均具有两面性,有利就有弊,在互联网下进行消费金融资产的证券化亦是如此。只有明确这些不足,找出适当的解决措施,才可以为我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锦上添花。

(一)资产真实的风险

对于金融资产交易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交易资产的真实合法,在互联网下更是如此。互联网下的消费金融需要资产审核证明才可以进行交易,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客户所使用的金融机构都是传统的银行,且此类客户中的一些人收入处于中等偏下阶段,因此,其在银行机构的贷款资格审查中其难以合格,这也就导致了在审核此类人群的资产真实性时存在很大的难度。并且,目前我国的社会征信体制还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在一些消费金融领域还不够完善;而互联网金融机构又有很多没有中国人民征信系统的接入批准,这也就导致了互联网在进行金融交易时,难以对客户的资质进行全面的审核,这也暗藏了客户资产真实性的风险。

(二)客户破产的风险

互联网下的金融资产消费证券化也面临着客户破产的风险。根据我国有关法律以及消费金融证券化的核心内容来说,客户在与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的交易活动中,其的关系是“委托”与“代理”的关系,客户是委托人,互联网金融机构则是其的代理。在此基础上,客户一旦发生了破产,那么互联网金融机构只能提前终止合同并瓜分剩下的资金,但是对于其所制定的金融计划,譬如针对该客户的“资产专项计划”等,均无法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提高了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交易风险。并且,“破产”大多发生在金融资产比较大的客户身上,而此类客户一旦发生破产活动,巨大的金额数字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影响也是十分大的。因此,互联网下的金融机构若想长久的运行,则必须重视其“客户破产”这一风险。

(三)信息泄露的风险

互联网技术虽然简便且高效,但却存在着信息不安全的隐患,这也就导致了互联网下的金融资产消费证券化有着信息泄露的风险。消费金融资产的证券化指的是将流动性差风险高期限短的债券转变成流动性强风险低期限长的证券,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产品所蕴含的风险也在逐步转换——由债权人及债务信息是否对等的风险,转换为产品信息及市场环境是否协调的风险。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因此,信息泄露甚至会致使整个金融证券化的流程垮掉。此外,由于将消费金融证券化的过程寄托于互联网上操作,这侧面也反映了操作双方的空间距离过远,对于信息传递也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再加上这个过程的特殊和复杂,所以,双方只能信任互联网上的第三方金融机构并相信他们给予的信息。如果是合格的金融机构还好,若一旦碰上不符合标准的、信息处理不严格的机构,操作双方极容易损失自身的利益。因此,在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有关机构及个人必须重视信息泄露的风险,切实保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

三、关于互联网下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为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的持续蓬勃发展,在明确了互联网下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及不足后,有关机构应当寻求适当的建议及措施,以此来提高其在金融界的地位。

(一)健全完善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在大力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之前,有关部门首先应当树立“立法先导”的思想,将法律法规列于实际金融交易操作之前。目前,我国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及银保监会、证监会来共同制定关于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有关条例。这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这些条例在“法律界”的地位较低。在我国法律界,有关金融的法律主要有《破产法》及《合同法》,其均可以在地位上“盖过”上述金融条例,所以,一旦这些条例与这些法律有不明确、冲突的部分时,有关机构很难对此进行准确的界定[2]。因此,对于提升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效果,则第一步就是要健全完善其的法律法规,使其一旦出现问题能够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并且,在健全完善法律法规的这个过程中,有关部门必须注意对于资产及信息条例的可实践性。互联网下的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目前还是一个需要完善的项目,因此,在制定有关条例法规时,不能一味的注意其的保险性及安全性,还要注意其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以及一些在金融交易过程中易于被忽视的部分,譬如“资产出售”等等。通过对这些项目制定适当的专项条例,才可以健全及完善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以此来促进其在互联网上以一个合理的方式蓬勃

发展。

(二)仔细核实金融资产证券化中的资产真实性

互联网下的消费金融资产具有小额、分散、流通性强的特点,因此,在实际操作购买时,为保证资产规模大多客户都不会一次性的全额购买,反而会分批次的、循环式小额购买。但这种购买方式不利于互联网上的金融机构进行核实客户的资产真实性,给交易造成了暗藏虚假的风险[3]。在此基础上,互联网上的金融机构可以为此而制定一些条例。譬如,让权益人进行资产证明和征信承诺,在后续操作中其若有违反承诺的现象发生,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无条件的对其资产进行回购操作;以及针对分批次的、循环式小额购买者,其在循环期内若有违规操作或进行不良贷款,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可以及时停止与其制定的合同协议。通过制定类似的条例可以有效提升互联网下消费金融资产的真实性,有利于保障交易双方的利益。总而言之,保障金融资产证券化中的资产真实性,主要就是要加强信息之间的共享,保证沟通的及时性、有效性,以此来随时核查资产信息的准确性。

(三)制定切实有效的破产风险隔离机制

由于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因此,针对破产方面也需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机制来降低破产风险所带来的危害,也就是所谓的“破产隔离”机制。“破产隔离”指的是将独立于委托人与被委托人的“收益权”融入进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以此来保证客户在破产后带给双方的损失是最低的。但就目前来讲,我国的法律法规还没有能够促使互联网金融机构与客户达到“破产隔离”的条例,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去完善这部分内容。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破产隔离”并不能保障完整的资产规模,若要想提高资产的真实性仍需要对客户的征信进行核查。这也提示了有关部门,在完善资产制度时应当将破产隔离与个人征信结合起来,以此来保证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安全性。

近年来,许多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的问题在络绎不绝的发生,而造成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有关机构的监管不合格和互联网金融业存在很多的风险。我国互联网金融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在此期间必须要重视起这些风险及不足,才能为其未来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礎,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雄厚力量。

参考文献

[1] 程雪,吴敏,马楠.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反思与监管建议[J].消费经济,(02):10-19.

[2] 郭宇航.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结构与风险[J]. 现代商业, 2018(36):87-88.

[3] 王玉芬.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研究[J].金融经济, 2018(16):131-132.

猜你喜欢

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对策建议
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的法律风险分析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浅谈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特殊目的载体的可行路径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消费金融发展新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