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地鼓舞)
2019-10-14李嘉华
李嘉华
“地鼓舞”哈尼族(独查撮),是洛恩乡、架车乡、妥女村的传统祭祀舞蹈,舞蹈的意思是讓祖先在天之灵听到和看到人间的欢乐与美好。告慰祖先,她的子孙代代相传下来了,反映了子孙后代对祖先的深切怀念;同时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独查撮”是哈尼族逢“砣扎扎”或“扎勒特”时在磨秋场上举行的祭祀性舞蹈。舞蹈置一面牛皮大鼓横放在地面,一位或两位男性舞者手持二尺长鼓棒,双腿稍屈,主力腿上颠,动力腿向前或旁自然抬起;稍俯身,边舞边击鼓往逆时针方向转动三圈后,其他人可不分先后,一人或两人对称击鼓起舞,动作圈数不限。
“地鼓舞”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哈尼族本那支系的祖先从很远的地方来到阿姆山上,在阿姆山上居住几年后,觉得阿姆山太高、风又大,特别到冬季天气十分寒冷,人畜发展比较缓慢,栽到地里的庄稼只见成长不见挂果,看到这种情况哈尼本那祖先开始叹气了,“人畜不发展,庄稼不会结”这是人们生活的地方吗?后来又搬迁到本那河流域一带建村建寨,就开始挖梯田,创田地,到了春耕季节,一切的庄稼顺利栽种到田地里了,一开始庄稼长势很好,有望庄稼获得丰收。可是,到四、五、六月间,天气越来越热,看不见一天下雨,在烈日的暴晒下,梯田里的水晒干了,秧苗和庄稼己快要晒死。于是,哈尼本那祖先召集所有哈尼氏族,拖一条牛到村寨旁杀牛祭天祭神,祈求天神降雨,保佑哈尼本那人有吃有穿。通过哈尼本那人的杀牛祭天和哭天叫地的祈求感动了天神,天空开始乌云密布,雷声一阵接一阵响起,整个天空一片漆黑,这样连续三天三夜却不见一滴雨水,本那祖先着急了,抓起牛皮甩到一边,恰恰甩到一桩大红椿树根桩上,接着几个男人拾起几根木棒跑到树根桩上挂的牛皮面前,把牛皮打得咚咚直响,牛皮敲得越响,天空的乌云越黑,渐渐地乌云把太阳遮住,天上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下雨了,哈尼本那人高兴了,牛皮连续敲了三天三夜。雨已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从此哈尼本那人有雨水就有了粮食和瓜果。恰好杀牛祭天神,打牛皮的这一天正值农历五月的第一个属羊日(有的地方也有四月),为纪念这个日子,哈尼本那人把农历五月的第一个属羊日作为哈尼族本那人的“苦扎扎”节。
现在,哈尼族本那人支系的“苦扎扎”,祭龙都要跳地鼓舞,一般都是在磨秋场和神树丛中举行,一面牛皮大鼓横放在地面,四周有旁人围观和摆下宴席,全村寨老人和凡有儿子的男性都围坐着,舞者一人或两人,手持二尺长的棕巴掌作鼓棒击鼓起舞。“地鼓”的鼓皮,一定要用苦扎扎节杀的那一条牛皮,木料一定要用红椿树木料。跳地鼓舞的意思是:让天神和去逝的祖先在天之灵听到和看到人间的幸福吉祥、快乐和美好。告慰祖先她的子孙一代代相传下来了,同时,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历史渊源:
“地鼓舞”是本那支系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祭祀舞蹈。“地鼓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哈尼族本那支系的祖先来到本那河流域居住生活,但由于没有雨水,栽到田地里的庄稼不会结果,人畜不会发展,后来,哈尼本那支系人杀一条牛祭拜天神,把牛皮抱在一边,捌在红椿树根桩上,可是,怎么祭拜,天空总是乌云密布,闪电雷鸣,却不下一滴雨。于是哈尼人跑到牛皮面前,把牛皮打得咚咚直响,牛皮的敲打声感动了天神,就下起了漾漾春雨,哈尼人就安居生活下来了,后来,哈尼本那人把牛皮做鼓皮,树桩做鼓身,成为“地鼓”。
该舞无任何音乐伴奏,舞者自敲自舞。
舞蹈道具:
2、“略构噜独”(牛皮鼓);
3、“咪柯拉独“(鼓棒)。
动作说明
基本动作一颠跳步
第一拍,左腿向前一步屈膝的同时,右脚吸腿靠至左腿,上身稍前俯。双手持棒自然向前摆出。
第二拍,左腿颠跳一下,双手自然向后摆。
第三/四拍,做第一/二拍对称动作。
基本动作二颠步转圈
双脚保持“颠步”动律,在四拍内向左转身一圈;双手持棒,每两拍向上甩起至“双托掌”位后还原。
基本动作三①、抬腿颠跳步
第一拍,右腿原地踩下的同时,左腿自然向左斜前抬起,双手抬至“右顺风旗”位。
第二拍,右腿原地颠跳一下,右手朝左胯下击鼓一下。
第三/四拍,做一/二拍的对称对称动作。
②、“抬腿颠跳步”也可以做成左脚往右旁前方向抬起,左手击鼓。
地鼓舞常见表演形式:
先做“颠跳步”至鼓旁,其次“抬腿颠跳步”击鼓,最后做“颠跳步”或“颠跳步转圈”绕鼓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