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价值导向

2019-10-14董艾辉付荣

知与行 2019年5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当代大学生

董艾辉 付荣

[摘要]消费是人类基本的社会活动,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的消费主体,其消费方式的正确与否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未来社会经济的走向。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引领势在必行。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调查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现状。其次,归纳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新气象:消费观念由传统趋向开放、消费内容由单一趋向多元、消费行为由从众趋向理性;梳理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新问题:绿色消费方式亟待形成、攀比炫耀消费愈演愈烈、异化消费现象十分突出。最后,用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价值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保护自然、顺应自然、践行绿色消费的消费方式;用自我与校园相和谐的共享价值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与自己家庭收入相适应、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符合大学生群体规范的共享消费方式;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价值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自由自觉的消费方式、物质和精神消费内外平衡的消费方式以及积极健康的奋斗幸福观。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A81;G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5-0052-06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有知识、有情操、有道德、有格局的消费方式才是正确的消费方式。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其消费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变革。通过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可以窥探大学生消费观念是否符合时代的发展,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形成美好生活方式,在新时代走向美好生活。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新特征及新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产品种类逐渐增加,可消费领域不断扩大。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表现出消费观念由传统趋向开放、消费内容由单一趋向多元、消费行为由从众趋向理性的新特征。事物的发展具有矛盾性,在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表现出新特征之余也伴随着绿色消费方式亟待形成、攀比炫耀消费愈演愈烈、异化消费十分突出等新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新特征

1.消费观念由传统趋向开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大学生也亦然,消费实现相对自由。不仅自身的可支配花费日益增多,而且市场的开放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打开了更广阔的消费空间。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逐渐开放,由传统的攒钱购买到如今利用“花呗”“借呗”和“网贷”等APP超前花费,这表明大学生的金钱观逐渐发生转变,不再坚持传统定量定期消费,而开始借助外界或预期收入进行消费。

2.消费内容由单一趋向多元。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家人的寵爱,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更容易凸显自我,其消费观也表现出多样化,消费内容由原来的单一趋向多元。“个性”是许多大学生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汇。仅从消费的内容看,小到发卡、眼镜、衣服,大到手机、电脑、汽车,品牌众多。大学生在有限的生活费中,消费观念逐渐从吃喝玩乐的享受型消费转变为健康、自我增值的发展型消费。

3.消费行为由从众趋向理性。当代大学生的理性消费特点突出,一方面,大学生兴趣爱好不同。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最具创新特质的群体,他们的兴趣爱好已经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跑步、读书等与其他人相类似的爱好,小提琴、瑜伽、人物装扮、网络主播、游戏玩家等新的生活也逐渐扩大当代大学生的消费领域,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使得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所区别;另一方面,大学生处于心智逐渐成熟的年龄,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明确自己的消费需求,不盲目跟从消费,而且对于大量的消费广告有了一定的抵抗能力和选择能力,消费行为趋于理性。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新问题

1.绿色消费理念缺失。绿色消费是社会倡导的消费方式,但是大学生在观念上依然不重视绿色消费,在行为上也没有践行绿色消费。一是大学生绿色消费认知整体偏低。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并不认识中国能效标识、绿色食品标识以及中国环境标识这三种基本绿色标识。二是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缺失。就我国当前大学生群体而言,绿色消费尚未成为其主要的消费模式。以购物袋的使用为例,大学生购物一般不会自备购物袋,且很少循环利用在商家购买的购物袋。

2.攀比炫耀消费愈演愈烈。现代社会被“丰盛”的“物”所包围,这“惊人的消费”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模式,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使大学生消费群体中炫耀、攀比、盲目等不良消费倾向日趋明显。当代大学生的攀比行为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传统攀比,还存在媒体大力宣传鼓动的时尚攀比。例如,请客吃饭讲排场、摆阔气;购买高昂的名牌服饰;将高档手机、平板电脑视为消费符号及身份和品位的象征等。

3.异化消费现象突出。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主要体现在盲目的超前消费和过度的人情消费。盲目的超前消费表现为其不顾自己的实际消费能力和家庭的实际收入水平,一味追求时尚、追求品牌、追求高档消费,为了显示自己的品味,不惜透支消费,以卡养卡。这使学生们背上了沉重的金钱负担,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过度的人情消费表现为很多大学生认为人情消费是同学之间增进感情所必需的消费,例如:荣获奖学金、获得一些比赛奖金等都成为请客吃饭的理由。多数学生表示,即使这些人情消费大多数时候不是出于自愿,但是由于人情关系,也无法推脱。虽然大学生活是群体性生活,但这种“为了面子而请客”的过度人情消费已然超出了大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

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引领

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主要的社会群体、未来社会经济的消费主体,其消费观与我国未来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息息相关。然而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多方面的消费观念不成熟现象不仅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加重了家庭的负担,同时也不利于节约社会资源和保护环境,因此大学生消费观价值引领迫在眉睫。

(一)以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价值引领大学生消费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在消费观念上表现为顺应自然规律的消费观和保护自然的消费观,在实践上表现为践行绿色循环低碳消费的消费方式。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生态价值突破了以往对人与自然对立的局限性,表现出消费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观。

1.树立顺应自然客观规律的消费观。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1]。生产和消费是人与自然交换关系的载体,消费更直接地体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及对自然资源的享受。當代大学生作为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应该更加全面和科学。因此,在消费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形成顺应自然的消费方式;顺应自然,就是要使人类的活动符合而不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防止出现因个人消费贪欲而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需求不足是扩大生产的主要动力,人们对产品的过量需要会直接导致商家过度使用自然资源投入商品生产,违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消费领域不合理不节制的消费需求,某种程度上是违背自然消费规律的需求,这会打破自然本身的平衡状态,导致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自我调节失灵,从而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影响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当代大学生顺应自然客观规律的消费观培养需要高校、媒体舆论等各方面的努力。高校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应该加强自然规律知识的普及,积极开展关于自然环境现状以及消费影响自然发展相关方面的讲座,开展关爱自然的社团活动,使得大学生融入自然,了解人类所处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了解自然发展规律,在日常消费生活中将自然需要和生态承载力作为消费考虑的重要因素。例如,大学生在选择商品时要关注商品的主要成分,了解其制作原料,杜绝使用污染环境的产品。要从自身做起,作尊重自然的消费者,养成顺应自然的消费方式;要注意宣传平台的舆论导向,媒体应该做好消费顺应自然规律的宣传工作,加大制作公益性广告的力度,在舆论上引领大学生形成顺应自然的消费观,养成重视自然环境的消费方式。例如,“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保护濒危动物的宣传标语,就要求消费者树立顺应自然,保护濒临灭绝野生动物,拒绝过度消费的生态观念。当代大学生是媒体流量的主要群体,宣传部门可通过制作维护自然规律的节目和产品,培养大学生形成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消费观。

2.培养承担保护自然责任的消费观。消费不只是享受,在消费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然。要倡导当代大学生在日常消费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形成承担保护自然责任的消费观。在消费过程中要注意商品对环境的影响。在选择消费商品前,要倾向于选择对自然环境破坏较小的消费产品,从需求源头上杜绝迫害自然环境的消费观念,拒绝稀有动物的消费品、拒绝污染环境的消费品,从消费观念上保护自然环境;在消费过程中,也要避免自己的消费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要尽可能地在生态环境允许的程度内进行消费活动。例如,电器消费,在使用空调的过程中,会排放出污染环境的废弃,要合理使用空调。同时,在一些服务性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不顾自然承受能力,肆意破坏。在一些休闲度假区消费者消费的过程中,不顾当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过量使用休闲产品,使得休闲度假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长时期难以恢复;消费完成后,要针对不同的消费产品处理好消费之后的剩余物,对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和回收,避免对自然造成破坏。例如,废弃家电会产生极大的重金属污染,废弃电池会造成土壤破坏,很多森林火灾都是源自于人类丢弃的塑料瓶或者烟头等易燃物,这是消费者对消费结束后的剩余物处理不当造成的。所以当代大学生要养成及时回收和处理消费之后剩余物的习惯,在整个消费的活动中积极践行,在向自然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界的生态系统。大学生要把消费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在消费过程中保持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动态平衡,防止出现消费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不仅要在平时的生活习惯中保护自然,更应该在消费的过程中关注自然,消费虽然是享受的过程,但在享受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回馈大自然。

3.践行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要注重消费提升和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坚持在消费中发展,在消费中保护,自觉地形成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的消费方式。[2]养成绿色消费生活习惯和低碳消费方式,坚决摒弃破坏环境的消费方式。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要求消费者养成绿色消费的习惯。在《绿色消费者指南》一书中将绿色消费定义为:抵制危害自身与他人健康的商品;抵制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的商品;抵制过度包装、华而不实的商品;抵制珍贵稀缺动物制成的商品;抵制对国家发展不利的商品等。绿色消费是一种自身欲望与生态环境之间处于平衡状态的消费观念,要求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坚持低碳的理念,践行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是社会大力倡导的消费观念,当代大学生要养成绿色消费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内容上,要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要注重对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置,尽量减少环境的污染;在消费观念上,要在追求生活方便、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绿色可持续消费。

低碳消费方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3]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消费的主力军,必须要养成低碳消费的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是绿色消费的外在表现,它指向明确,要求从碳排放的角度来解决消费不可持续的问题。[2]大学生要在消费的过程中坚持低碳消费方式,树立低碳生活理念,选择低碳产品,杜绝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商品。首先,抵制一次性用品,选择有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产品;其次,在校园中注意不乱丢垃圾,对垃圾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再次,最重要的是要扭转我们的消费观念,从乱砍滥伐的索取型消费转变为注重环保,节约资源的消费行为,形成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友好局面。

(二)以自我与校园相和谐的共享价值引领大学生消费

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构建与大学校园相和谐的共享价值消费观对大学生形成正确消费方式意义重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压舱石”,更是构建大学校园和谐,共享消费价值观的“定星盘”,是指引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航向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大学生消费要与家庭收入相适应、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符合大学生群体规范,构建当代大学生自我与校园相和谐共享的消费观。

1.要与大学生家庭收入相适应。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大学生们一方面通过学习成绩定位自己,另一方面通过他人可见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品来构建自己的身份。但近年来,大学生对于身份的定位逐步倾向于后者,出現了不考虑家庭收入而一味追求与自身经济水平不相适应的消费生活方式。大学生的消费具有独立性与依赖性两种特征,独立性体现在其相对于家庭而独立于校园的消费方式,而依赖性则体现在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家庭。大学生独立步入消费社会,自己支配金钱,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但是,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合群”,不顾家庭收入水平,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盲目攀比。例如,部分女大学生攀比化妆品、衣服、包饰等高档消费品;而男大学生的攀比之风也不可小觑,电脑、手机、游戏等级、鞋子等昂贵的消费品成为当下攀比的热门。当代大学生要形成合理的消费观,要坚决退出消费攀比的小群体,摒弃不良的攀比性消费方式,理性适度消费,在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消费产品,将消费攀比转移到学习竞争上来,提升精神境界,构建校园和谐的消费氛围;要理性把握自身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不被外界夸张的媒体广告所影响,自觉养成理性适度,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要客观地认知家庭的经济能力,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超前消费,以免负债带给自己和家庭的压力。

2.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消费领域逐渐扩大,消费方式逐渐增多,但同时也受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使得一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消费方式逐渐在大学生群体中兴起。大学生要形成符合社会道德的消费方式,就要坚持理性适度消费,反对纵欲消费、攀比消费和抑制消费,符合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道德。

满足自身的物质消费需求本是大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突出表现,但是持续过度的消费会加剧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纵欲消费从表面看是实现了消费的自由,但本质上是过度的挥霍和浪费,是对社会自由消费风气的破坏,会影响社会发展的公正性,使得社会资源不能合理分配,人们难以共享发展的成果。攀比消费指对物品超出实用的铺张浪费性消费, 以此来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地位以及这个地位带来的名誉和影响。[4]攀比消费的风气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氛围,将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物之上,使得物成为衡量大学生人格品质的标准,影响社会的道德要求,不利于构建和谐共享公正的消费观。过度节俭的观念依旧存在于大部分现代人的头脑中,过度节俭观念意识的独立性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不能平等享受社会资源,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所以当代大学生应形成适度的消费观,保持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从自身的现实需求出发,树立取之有理、享之有度的适度消费观,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3.要符合大学生群体规范。校园是一个以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为中心的群体性场所,他们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但是当大学生成为群体的一员时就要注意符合群体规范,所以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时也要符合群体规范,遵守校规校纪,坚持以学习消费为主,注重寝室规则、考虑同学情感。要遵守校规校纪,校规校纪是一所大学维持学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规范,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必须遵守校规校纪,不要购买学校不允许的消费品。例如,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养动物、不允许学生参与某些消费品的推销和买卖、不允许学生进行高额贷款等。大学生要认真了解学校相关方面的规定,在选择消费品方面遵守校规校纪。要坚持学习为主的消费,大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大学四年是其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重要时期。所以大学生要将更多的精力和经济投入到提升自我能力方面,将自己有限的消费更多地分散在高层次的精神消费上,用知识充实自己,用运动塑造自己,用旅游提升自己。要注重宿舍规则,寝室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生消费也要注意考虑寝室规则。例如,对于体积过大的消费品大学生在购买时要与舍友商量,要考虑寝室的空间。大学生在消费时也要考虑舍友的生活习惯,不能以自己的生活习惯为标准,以免影响舍友正常生活。大学生消费也要考虑同学情感,不要通过消费攀比等不合理的消费方式恶意伤害其他同学。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消费主体,要以自我与校园相和谐的共享价值引领大学生消费,使得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就形成与所处环境相和谐的消费观,有利于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自我消费观的调整和转化,积极适应与社会相和谐的共享价值观。

(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价值引领大学生消费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社会的理想形态和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以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价值引领大学生的消费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价值要从实现高度自由自觉的消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达到内外平衡、形成奋斗幸福观三个方面引领当代大学生消费。

1.形成自由自觉的消费方式。在消费选择上,消费主体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消费主体摆脱了商家过度的广告宣传,不被“优惠”“减价”和“赠送”等销售策略影响,而是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购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选择最多和最便宜的商品。摆脱了时尚和符号的枷锁,以主体内心的标准来衡量,不再受外在评判眼光的影响,成为真正选择独立的消费者,不再因符号而选择商品,因时尚而高价消费。在消费基础上,消费主体实现经济独立。当今社会存在的超前消费、借贷消费以及啃老消费等,经济来源本质上都是借助外在的经济支持满足消费欲望[5]。例如,部分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和借贷消费造成其经济承受能力崩塌,影响学习生活,甚至承受不了经济压力,选择自杀。自由自觉的消费方式要求消费者的经济消费摆脱不属于当下自己的、外在的经济基础,不对他人的经济产生影响、完全地形成自己独立个体的经济消费。当代大学生大部分还不是独立的经济个体,难以形成自由自觉的消费方式,但是在自己可支配的金钱基础上,大学生应该合理分配自己的生活费,实现最大程度的自由自觉,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参与有利于自身提高的兼职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补充自己的生活费,追求消费经济自由,实现消费方式的全面发展。

2.注重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内外平衡。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平衡是消费全面的前提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价值的消费观,一方面要求消费者调节自身的物质与精神消费适应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求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协调,不断满足人的内部发展要求,实现消费者自身物质精神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内外平衡与同步提升。

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消费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价值消费观要求大学生关注自身的消费方式,达到大学生主体内部物质与精神消费的平衡。由于大学生们每月的生活费相对固定,如果一味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享受,就会导致消费能力跟不上消费支出,从而忽视精神层次的充实。当代大学生要合理分配自己的经济支出,不要过度追求物质消费,将物质消费的支出适当转移到精神消费上来,提高精神文化水平,陶冶情操。一般情况下,精神文化的消费支出相较于物质消费支出较少,而带给大学生的影响要远远高于物质消费。所以高校需要加强大学生对精神消费的重视,指导学生多多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倡导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并重的和谐消费观。经常开展高水平的文化讲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精神文化的提升上来,开展消费文化讲座,纠正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同时,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也要努力协调,鼓励知名作家出版提升大学生消费理念的各类书籍。鼓励影视制作者宣传社会正能量,批判落后、错误的消费观念,针对大学生群体制作相应的文化影视节目,开展免费的文化影视作品交流会。精神消费的多少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尺度。大学生要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努力促成精神与物质消费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实现消费方式的全面发展。

3.培养奋斗幸福观。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观是主体消费和创造的双重体现,是要求当代大学生在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的消费观。然而,资本逻辑将消费和劳动二元对立,不仅是对劳动观的割裂,更是对消费观的割裂,消费和劳动从不是对立的,没有体会过劳动创造的艰辛就不会真正享受到消费的幸福。奋斗幸福观要求当代大学生在消费理念上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在消费活动中追求劳动和消费的自我满足,同时也要树立幸福来之不易的消费观。

科学的劳动观是当代大学生树立奋斗幸福观的基石。科学的劳动观指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越来越摆脱固定僵化的旧式分工。随着劳动摆脱分工的束缚,与之相伴的资本逻辑消费观也会随之消解,真正的劳动和消费的幸福观将会实现。当代大学生必须正确理解劳动观的科学内涵,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消费方式,认识到劳动和消费的统一,才能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奋斗观,努力奋斗创造自我和社会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才能体会到消费的幸福,形成奋斗幸福观。追求劳动和消费的自我满足是当代大学生追求奋斗幸福观的具体体现。劳动的自我实现意味着消费的自我满足,消费主体从消费以求谋生阶段到了消费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求幸福的阶段,在劳动和消费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满足。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劳动,在业余时间积极投身力所能及的社会奉献事业。例如,陪伴孤寡老人、看望留守儿童、做志愿者清理学校垃圾等。在劳动中体验产品制作的过程,亲身感受劳动者的工作艰辛,尝试各种各样的劳动形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才能形成奋斗的幸福观。劳动的严肃性要求当代大学生树立幸福来之不易的奋斗幸福观。马克思曾指出:“劳动会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但这绝不是说,劳动不过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就像傅立叶完全以一个浪漫女郎的方式及其天真地理解的那样。真正自由的劳动,例如作曲,同时也是非常严肃,及其紧张的事情”[6]。因此,劳动的严肃性和紧张性要求我们在消费过程中珍惜劳动产品,爱护劳动产品,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做一个合格的消费者。当代大学生要认识到劳动的严肃性和紧张性,劳动绝不是在打打闹闹中进行的。例如,一些科研工作者必须坚持长达几天几夜的工作才能获得实验成果,一些艺术创作者在劳动的高强度高压力下坚持为人民创造艺术产品等劳动的创造过程是艰辛而严肃的。当代大学生要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工作态度,形成尊重劳动的生活和消费习惯。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价值引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就是要形成自由自觉的消费方式,形成独立的消费观;就是要协调大学生自身的物质和精神消费与社会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内外平衡,促进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双提升,用精神消费引领物质消费;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奋斗幸福观,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劳动创造之中,认识到劳动的严肃性,奋斗的艰苦性,形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价值消费观。

三、结语

当代大學生是青春靓丽,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一代,同时他们在大学阶段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尚未成型,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社会上屡次出现的校园“裸贷”事件及不合理的消费方式让我们不得不更加密切地关注大学生这一群体,为他们的成长与生活提供有利的价值引领,引导当代大学生自尊自信,探寻并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消费方式;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价值、自我与校园相和谐的共享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价值消费观。消费方式的改善是一个长期且持久的过程,想要落实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时间和行动,需要多方协同合作,共同促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38.

[2]庄贵阳.低碳消费的概念辨识及政策框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2):47-53.

[3]李云芝.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10-12.

[4]于文淑.论和谐社会下消费伦理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2,(9):54.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4.

〔责任编辑:徐雪野〕2019年9月 知 与 行 Sept.,2019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当代大学生
浅析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一见钟情》现实意义简析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
“舌尖上”的思想品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