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公民新闻实践的探索
2019-10-14蒋安琪
蒋安琪
【关键词】自媒体;公民新闻;公共议题;本土化
一、自媒体时代的兴起
2006年底,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评选封面出现了一个“You”和一台PC,象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1]现今,自媒体已如空气般无处不在。个人的中心化和自主化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彰显,人们通过自媒体进行自我展示,参与群组会话,讨论公共事务,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完成形象构建和身份重塑。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观点认为,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媒体的内容,而是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自媒体的产生与运用,使得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也诞生了一条新的路径,网民可以通过大众媒介向社会发布信息,做出非专业的新闻报道,公民新闻自此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二、公民新闻的发展历程
2005年美国学者 Steve Outing在他的文章《公民新闻的11个层次》中,依照公民在新闻报道和传播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由低到高将公民新闻划分为公共评论的开放、公民添加报道、信源公开报道、公民博客、编辑部透明化的公民博客、独立公民新闻网站(经编辑)、独立公民新闻网站(未编辑)、增加印刷版本、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的混合、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的整合、维基新闻等 11个层次。[2]
随着国外公民新闻概念的传入和受众参与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少许媒体敏锐地捕捉到了公众所蕴含的巨大能量。2006年,《成都商报》在社会版面上打出了“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网友都来发布新闻”的口号,推出“QQ记者”的公民报道专栏,标志着国内纸质媒体公民新闻实践进入实质化运作阶段。[3]
西北大学的李洋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的“西安e报”就是一例。它类似于公民新闻的第六层次——独立公民新闻站点(经编辑),公众通过申请加入编辑团队,每人每天编写一篇稿件。报道内容是对传统媒体已发布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和解读,一是以草根网友作为信息来源,引用网友的看法,重构媒体建构的新闻事实;二是个性化的写作样式,发掘新闻中的“亮点”。[4]“西安e报”的运作模式对公民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在报道上更多的是对已有报道的解读和再创作,草根性结构更强而深度缺失。随着自媒体对公民新闻探索的继续深入,贞观微信公众号向前走出了一大步,进入了公民新闻的第九层次——公民新闻和专业新闻的混合模式。
三、贞观微信公众号对公民新闻的探索
(一)贞观的公民新闻形态
贞观是西安本地的微信公众号,它给自己的定位是立足西安本地生活的互联网内容平台,而非媒体,所呈现的不是事实本身、新闻素材,而是要用理性观点重构公共领域。其话题聚焦“本地生活、公共话题、行业洞见、城市风尚”,力求使个体表达进入公共领域,还公共议题以常人视角。贞观的主创人员为从传统媒体转型的专业媒体人。公众号每日发布文章一至两篇,主题要求一是与西安或陕西相关,二是与公共议题相关。文章来源为读者来稿或团队写作,在贞观所发布的内容中,设有西安人24小时、四十年家国、贞观数据、独家、西安创业观察、贞观访谈、终南山故事、漫贞观、贞观TALK、西安温度等栏目。除此之外,贞观还开设了“贞观讨论群”,读者可扫描文章下二维码申请加群;邀请行业专业人士加入“贞观智库”,定期约稿或进行一些议题的线上或线下讨论;开设“贞观方桌”举办小型沙龙活动,每期就一些公共议题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参加讨论。贞观没有广告,资金来源为投资人投资,偶尔与商业合作伙伴舉办线下活动。在最新的陕西微信公众号数据排行榜中贞观排名30,一周发文10篇,阅读量达到17.6万。[5]自上线以来,贞观曾经关注包括户籍政策、城市改造、网约车、媒体道德、限行、莆田系等众多公共议题。其中,2017年初,贞观连续三天推送了户籍政策的相关内容,公众的关注和表达引起了决策者的关注,推动了西安户籍政策的改革。
(二)贞观的公民新闻的特点
1、本地化定位
公民新闻发展最大瓶颈在于如何发动最广泛的群众参与其中。它要求公民报道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无论是地理范围还是利益关联上都相当于新闻价值要素中的接近性。事实上,公民新闻的形态更适合地方媒体或小众媒体。因此只有在社区中公民新闻的价值才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比如,引发社区商谈或对公共事务的讨论。贞观的本地化定位,使人们乐意去关注和分享周围发生了什么, “西安”标识的打造为贞观赢得了一批稳定的订阅者和潜在的投稿者。
2、传播渠道
与以微博为平台的初级公民新闻不同,贞观以微信公众平台这一强关系社交平台为传播渠道,订阅内容一天一推。这更像是对传统媒体的回归,数量限制有利于信息的整合和深度开发,稳定而集中的平台很大程度上让公民新闻摆脱了碎片化。微信平台的不足在于损害了信息的自由性和即时性,其互动性远不如微博。读者在文章后的评论经编辑筛选后方能显示,评论者之间无法进行交流。对此,贞观组建了贞观讨论群,开设了“贞观智库”和“贞观方桌”,力求完成线上线下的交流和对话。但讨论群体人数有限,投稿者和读者得不到有效回应,因此,这里的公民新闻更多的扮演着展示的角色,而没有发挥出讨论的功能。
3、内容表达
互联网中的公民新闻侧重个人化的表达,多是传播民间琐事和情感发泄。贞观整合大篇幅的文章有利于对公共事务的完整表达,相比传统媒体如《成都商报》的公民新闻为降低风险系数而选取的日常生活化、选题冷门化、非时政化的内容定位,公共议题的聚焦使其文章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很大彰显。[6]截至2018年12月8日贞观共推送文章796篇,其中公共议题相关文章有377篇,占文章总数的47.36%。文章注重揭露事实和表达意见,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得到了政府的关注并最终得到解决。
贞观稿件来源为自供稿和读者来稿,投稿人既有讲述身边所见所闻的普通民众,也有爆料行业乱象和发表专业观点的业内人士。编辑把关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非理性的表达和虚假信息的出现。读者来稿对其文化素质要求较高,其公共议题的聚焦也多集中在对中产阶层,缺少对底层民众和边缘群体的关怀和呈现。公民新闻不仅没有改变社会底层人士缺乏话语表达空间的现象,“数字鸿沟”反而日益扩大。[7]当内容聚焦于某一群体,势必会加剧群体间的分离。贞观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自2019年起,它将目光投向了街头巷尾,《为什么张家堡的马路工人不爱去正规的劳动市场》《一个关东农村的市场化扶贫样本》等文章关注原本游离不定的受众群体,关照到不同群体的利益。
2017年6月1日开始实行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强化了对自媒体的监管力度,由于政策限制自媒体无法进行新闻信息采编业务。读者来稿的性质比较模糊,游走在新闻报道和个人创作领域之间,因此要掌握好报道和创作二者间的平衡。
4、运营机制
贞观为公众表达提供了平台,匿名制给来稿者提供了安全感,满足了公众的表达需求。贞观没有选择商业化道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市场竞争和商业侵蚀,也避免了OhMyNews商业化路径中蜕变成了传统商业媒体新闻报道的劣质翻版的命运。[8]公民新闻和公共新闻是分不开的,没有对公共利益的聚焦和关注就无法保持公民记者的长期热情,但贞观依赖投资人也并非是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贞观对公共议题的关注体现了公民新闻的价值,本土化的定位也激发了公民新闻发展的潜能。其不足之处在于并未完全体现公民新闻的“参与式”,贞观对投稿严格把关,也尽力去缩小不同群体的“数字鸿沟”,以增加弱势群体的声音。
公民新闻的成长需要良好的外部生态,一方面是社会对公民报道的业余性缺陷的包容,另一方面必须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以更好发挥公民记者的作用。[9]非专业性带来的风格各异和平民化表达是其特色和存在的基础。贞观还需付出更多努力去完善,我们也应该保持对新事物的宽容态度,给予它更多的探索空间。
注释:
[1]刘锦锦.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斯蒂夫·奥汀.公民新闻:一种全新的尝试和冲击[J].今传媒,2006(03).
[3]张羽.公民新闻学研究的理论分析与评价[J].理论导刊,2009(01):67-69+72.
[4]李洋.自媒体的公民新闻生产实践——基于《西安e报》的个案研究[J].新闻记者,2015(10):51-56.
[5]《陕西微信公众号周数据排行榜》第230期.
[6]郭镇之.公民参与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与媒介伦理:中国的问题[J].国际新闻界,2014(06):6-15.
[7]赵俊峰,张羽.公民新闻的发展与传媒生态的再建构[J].国际新闻界,2012(06):79-83.
[8]郑一卉.从OhmyNews的衰落看公民新闻的发展方向[J].现代传播,2010(01):130-132.
[9]韓鸿,张娜.公民新闻的中国实践——成都商报“QQ记者”模式探析[J].新闻爱好者,2007(09):12-13.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