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与行:融入生活,创造生活

2019-10-14王敏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启示

王敏

[摘   要]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中对于中小学教育的启示,主要可概括为两个字:知与行。具体说有三个方面:第一,掌握知识,形成文化素养;第二,掌控知识,融入多彩生活;第三,知行合一,创造美好生活。

[关键词]《教育的目的》;中小学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4-0060-02

在一线工作将近20年之后,再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联系中小学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它对于中小学教育的启示,主要可概括为两个字:知与行。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掌握知识,形成文化素养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的开篇就指出:“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怀特海开宗明义地指出掌握专门知识是有文化的基础,有文化是建立在掌握专门知识的前提之下的,两者缺一不可。

掌握专业知识并且运用专业知识是教育的目的。怀特海提出:“教育就是让学生去深刻体会知识的伟大力量,知识的迷人魅力、知识的基本条理,以及让学生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并让学生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所谓知识的应用,是指把知识与生活事件联系起来,这关联着我们的感觉、知觉、希望、欲望和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这些事件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

但是,教育的目的又不仅仅是掌握专业知识,“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某门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会逐渐领悟知识的结构,由此形成一定的文化素養。这种文化素养能让学生具备俯瞰全局的眼光,以及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思维。因此,只有在学习掌握某门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才会达到对一般文化知识的深刻理解。”可见,掌握专业知识和具备文化素养之间有彼此促进的关系。

“在教育中我们所要实现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既能更为具体,又能更为抽象。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不但能够分析客观事实,而且能够理解抽象的思想。”

在这一章节最后,怀特海讲道:“这次演讲的目的,就是建议英国教育在培养专门型人才的同时,不要忽视业余型人才所具有的一些优点。”业余爱好是在培养普通文化修养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普通文化修养的课程中,学生会对某些内容产生兴趣,这些兴趣就是业余爱好。我们在这些兴趣中,选取一类设置一门特殊课程,进行一种专门爱好的培养,便可造就有文化素养的专业型人才。

二、掌控知识,融入多彩生活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第三章中说:“假如我们的教育仅仅满足于一些非常机械的思维能力训练,或者仅仅停留在一些可利用的条条框框的知识上,那么教育就不会进步。尽管从表面看起来花样不少,但是课程安排比较盲目。”怀特海认为,要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理解别人的思想,逐渐形成自己的智慧与思想。

“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智慧关系着知识的运用、问题的解决、经验的升华,智慧是对知识的掌控,是我们所能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

怀特海痛感学生思维的僵化,他非常反对向年纪较小的学生反复灌输精确的科学知识,因为这样会削弱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求知兴趣。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是对呆滞的思想和知识僵化的批判和叫嚣,是对智慧的呼吁。

事实上,我们的学生与生活的脱节早已经不是那么一点点了。平常,语数外物化,政史地生,音体美,各门功课的学习,组成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课外,学生在各种才艺培训班, 各种提分机构之间穿梭来往,这些占据了 他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除去上述的这些,还有一点零星的时间,就是用来看看电视玩玩游戏了,学生并没有什么自由时间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离开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学生机械学习了知识又有什么用呢?

三、知行合一,创造美好生活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第四章中指出:“凡是教育就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既要传授技术,又要提升素养。简单地说,教育要培养一个学生并使其既懂得一些知识,又会做一些事情。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之间紧密结合将会有益于两个方向的同时发展。”教育既要让学生掌握某些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又要让学生能够恰当地处理知识,会正确地利用知识去出色地完成某些事情。

如果教育的结果是学生没有获得做事情的能力,那么,学生就只能做两脚书橱,我们培养的就只是机器人,而不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个体。笔者曾经教过的一个学霸居然不会把窗帘卷起来,甚至不会烧开水,不懂得语文书上的《明天不封阳台》中的“封阳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样的学生,只能够在试卷上取得高分,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事情,却只能束手无策,这种生活的低能儿,不是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物联网时代,据说,2045年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人机共为中心的时代已然向我们款款走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全世界教育、经济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人们不能不以积极的态度注视、迎接这一严峻挑战,否则就要落伍,这就要求青年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懂得运用知识,学会创造。“有智慧的人也就是能抛开知识细节,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并能恰当地、自由地处理、选择、运用知识的人,这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以语文的学习为例,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能够达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确实,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更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语用学知识外,还应具备语用教学知识,通过设计语言运用的情境和活动,引领学生运用语言。

荣维东教授指出:任何一个人学习语言都是从具体言语活动和语言材料学习开始的,在接触言语作品和言语活动中,慢慢感受语言的规律,积累语言运用的知识经验,然后将它们迁移到生活世界的语言运用活动中去,形成自己的语用能力和语用素养。因此,我们的日常阅读教学就需要指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认识言语规律。例如,李煜的《相见欢》通过“西楼”“残月”“梧桐”“清秋”等意象,描绘了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气氛,表现了词人幽囚生活的寂寞愁苦及其亡国之痛。学生初次接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以为“西楼”这一意象就是一个寻常的地点名词。教师可以列出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益《写情》中的“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以及许浑《谢亭送别》中的“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让学生思考“西楼”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这样学生自然能感觉到“西楼”是和诗人的情感相联系的一个意象。接着联系李煜的“西楼”,让学生进一步寻求共同点,思考“西楼”总是和什么样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学生经过思考就能感悟到词人孤独、寂寞、怀念故国的浓浓愁情。这就是在言语实践过程中拓展联系,前后勾连,让学生学习“西楼”这一意象。

就像要想学会游泳就须下水练习一样,真正语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丰富多样的语言运用實践。语文教学应遵循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与科学原理,改变原先语言知识灌输的方式,构建“言语—语言—语用”的开放而有活力的永不停息的语用实践循环圈。“培养学生准确、熟练、得体、艺术的语用能力是当代公民所必需的学习工作技能和素养目标的核心。”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知行合一,注重语言的运用。

我们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不能将目光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瞄准社会生活,使课内课外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成长。以语文教学为例,现在统编本教材中的名著阅读要求由原先的阅读小说拓展到阅读各种不同文体的作品,目的就是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自我成长,进而引领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现代而绿色的生活。

“如果要发挥科学教育的优势,那就要根基于直接观察的实践经验。如果要发挥技术教育的优势,那就要根基于我们心智的瞬间火花,把大脑思维转化为手工操作,再把手工操作转化为思想意识。”而思想意识将进一步推动手工操作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假期来临,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自主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在生活中锻炼成长。

知行合一,让教育行走在大地上,行走在生活中,从而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走向人工智能时代。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育启示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中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技术应用有效性研究
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中小学衔接教育之我见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考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