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高中美术鉴赏课图像运用策略
2019-10-14康宁
康宁
[摘 要]当前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图像使用广泛,教师需要加强对图像运用的重视和关注,在此意义上,针对图像运用存在的不足,优化图像运用策略和注意事项。具体而言,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课前对图像的收集、选择、分类,课中通过图像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适时运用,以不同方式恰到好处地出示,引导学生感知、体悟、比较,进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美术鉴赏;图像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4-0009-02
美术鉴赏,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被列为必修课程。在贯彻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美术鉴赏课所担负的美育功能更加明确,这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更高,也对优化教学环节需求更多。核心素养为教学的发展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即图像识读。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识别和解读。学生通过识读的学习,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选择、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可见,美术核心素养中对运用图像的技能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鉴赏课现状
由于美术学科非高考科目,学生本身重视度不高,参与的热情低下,课堂气氛沉闷。本校高一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利用美术课做作业的占10%,调皮开小差的占10%,认为美术课学不学无所谓的占10%,积极紧跟教师思维的占30%。因此,教师要了解学情,改变教学策略,通过美术鉴赏的学习,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生成浓厚的审美趣味;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环境,提高美术素养。
(二)美术鉴赏课文化理解现状
美术鉴赏教学内容涵盖广泛,涉及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流派众多。艺术作品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又与艺术家本人的经历、才华、胆识、性格等有直接的关系。相比绘画等美术创作课,美术鉴赏课更离不开图像的运用,并且受知识与审美经验的限制,高中生欣赏本民族美术作品与外国美术作品、具象艺术与抽象艺术会面临不同的处境。由于文化传统、地域的差异,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作品时,学生会产生审美的疏离感。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图像运用策略
(一)图像局部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局部呈现”是在展示完整作品前首先展示作品局部的图像处理方式,使作品具有神秘感,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目的是调动学生内在体验、激发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
例如,欣赏马蒂斯的《带帽子的女人》时,为了避免直接呈现可能给教学进程造成干扰,笔者对原作图片做了处理。将处理图片的落脚点放在色彩联想上,以调动学生欣赏的好奇心:将作品《戴帽子的女人》根据需要切割出5个局部,用PPT叠加图片的方式一张张动态呈现,最后切入作品的整体面貌。
(二)图像并置比照,辨析作品艺术风格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教材里选取了很多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而“态度”的养成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由于作品艰涩难懂,需要教师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欣赏作品方式。为此,笔者采用了“并置比照”的方式进行教学。
所谓“并置比照”,是将两张或两种以上的图像进行对比欣赏,可以使学生在直观的比较中辨析所欣赏作品的艺术风格。并置比照具有多种用途,尤其在辨析艺术风格和理解作品的差异性方面,发挥着其他图像运用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并且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学习抽象知识的进程。
(三)图像运用对比,打通课堂内外时空
1. 图像运用对中国画课例的影响
例如,(1)图像运用前:学生对历史久远的人物画作品不熟悉,鉴赏时相对困难,因为从小受素描明暗关系影响较深,所以对中国画的线条魅力难以理解。学生缺少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难以理解古代人物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2)图像运用后:学生艺术地活用图像,借助媒体改造图像,把原有图像进行放大,以局部特写的方式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更容易理解人物画的特色—传神写照。学生对比不同朝代人物画的审美特点,感受审美特点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 图像运用对雕塑课例的影响
例如,(1)图像运用前:选择雕塑作品图像代表性不强。学生占用大量时间走马观花式地赏析,缺少深入理解,对作品理解是茫然的、懵懂的,掌握不住鉴赏雕塑作品的切入点。(2)图像运用后:运用同主题作品比较,进行对比鉴赏,凸显作品风格,以古希腊的《阿波罗》和罗马的《卡拉卡拉》为例。教师精准地选择图像,适时出示图像,掌握图像运用技巧,可以唤醒学生的审美直觉,缩短理解知识的进程,提升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
3.图像运用对《工艺美术》课例的影响
例如,(1)图像运用前:学生容易混淆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过程及陶瓷风格、特征、作品内涵等因素。没有充分考虑到图像的针对性,造成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意义理解的偏差。(2)图像运用后:学生能了解相关陶瓷文化,能感受陶瓷风格化差异和功能性特征以其及带来的审美体验。学生能体会中国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图像运用策略的注意点
(一)局部呈现方式上应注意的问题
“局部呈现”是在展示完整作品之前先展示作品局部的图像处理方式,使作品具有神秘感,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审美效果,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内在体验、激发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首先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来确定;其次是图像本身的特点要适于进行这样的处理。两者应做到完美的统一。
(二)图像并置在选择上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同主题作品比较,凸显作品风格。如张萱的《捣练图》和米勒的《拾穗》比较,教师提问:“两幅作品的创作手法有何异同?”作品同为描绘劳动妇女的形象,但风格各异,学生在比较中很快找到《捣练图》作品的特点是“线造型” 和“平面化”。
第二,比较艺术家自己的作品,呈现创新轨迹。如《灰树》蒙德里安的代表作,这不是他理想中的抚慰心灵的作品,他期待的作品直到有完全平面风格出现才产生。《百老汇的爵士乐》与《灰树》这两幅作品跨度30年,使学生感受到画家创新的轨迹和坚韧的探索精神。
第三,与生活实景比较,映照作品内涵。如梵高的绘画以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富有情感的独特笔触传达内心感受而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他的很多作品都表现了自然之美,如生命的赞歌,然而《麦田里的乌鸦》给人极为异样的感受,蕴含着画家自杀前的复杂心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没有激发便没有发展,天资也停滞不前。教育就是激发。图像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直觉,缩短其理解知识的进程,提高欣赏实效。可以说,“图像运用”功不可没。随着科技的发展,图像运用的研究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吴式颖,李明德.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诺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