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学术氛围与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发展
2019-10-14汤漳平
一、良好的办刊环境是办好学术期刊的重要条件
学术期刊的发展和良好的办刊环境及所能提供的客观条件分不开。新时期以来,学术期刊的发展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这些老一辈的期刊人是从“铅与火”的时代走过来的,见证了科学技术在出版过程中的巨大进步,也见证了从文化荒原到学术研究蓬勃发展的历程,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无论创办什么事业,都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学术期刊的办刊也是如此。40年前创办的各类学术期刊,并非都能走到现在。有一部分期刊走到半途就消亡了,一部分变了质,能够健康地生存至今,而且引起学术界关注的,仅为其中的一部分。为什么一些刊物办到中途就办不下去了,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治方面出了问题,二是解决不了办刊经费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前后是学术期刊的困难时期,许多省在给地方社科院的拨款中,扣除了办期刊的专款。因此一些期刊主管部门只能让期刊社自己想办法,如把杂志对外承包、收版面费等。几十年的办刊实践证明,如果学术期刊连生存问题都保证不了,根本谈不上发展提高。
二、学术期刊要有自己的风格和品位
我们常讲,做人要具备做人的品格修养。学术期刊在其创办、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品位。《中州学刊》在办刊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严谨、厚重、超前的风格。所谓严谨,指的是学术上的意义。《中州学刊》不发表以所谓“创新”为名,胡说八道的猎奇文章,要求凡刊发的文章,应当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所有作者来稿一视同仁,选题不适合不用,不符合要求不用。所谓的厚重,是指文章的质量。《中州学刊》一直把体现中原文化的厚重感作为自己办刊的特色,各学科在考虑发稿的层次,栏目设置等方面都注重体现这一特色。许多学者在研究到相关课题时,都会首先想到《中州学刊》。所谓超前,指的是超前的学术眼光和意识。应当关注具有全局观念的选题和来稿,为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省里的重大决策提供参考。当然,这些风格的形成还需要有严格的制度加以保证。《中州学刊》很早就建立了相应的审稿、约稿、发稿制度,质量检查制度,审读制度,奖惩制度等。
高质量的学术期刊,还应当有独立的品格,不随波逐流,能够引领学术潮流,倡导和创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例如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许多人因循守旧,一成不变沿袭前人的路子,对于新出现的出土文献资料与研究方法视而不见。《中州学刊》率先和国内一些关注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和高校一起,发起“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并开辟专栏,刊载相关研究成果,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引领研究方法的创新。
三、学术期刊应当是一所大学校
关于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问题,是个值得认真思考的大课题。因为它涉及社会风气、社会道德、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尤其是职称评聘和相关待遇问题等。学术期刊在这方面能够做到的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是做好本单位的工作,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真正做到办刊与培养人才相结合,使期刊成为培养研究人才的大学校,既办好刊物又培养研究力量。
要鼓励编辑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认真从事科研,努力成为某一学科领域中的专家。只有编辑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他才能够熟悉和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理论关注热点;才能更好地和作者对话,熟悉作者队伍状况,从而自然而然形成具备较高研究水平与研究能力的作者隊伍。这对于刊物学术质量的提高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四、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努力实现期刊高质量发展
虽然在40年间,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当前社会上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并不到位,仅仅把它看作是学术论文的载体而已。因此,有必要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宣传,以提高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给予更加积极的关注和支持。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近现代社会文明扩张的一种现象和手段,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观念与社会互动的结果。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这种新型的信息媒体产生之后,便使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初始论文及其蕴含的新思想、新见解比起先前的出版物能在更短的周期公之于世,从而使这种人类最为稀缺的信息得以扩张并影响社会。即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如此。学术期刊发挥着其他形态的文化媒介难以替代的作用,对这一点,我们应当有充分的认识。
近年,党中央多次就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相关问题作出指示,尤其是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这一问题更作出了系统的论述。这一讲话精神是面对社会科学工作者,自然也包括社会科学期刊工作者。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充分理解、提高认识,在工作中切实贯彻执行,真正做一个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期刊人!
作者简介:汤漳平,男,闽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州学刊》原社长(漳州1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