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的名刊与名学者
2019-10-14徐祥民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如何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这个方法中包含着名刊和名学者之间的关系。
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需要研究者与学术期刊携手前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建立和加强三个体系,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三个体系的建立和加强,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和学术期刊携手前行,并肩作战。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以众多的思想者、知识创造者、知识孵化者、知识传授者和传播者等为载体的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是三个体系的承载主体、建设主体,学术期刊及其编辑策划管理专家也是三个体系不可缺少的承载主体、建设主体。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实践的体系,是引领社会前进方向的思想体系。这种体系的承载者、奉行者、建设者与维护者,是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宣传的领导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学术期刊及其编辑策划管理人员,而处在第一线的,主要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学术期刊及其编辑策划管理人员。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立和加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除学科体系相对稳定,比较容易通过控制管理保持某种状态之外,三个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是不断生长、不断更新的体系。这种体系的生长、更新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宣传的领导者指引方向,掌握舵盘,确保指导思想正确。研究者、学术期刊及其编辑策划管理人员是推动三个体系生长、更新的主力军,是主力军中的两个重要方阵,应当加强合作、协同工作。
二、建设学术体系需要构筑主要由研究者
和学术期刊构成的学术共同体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个体系中,支柱是学术体系。要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先在学术体系建设上下功夫。
加强学术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需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需要解决学风问题,需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重要方针,还需要实施学术共同体建设工程。我所说的学术共同体是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学术期刊以及其他媒体,其中主要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学术期刊及其编辑策划管理专家构成的共同体。
哲学社会科学是流淌着的文化,是激荡着的智慧。这种流淌,在现代社会的微观视野下,主要是在研究者和学术期刊以及其他媒体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这种激荡主要是研究者在学术期刊以及其他媒体的舞台上的演出。研究者和学术期刊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加强学术体系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共同体建设。
三、名学者和名刊催生重大学术创新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我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所面临的最艰巨任务。学术创新需要交流,需要切磋、碰撞,口头交流的最好方式是专题论坛,笔谈交流的最好平台是名刊名栏。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是由研究者和学术期刊及其他媒体构成的学术共同体的责任。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理论创新主要靠学术共同体中的名学者和名刊。只有名学者和名刊密切协作,相激相扬,才能创造出与我国走在世界前列的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才能形成与一个走在世界前列的伟大国家地位相一致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學术创造是学者的责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担当着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使命。不过,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更依赖名学者的创造力。这里所说的“名学者”,既包括习近平同志所说的“大师”,也包括从其所提出的创新理论观点来看已经站在登上“大师”峰巅的弹射器上的投稿人。
期刊、报纸、网站、微博都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交流可以利用的平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是所有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责任。但是,对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思想先导、对人类社会重大跃进和重大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寻求答案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创新,更要靠名刊。
名学者是名刊推举出来的,是借助名刊平台选拔出来的。名刊是名学者培育出来的,是被名学者发表原创作品、推敲学术观点、辨别理论是非等学术交流实践营造出来的。名刊得益于名学者登台献艺而扬名远,名学者因名刊的推举而传名广。名学者奉名作登名刊、充名栏,必将引起学术思想的爆炸,必将推动新理论新学说的生长。我们近年兴起的一些创新团队、基地、智库都是以这种“集聚”的方式开展建设的。这种伴随人事关系变动的“集聚”固然重要,但以名学者、名刊及其编辑策划管理人员为主体,以名作、名栏为内容,以名刊为舞台的学术思想交流上的会“集”、学术观点打磨上的“聚”焦,更普遍、更灵活、更高效,更易于组织朝向学术峰巅的攀登。
作者简介:徐祥民,男,浙江工商大学特聘教授、蓝色文明与绿色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杭州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