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课堂的再完善

2019-10-14闫生厚

陕西教育·教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程

闫生厚

高效课堂作为一种来自教学一线的草根性改革,是课改人源于对教育本真的认识而做出的自下而上的探索和创新,是课改人在对新课程改革理念自觉理解的基础上,对国家课改顶层设计的积极回应。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确立起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推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助推了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随着高效课堂的推进会自然解决,有的则需要跳出高效课堂,融入教育改革大流,顺应教育改革大势,再次谋划行动走势,不断完善,才能使高效课堂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一.建立更加和谐的教学关系

教与学是教学工作的两个方面,教提供学的方向和方法,学是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改积极倡导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为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探索者大胆尝试,提出了“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原则,开发了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划分了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时间,建立了参与率、关注度等量化教与学的评价体系。

事实证明,通过这些措施促进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被一味放大,“教”却被边缘化。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了导学案的研发以及按导学案的预设程序化地推进课堂,该教师点拨、指导、提升的地方教师不出手,学生的生成也不能引起教师的关注,还美其名曰静待花开;学生展示缺乏倾听、分享和思想的交锋,有的展示纯粹演变为对答案、重复教材语言,深度学习难以发生……这样做的后果是,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教学活动再次陷入知识学习的泥淖,师生心灵和情感的沟通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新课改理念根本无从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形同虚设。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和创造性的解放;教学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师生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毋容置疑,主体作用的真正确立能保障学习的真正发生,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才有利于课堂效益的提高。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能因学生主体作用的确立而削弱,而且还需加强,因为教师指导的高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度对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有同样的决定作用,这就需要正确处理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关系,建立起融洽、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二、与教育信息化充分融合

高效课堂肇始于杜郎口中学等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薄弱学校。为了使新课程理念生根、开花、结果,前期的高效课堂探索者不等、不靠,从实际出发,利用现有的传统设施开展教学工作。他们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自学,开展课前预习,总结形成了“读、划、写、记、练、思”六字诀;组织进行课堂展示,总结形成了“展、思、论、评、演、记”六字诀;教室周围墙壁上每组一块小黑板用于学生展示,有的学校楼道、宿舍、饭堂张贴学生手抄报、手工作品等,成了学生的秀场。这些大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虽然有效但低效、落后,已经不能很好适应“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即使后来跟进改革的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有了很大改善,但他们好像生怕改革走了样,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依然不足,仍处于辅助阶段。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目前,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已经处于融合阶段,与教育信息化充分融合,不仅是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当然,传统的学习手段并不是不好,问题是当信息技术应用已成为未来人才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的关键能力的时候,培养学生素养的教育教学活动却对它鲜有运用,偶尔运用也是教学目标的呈现、教学资料的补充、习题的出示,类似于已经退出教育阵地的投影、幻灯片。如果长此以往,脱离了学习过程中的运用、实践,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又该如何谈起?

未来的高效课堂应该积极融入教育信息化,让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走进课堂,支持课堂的变革,让课堂呈现出更加开放、现代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未来的高效课堂应该借助教育信息化使教师对教育及学生的激情、热情得到充分张扬,使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未来的高效课堂应该是黑板和白板并用,线上线下同步,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课堂资源与网络资源互促,现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课堂。

三、全面融入教育综合改革

基于对教育现实问题的真切感知,高效课堂探索者一开始就贴地行走,立足课堂,探索改革课堂结构、改革师生关系、改革教学关系,直至现在在探索改革教育意义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教学管理、小组建设、德育工作、文化建设、师生发展等学校内涵发展问题上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因此,说高效课堂改革具有教育综合改革的价值一点也不为过。但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改革,就目标而言涉及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更新、学习方式的改善、评价制度的重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等多方面,尤其是教育当前处于综合改革全面深化的关键时期,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改革的新引擎,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面对选班走课的实施、行政班级功能减弱、学校功能重新定义的挑战,高效课堂改革就有必要超越单纯的课堂改革,有必要从教育综合改革的视角重新审视,尤其要在课程结构、课程开发、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实践,重视课程建设,融入综合改革,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更广阔的空间。

四、建立自身理论体系

高效课堂从一开始,就凸显了问题导向的行动策略。改革初期,积极寻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的良策,随着这一问题以及类似于“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等后续问题的逐个解决,直到今天,真正从本原上回答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习等一系列问题,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原创性、实践性十分明显。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管所课题组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杜郎口中学是在中国的乡村里,写出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教育学,但与现代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时至今日,高效课堂不仅成为基层教师推进课程改革的抓手,得到了许多学校、校长、教师的追随,而且得到了更多的科研院校、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特别是今年年初,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要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打造高效课堂”,这无疑是对高效课堂改革的充分肯定。但高效课堂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经验”层面。虽然有很多专家学者试图以现有的教育理论阐释高效课堂,但仍显得不够贴切,更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作为一项成熟的教改实验,实践、创新是基础,但完整的理论支撑必不可或缺,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况且,高效课堂尚有好多实践问题需要理论的支持,人们对高效课堂的许多误解也需要理论去澄清。陕西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已经介入了研究,而且有了一定的成果,但這些研究远远不能适应高效课堂实践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基层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的需要。因此,在继续做好高效课堂实践创新的同时,应加强经验总结,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加快理论研究的速度,早日形成具有高效课堂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只有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高效课堂的实践才不会盲目,探索才会少走弯路,全面推进也才会更加顺畅。

作者单位  陕西省陇县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