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连云港内河航道覆盖成网 通江达海
2019-10-1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又一代连云港航道人,励精图治,砥砺奋进,推动航道事业稳步向前。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连云港市航道部门把握内河水运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围绕全力服务“一带一路”、江苏沿海开发、“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等重大倡议和战略决策,加大内河航道建设力度,强化航运保障,航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连云港市内河航道基本为自然航道,湾多狭窄,淤浅堵塞,通航里程只有32公里。到1988年,内河航道总里程不足1000公里,能通航机动船的航道590公里,航标6座。“十五”前,连云港市内河航道等级普遍偏低,运输承载能力差,辐射能力弱,只能通行100吨左右的小型船舶,运输范围基本局限于本地和周边市县,稍大吨位的船舶多在外省市、沿江一带从事物流运输。内河码头大多沿河或依小河汊口而建,且多为非法小码头,吞吐能力低,装卸设施简陋,安全保障能力弱。
为改变内河航道落后的面貌,“十一五”以来,连云港市航道部门把握机遇,加快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内河航道进入“黄金”发展期。2006年12月,首个投资过亿元的船闸和盐河入海沟通工程——盐灌船闸开工建设,开启连云港市航道基础设施建设新篇章。2010年12月,连云港港疏港航道整治工程建成通航,总投资31.16亿元,全长71.36公里,按三级航道标准建设,结束了连云港市无高等级航道的历史,铺就了一条通江达海的“水上高速”和沟通南北的“黄金水道”。“十二五”至今,连云港市又先后对盐河航道和灌河西段航道按三级航道标准进行重点整治,整治航道里程45公里,实现高等级干线航道无缝衔接,三级航道里程增长到147.02公里,可通行千吨级货轮和集装箱船舶。内河港口建设同样成绩显著,“十一五”以来,全市内河港口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12亿元,建成中云台内河港一期、灌南县新安码头、连云区纵一作业区码头、灌云裕丰作业区码头和群英作业区码头等。
截至目前,连云港市内河航道总里程1110.55公里,其中四级及以上航道222.12公里,三级船闸5座,水上服务区1处,内河港口生产泊位98个,吞吐能力2698万吨。形成以贯通南北的疏港航道(盐河)、灌河航道等干线航道为主骨架,以东门河、善后河—古泊河(宿连运河)、淮沭新河等航道为支撑的干线相通、干支相连、水陆相辅、通江达海的“两纵三横”内河航道网,以及东至大海、通榆运河,南连长江,西接苏北运河、淮河的水陆相辅、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格局,构筑了疏港有力、牵引产业、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内河航道体系。
随着盐灌船闸、疏港航道、盐河航道、灌河西段航道等高等级航道、船闸以及新云台码头等内河港口的建设投用,航闸通过量和内河港口吞吐量大幅跃升,服务水运和临港产业能力显著增强。目前,船舶通过内河航道往来周边地市、安徽、山东、河南等周边省份以及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等沿江省市,货物由原来的建材单向运输为主,向集疏港(海港)货物、临港产业货物双向运输为主过渡。“十二五”以来,过闸货物量累计达2.75亿吨;内河港口吞吐量累计达到7400万吨;2015年底,连云港市交通船闸实现内河集装箱船舶过闸零突破,并呈快速增长均势,内河“黄金水道”效应不断显现。
“十二五”以来,连云港市航道部门累计投入航闸运行维护经费1.44亿元,整治盐河、灌河等主航道“卡脖子”航段、维护修缮护岸、增设航标、养护船闸设备设施等,极大改善通航环境,有效保证了航闸安全畅通。投入1200万元建设船舶便捷过闸系统(水上ETC),彻底改变了过去船民停船上岸登记交费再回船过闸的传统过闸方式。推进水运物流降本增效,落实过闸费优惠减免政策,2017年政策实施以来,共计减免船舶过闸费2200万元,免征集装箱过闸费约160余万元。
潮涌岸阔催人进,风劲扬帆正当时。连云港市航道系统正在全面抢抓水运发展黄金机遇期,研究深化交通强市的航道举措,以“三年行动”为航道发展的目标引领,以创新思维推进航道提质转型,以顺应体制改革推动航道持续发展,为推动港城高质发展做出航道更大贡献。
(供稿:连云港市交通运输局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