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瓷之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

2019-10-14钱果果

中国新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沉船丝绸瓷器

| 文 · 钱果果

海上“陶瓷之路”对于传播中国陶瓷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瓷器不仅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品,也通过自身的文化,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南澳I号”沉船出水的酱釉陶罐(套装)

2017年5月,2017“一带一路”中国瓷语对话世界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论坛上,众多相关产业的商家、学者,以及众多主流媒体代表悉数到场,一起见证了一场有关中华民族瓷器文化崛起之路的对话。

众所周知,我国有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发展,也让东西方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交流。

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就有关于中国丝绸和丝绸贸易的记载,当时的希腊以及欧洲其他各国就已经对中国的丝绸有所了解,并且还把中国称为“丝国”。

在“丝绸之路”之外,中国还有一条“陶瓷之路”。“丝绸之路”有陆上和海上两条运输渠道,“陶瓷之路”只走海上一条运输渠道,“海上丝绸之路”其实也就是 “陶瓷之路”。

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出口外销,“陶瓷之路”的存在让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界。

“陶瓷之路”带来的经济全球化

丝绸与瓷器作为可用、可穿的生活用品出现,并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改变了当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自宋代开始,外销商品中瓷器输出量逐渐超过丝绸。日本著名陶瓷学家三上次男,曾在1964年的《陶瓷之路——从中国陶瓷看东西文化交流》里通过海上贸易通道的考古调查后认为,这是连接中世纪东西方两个世界的陶瓷纽带,同时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从14世纪元代时开始,绘饰瓷器图案的钴蓝色料由波斯输往中国,在景德镇制作成大量的青花瓷后,再销往印度、埃及、伊拉克等国家。如此往复地运输,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循环。

16世纪以前,海上“陶瓷之路”,打通了太平洋—印度洋航线,建立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南亚和东北亚贸易区;16世纪以后,则建立了以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为主的更加完整的世界贸易圈。这时候的青花瓷又由西班牙船只载运,从菲律宾运往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和秘鲁的利马。与此同时,欧洲的贵族也开始向中国广州等地下单订做专属瓷器。

直到18世纪,瓷器营销各地数量之巨,遍布之广,已足以证明:一种世界级、永续性的文化接触已然形成,甚至可以说,所谓真正的“全球性文化”首次登场了,中国瓷器在这个贸易圈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人类贸易史上第一件全球化的商品。

放在跨文化的视角去观察,更能清晰认识中国瓷器的内在价值,看清它的区域性、地方性和民族性。时任大英博物馆馆长的尼尔·麦克格瑞格(Neil MacGregor)曾经说过:“瓷器的历史是全球对话的历史,其对制造技术和日常生活、人文风尚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是双向的。”由此可见,“陶瓷之路”完成了东西方交融的一个“文化大循环”。

中国瓷器甚至超越了丝绸、茶叶、香料等商品,在“文化转型活动”中成为了核心存在。

瓷器是日常生活、商业和艺术的交集点,它兼具实用性、商品性以及艺术收藏性,这让瓷器最后变成可观可触、可想可感的文化艺术物品。

如今在埃及的福斯塔特城遗址,以及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津巴布韦、莫桑比克、扎伊尔、赞比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南非和圣赫勒拿岛等诸多地方,都发现大量中国的古代瓷器,时间跨度从唐代一直到清代早期。

这些出土的中国瓷器在千余年的历史时光里,从最初单纯地作为商品出口到各国,获取经济利益,慢慢变成了文化符号,这些瓷器被运到世界各地传承着中华文明。

瓷器是历史也是文化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曾特别提到过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称其见证了“陶瓷之路”的历史。

1998年,德国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发现并打捞的一艘中国古代沉船,因为出水的长沙窑瓷碗上带有唐代宝历二年(826年)铭文,沉船的年代被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为中国唐朝时期的沉船,并且将其命名为“黑石号(Batu Hitam)”。

这条沉船装载着经由东南亚运往西亚、北非的中国货物,出水的中国长沙窑、越窑、邢窑、巩县窑瓷器就达到6.7万多件。这些瓷器中最名贵的是3件唐代青花瓷,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青花瓷。

“黑石号”也为人们证实了中国与西亚之间确实存在一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讲述了这段不为人知的“陶瓷之路”的故事。

其实,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器输出的第二个阶段。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

从唐代开始,因“陶瓷之路”影响的关系,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显示出了当时国内本身的经济繁荣、文化辉煌,以及对外交通发达。

中国瓷器对世界的大规模影响,是从明代中期开始的。这一时期,欧洲航海家成功开辟了新航线,大大延伸了“陶瓷之路”。之后的清代,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国瓷器大规模销往世界各地。

“陶瓷之路”和“丝绸之路”一样,更重要的是传播中国陶瓷文化的意义。这条路不仅成为海上贸易之路,还成为了东方文化的传播之路。中国瓷器所到之地,也是中国文化传播影响的所到之地。

瓷器与“一带一路”

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芬雷(Robert Finlay)在其著作《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说过:“只有瓷器,不仅历史长在,还在文化相互影响上发挥了核心作用。”也就是说,瓷器不仅因为自身坚硬的物理性质,没有受到外界腐蚀损毁,更重要的是,“中国瓷器对世界史研究最大价值,在于它反映了一项规模最为庞大的文化转型活动。”

现在的中国瓷器遍布世界各地,在拥有“世界三大博物馆”之称的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以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中国瓷器都有着不小的地位和惊人的数量。其中,卢浮宫藏有中国历代陶瓷器1.2 万件;大英博物馆藏有中国文物达2.3万件,其中中国陶瓷占很大部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全世界范围内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几个大博物馆之一,多达万件,藏品从早期青瓷、白瓷,唐代长沙窑、三彩,宋代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窑,到元代青花、釉里红,明清之际的景德镇青花、红釉、黄釉、斗彩、五彩、墨彩等应有尽有。

展出中的“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

瓷器的发展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

比如我国著名的景德镇陶瓷,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更加受到世人的重视。景德镇瓷器在结合自身条件和如今消费者需求的同时,积极探索日用陶瓷艺术化的新路,推动景德镇瓷器的发展。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表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古时有“丝绸之路”,带领经济文化发展,将中国丝绸、瓷器流传到国外;现在有“一带一路”,促进中外交流,让中国瓷器再次扬名世界。

猜你喜欢

沉船丝绸瓷器
沉船的启示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丝绸情调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
沉船探秘
沉船事件仍然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