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汤汤水水下肚,浑身通泰。』

2019-10-14

莫愁 2019年26期
关键词:面汤淮扬菜面馆

张戬炜

京杭大运河在常州穿城而过。从时间的维度上回溯,常州在千年的时光中,有着漕运枢纽的地位。明清时期,常州所在的太湖流域是财赋重地,朝廷为了解决漕米的储存,在常州分别建立了西仓和东仓。

锁桥湾、西直街曾是常州运河最为繁忙的一段,米市、豆市都曾汇聚在此。

常州人张戬炜在运河边长大,对他来说,小时候最大的乐趣是在运河里游泳。那时运河也是生活用水的来源,每个清早码头上都排满了人,洗菜的,淘米的,热闹极了。

如今64岁的张戬炜爱好研究美食文化。在他看来,常州曾居于左江右湖的南北要冲之地,南来北往的商客,也影响了这里的饮食习惯。就拿面条来说,它从北方传到了南方后,在常州发生了变化。常州,以及绝大多数江南地区的面,最重视的就是汤。“我们的面汤,不会像一般北方面汤那么寡淡,也不会像西北拉面面汤那么浓烈,清鲜,是其最大的特点。”张戬炜说,过去常州的面馆熬面汤,要用带骨髓的大骨、鸡骨、黄鳝骨等长时间煲制而成。那时的面馆,卖多少碗面,由高汤来决定。汤用完了,面也就不卖了。

张戬炜

常州人爱吃细面。面条越细,接触汤的面积越大,汤汁越多,面条也就越鲜美,另外,还可以搭配上黄鳝、小排等各式菜肴做成的浇头。烫熟的细面,换种吃法,用闷了一晚上的红烧肉肉汁拌着吃,在张戬炜看来,这就迎合了北方人的饮食习惯。

说到南北饮食文化的碰撞,不得不提因大运河而发扬光大的淮扬菜。比如淮扬菜中的狮子头,中和南北之味,咸甜适中,让食客大快朵颐。在烹饪上,淮扬菜又精细到颠毫:先是横切成片,然后纵切成条,最后肥瘦相搭,利落地切成石榴籽大小。考验着厨师对刀口准确的驾驭、对肥瘦娴熟的拿捏。

这份讲究在张戬炜看来,常州的饮食里同样可以找到。常州历来是王侯所居之地,饮食的讲究由来已久,加上地理位置优越,左太湖,右长江,襟江带湖,货殖丰饶。刀鱼、鲥鱼、回鱼是江鲜,白鱼、银鱼、沼虾是湖鲜,把常州人的舌头伺候得尖刁无比。对于任何一种食物来说,常州人一句“勿鲜”,在餐桌上就没有生存发展机会了。

常州人过年,除夕中午阖家吃馄饨。这个馄饨馅,肉要三肥七精,陈酒嫩姜少许,剁成肉酱。有以荠菜为馅的,一定要加青菜若干,以求润喉。买上半斤青虾,去壳存肉,细细剁了,掺入馅中,最好再捡几个上好的香菇,开水氽过,快刀急剁,弄成细末,揉搓入馅,图的是一口下去,香味别具。一年到头了,不能清汤寡水,配馄饨的骨头汤要精熬,文火慢炖,有更讲究的就选一只多年的老母鸡熬汤,熬出一层金黄的油斑。最后,馄饨碗里一定要有小葱。张戬炜说,大葱是长江北面的食谱,江南人不吃的。小葱也要剁细了,撒入刚出锅的馄饨中,让热汤激出它的香气。这样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绝对能杀死肚中的馋虫。

听完张戬炜的美食故事,再翻翻手中的《北上》,正巧看到这样一段,“3月的江南春天已盛。从无锡到常州,两岸柳绿桃红,杏花已经开败,连绵绵簇的梨花正值初开。河堤上青草蔓生,还要一直绿到镇江去”。不由遥想大好春光中,如《北上》主人公小波罗那样,沿着运河北上,坐在船头甲板,一张方桌,一把竹椅,一壶碧螺春,迎风呷一口春茶,风轻云淡。

猜你喜欢

面汤淮扬菜面馆
福山面汤
拌面汤
淮扬菜走进“国宴”73年
无尽遐想等
洗肉面馆
洗肉面馆
2018 淮扬菜美食大赏启动暨非遗传承活动在宁举行
国宴首选淮扬菜
小瓷碗
馏面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