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心理学解决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2019-10-12沈娟
沈娟
摘 要:初中学生面对着日益繁重的课程负担,加之中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严重时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此时,教师不止要承担起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的责任,还要协助学生解决心理及情绪上的困扰。我国最早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80年代中期,这代表心理健康教育正式被纳入教育体系当中,各界学者开始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进行细致的探究,并在实践方面做出努力与尝试。心理学具备极强的优势,不仅可以帮助初中学生缓解压力,解决情绪及心理上的困扰,还可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取得了相当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因心理学不良倾向带来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被削弱。
关键词:心理学;初中学生;心理健康;解决措施
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流于形式的问题,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健全的课程体系及非专业化的从业人员,都影响到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致使学生对心理教育产生误解。此外,初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学习越来越紧张,很多学生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我国始终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教育,而心理健康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因此,有必要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各学校不断提高对心理学的重视,并将其应用于心理健康的实践当中,希望借助科学的心理学原理化解学生的矛盾与困扰。而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同样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措施,以便其发挥自身的价值与成效。
一、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如今,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学校为利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而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模式僵化及过分夸大等问题,给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致使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未得到彻底的解决。
(一)过分夸大
现阶段,独生子女家庭占据绝大部分,初中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复杂文化的冲击下,极有可能出现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形成不健康的心态。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从少年向青年的重要过渡,这一时期较为复杂,学生同时存在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等多种性格[1]。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发生了快速的转变,思维方式也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变化。相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初中生的社会经验更为丰富,但是面临压力较大的升学竞争,致使初中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潜藏在初中生的学习中、生活中,甚至是人际交往中也有心理问题的存在,如果不及时解决,极有可能发生心理疾患。在全新的发展形势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拥有心理問题,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因此,针对初中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格外重要。但是现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过分夸大的问题,致使初中学生形成了错误的认知,不利于学生成长、发展。
(二)缺乏专业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时间并不长,是一门全新的学科,缺乏专业的人才与理论知识体系,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师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大多数是由教辅人员兼任。这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教学经验短缺,很难了解学生的心理及诉求,极大地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师承担着教育学生,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责任,但是针对初中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完全依靠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及各科教师同样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如果发现学生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和疾病,必须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疏解,随时跟进学生的心理及思想状况,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显然,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满足上述要求,缺乏专业教师及人才的问题普遍存在,给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及普及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三)课程体系不健全
针对初中生心理特点及生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设计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确保心理健康课程与初中生的成长规律相符,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不应该拘谨于传统的形式和思想中,应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改革,兼顾学生的认知及能力,利用角色扮演心理剧或者教育游戏等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抒发自身的情绪。有专业学者指出,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在课程化的模式当中。事实上,我们可以多种形式或途径开展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免心里健康教育陷入僵局,但是成人化及知识化的模式给初中生的心理教育课程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甚至有学校针对心理学概念增设了考试,要求学生背诵概念和内容。这种方法不仅失去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还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违背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
二、利用心理学解决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一)提高重视
作为解决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佳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极为特殊,不需要通过考试进行鉴定,也不会起到提升学生成绩的作用。因此,学校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后,很多家长并不了解,甚至教师也表现出抗拒的态度。因为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现表面化的问题,无法落实到初中学生的教育体系当中[2]。需要注意的是,学校领导的态度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简单的说,学校领导是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会直接影响到心理教育工作的成果。要想扭转上述局面,必须使学校领导及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做好评估与检查,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朝向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二)通俗化
要想达成解决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目标,必须将相应的知识及概念传授给学生。但是与心理学相关的理论过于抽象,学生很难直观的理解,此时教师应遵循通俗化及生活化的原则,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确保学生可以理解与心理学相关的概念,以免超出学生的认知,引起学生的抵抗心理。我国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学进行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技术和理论都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而来,针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要考虑到本土化的问题,确保其带有中国特色。
(三)为学生营造健康自由的成长环境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关键期,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学生的很多行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对周边人或事物的一種模仿。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出健康自由的生长环境。例如,鼓励学生阅读,关注新闻和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也可引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确保学生德智体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学校也可定期为学生举办适当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向上的精神。让初中生在快乐的成长环境中模仿正确的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利用简单的心理学解决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举措。
(四)强化沟通与交流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很多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真正重要的心理健康状态却被忽略。从学校角度而言,因初中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教师只能将精力全部投放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同样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思想状态,致使学生产生压力,直接表现为叛逆和沉默不语等[3]。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出现上述状况,必须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站在平等的状态进行交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扰。此外,一定要拥有足够的耐心,细致的了解学生的内心诉求及想法,彻底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短时间内赢得了人们的好评。为此,我们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其应用于初中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当中,从源头入手,解决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降低学生的压力。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绝不可单纯的依靠学校,应在家长及社会共同努力的情况下开展,建立现代化的健康教育机制,确保学生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解决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免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和事故,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常向东,石军红,马丹英.在沪藏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10-113.
[2]刘奕.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反思[J].中国培训,2017(10):167.
[3]严雅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9):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