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讨
2019-10-12刘永攀
摘要: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基石与力量源泉。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将来要担当起大國工匠、中国本土设计等使命,更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及其创作能力。本文分析了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意义,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思政、专业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讨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大学生;文化自信
一、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文化自信提升到四个自信的高度,足以说明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中国的重大意义,体现了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基石与力量源泉。[1]对于艺术设计类大学生而言,文化就是设计的灵魂,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将来要担当起大国工匠、中国本土设计等使命,更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及其创作能力。自信教育要让学生深刻认识文化自信对国家以及对设计行业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化自信内涵基础上,能够将文化元素整合到自己的专业实践之中,真正筑牢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
经济社会的飞快发展,给艺术设计类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大量艺术设计类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创新创业压力。一方面,“国潮”涌动下传统文化与品牌结合带来了广阔市场,比如巴黎时装周的中国风等,因此社会上急需有经验、有思想、有创意、有技能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员;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力素养储备却显不足。这二者的矛盾与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有较大关系。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问题
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整体文化自信表现良好,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中华传统文化陌生、认同淡化,全球化的冲击,很多学生在设计时一味追求西方理念和元素,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还不够。二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忽视。部分高职艺术类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不足、认识不高,认为所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唱高调、自我吹嘘、自我粉饰等,文化自信的缺失而变得迷茫和空虚,责任心不强、学习动力不足。三是文化学习与专业设计成长脱节。个人专业成长中不重视文化学习,或没有以专业成长为出发点学文化,造成文化匮乏,文化自信不强,创作不足。[2]
三、高职艺术设计学院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探讨
(一)推进课程思政,各门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之初,就要把发现美、创造美、追求美,培养德技双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之一,不断在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元素,输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将专业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更是当代艺术设计的丰富宝藏。新时代,我们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设计创作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相契合艺术作品。在实践教育教学中,艺术设计上应更加注重汲取中国文化元素,展现文化特色。如在雕刻中,注重把中国传文化元素融入工艺雕刻中,并将创新、专注、精益、敬业的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当中,指导学生学习木雕工艺、传承并发扬红木文化雕刻艺术。服装设计专业实践中,要引导学生以中国文化元素为题材进行设计和创作,真正做到把文化教育与专业技能的有机融合。
(三)开展系列文化类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方面,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可以广泛开展一些富有艺术设计特色和时代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以“古村新貌”为主题设计创作,突出传统特色,留得乡土人情,大胆设计创新,美化村居环境。“新时代文化墙绘创作”,在设计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
(四)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
文以化人、文能育人。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艺术类学院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熏陶氛围。可以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文化社团、文化讲座、文艺比赛以及外出参观考察等,内容也要多种多样,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企业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创设才艺发展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邓剑虹.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与提升路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0):89-91.
[2]罗晓珍.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11):63-65.
作者简介:刘永攀(1987-),男,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社会工作师,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成长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