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蹈美育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
2019-10-12马融雪
马融雪
摘要:本文主要从素质教育下舞蹈艺术美育的存在价值展开探析,叙述舞蹈美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对受教群体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等方面的提高与加强,引起学生与中小学教师对舞蹈美育的重视,使舞蹈美育彻底融入整体教育体系工程中。
关键词:素质教育;艺术美育;舞蹈
当今社会,环境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教育行业也不甘落后。普及义务教育使得国民文化素养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又出现了很多“美盲”,所以教育部在近十年来强力实施“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战略,使得素质教育中的舞蹈美育逐步成为当下蓬勃发展的新兴教育改革事业。
一、舞蹈美育的价值意义
何谓舞蹈?舞蹈的本质是身体的艺术,是经过对人体动作造型化、节奏化、典型化的艺术表现手段,是人类产生情感将其外放的物化形式,舞蹈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审美文化的艺术形式,始终流淌在艺术长河中,并对艺术的发展起着不可抹灭的价值和作用。
何为美育?是以美学原则为基础培养学生认识、爱好和创造审美能力的美感教育,通过自然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形式,指引培养学生感受认识、分析、鉴赏和创造艺术的能力。它包括艺术美育、社会美育、自然美育与教育美育,通过这几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了落实我国“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理念,近十年来,中小学教育已经将素质美育融于基础教育教学体系之中,从而将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如今艺术美育的理念不断深入到省、市、县各级中小学校中,它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截然不同,美育倡导形象思维模式的引导,而应试教育则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教育应当是把学生求知本能点亮,而不是以填鸭式扼制学生的求知欲望,填鸭式教育也被称为应试教育,只注重选拔英才的中小学校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片面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劳动教育、美育和体育,课业负担与压力抑制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素质美育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上具有任何单一学科都替代不了的作用,当下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层出不穷,其中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制度的主要实践内容,它以舞蹈、音乐、美术、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普及和推广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这不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身体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和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知识的发展和学生智力;同时鼓舞学生热爱劳动、参与劳动、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达到以美辅德的教育目标。[1]
二、舞蹈美育对当下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作用
当前舞蹈美育的主要实施阶段在中小学基础教育时期,此阶段最能够培养学生素质与艺术素养,它以舞蹈的形式对受教者进行智育与美育的培养,旨在加强受教者的审美意识,锻炼受教者的身体能力,培养受教者的自信心和集体意识,在近几年,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已经在一、二线城市基本形成普及型教学体系,并涵盖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但由于时期性的“实用主义”理念致使舞蹈艺术审美出现断层,导致舞蹈美育的发展举步维艰,所以在经济较滞后三线城市及偏远地区舞蹈美育的发展并不乐观,并且以当今社会的发展来看,没有审美力比没有知识更可怕,对于这些问题的,首要的解决方案就是逐步加强受教群体及中小学校对艺术美育的重视程度。使其了解舞蹈不仅是对肢体的训练,更是对心灵、精神等多方面的修炼,并且在与艺术接轨的同时,引导受教者发挥创新意识,培养其形象思维模式,还要对基础教育应试教学体系的缺陷进行弥补,总而言之,中小学校及学生和家长更应加强重视舞蹈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作用,了解舞蹈美育对学生“成人”发挥的独特功用。
(一)舞蹈美育让受教者探寻身体密码
舞蹈是最直观的动态形象构成,是以身体的运动为审美属性的艺术。在素质教育普及型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它主要起着对提高身体素质、挺拔肢体的作用,同时对于长期学习文化课的中小学生而言,舞蹈教学中眼神的练习对他们也大有裨益。
舞蹈给予受教者最直观的体验就是对肢体的训练,是人类肢体语言的独特魅力,在学习基本功的过程中主要训练学生的柔韧度与力量,俗语说“筋长一尺,命长一寸”,由此可见,肢体的柔韧度的锻炼对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舞蹈对于人体不同关节、生理结构特征与身体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可以使得学生解决体态与形态的不端问题;在舞蹈小组合的训练中,也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让肢体变得灵活、优美,改善和训练学生身体的灵活多变性与节奏性,使其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2]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舞蹈在神韵方面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素质教育中学高级阶段的教学中,气息性古典舞的训练中可加入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在学习眼神、神韵的过程中理解运用艺术交流与情感交流,达到舞蹈美育身神形兼并训练的目的。
(二)舞蹈美育提高受教者对艺术的审美认知能力
舞蹈属于艺术的范畴,所以其与艺术有着同一共性,就是审美力。早有研究,艺术美育是生命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全面提升个人素质与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试教育强调逻辑思维、理性的左脑能力,而艺术美育更侧重于直觉的、感性的右脑培育,在受教过程中,从脑科学的角度,艺术能够锻炼学生的感知能力,并且辅佐学生文化课的学习。
但任何艺术形式的审美客体都有其审美主体的不同感受。美术的审美载体是色彩和线条等,文学的审美载体是语言和文字,音乐的审美载体是声音和感受,戏剧的是以语言、声音与动作为审美载体,而舞蹈在具有各类艺术共性的审美共性中又有其独特的审美方式,舞蹈的审美载体是人自身的本体,这种直观的情感表达虽然在手段上有着局限性,但却是以最直接的肢体动作表现艺术的方式,所以在舞蹈美育中舞蹈的独特性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对艺术审美的认知以及听视觉享受。[3]
(三)舞蹈美育培养受教者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
在当下中小学素质教育工程中,舞蹈课例的普及和实践,全面地推进着素质教育舞蹈教学,在吕艺生撰写的《素质教育舞蹈》一书中将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实践课例进行了整合,其课例大多数是在教师引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例如初中课例中《流动的雕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创造雕塑的静、动态的点线连接中,结合音乐培育创造意识,探索创作方法。以此课例为模式,首先在学生对雕塑形象进行创作的同时体现出学生对创造美的初步意识;其次,在学生将个体雕塑点线连接组合的过程中,难点不仅在与音乐配合完成,并且需要学生运用几何知识去创造具有美感的空间构图。所以,对于中小学阶段舞蹈教学中进行简单的创编,可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创造美的意识。
(四)舞蹈美育具有给予受教者精神上的自信愉悦及沟通合作的能力
生命在于运动,而舞蹈可以称为最高级别的运动。班固的《白虎通·礼乐篇》中“乐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也,中心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可见从古至今,舞蹈大多都是为了表达欢喜快乐的心情。舞蹈是以肢体语言外化内心情感的艺术,在学习舞蹈的同时学生能够适宜的释放压力,缓解课业负担。[4]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舞蹈初级创编,这项环节不仅加强学生对舞蹈的本体认知,而且可以考察学生性格特点以及提高交流协作、语言沟通等能力,对于低年龄段的学生而言,这些因素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所以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因势利导,从而遵循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发展全面人才。
三、结束語
素质教育中的艺术美育,是成人之美。在如今美盲比文盲更可怕的社会环境下,舞蹈美育以其独特的魅力集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于一体,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在舞蹈美育实践的过程中,要运用辨证思维对舞蹈美育的形式进行剖析,在课堂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总结问题及成因,汲取经验,寻找更适宜的教学模式,推动和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将舞蹈美育彻底落实到中小学素质教育体系的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隆萌培.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2]田培培.田培培告诉你学习舞蹈的100个秘密[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8.
[3]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4]田培培,陆佳漪.回归本体与旨归本核-关于舞蹈艺术教育的概念辨析及当下问题研究[J].舞蹈,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