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周恩来与乌兰牧骑》的角色创作

2019-10-12廉赛

艺术大观 2019年27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

廉赛

摘要:我主演的电影《周恩来与乌兰牧骑》获民族电影展纪念奖。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活跃于内蒙古的农村与牧区。1957年,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成立。作为一支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文艺工作队伍,乌兰牧骑从诞生之日起就扎根群众,以文艺服务于人民,被誉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本片以第一任乌兰牧骑队员群体为原型,讲述了他们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乌兰牧骑队员的青春风采,和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动人故事。 我在片中饰演乌兰牧骑的指导员高热希,本文浅谈些许创作心得,记录几点塑造角色的体验。

关键词:《周恩来与乌兰牧骑》;角色创作;乌兰牧骑

一、寻找历史的记忆

《周恩来与乌兰牧骑》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片中不乏历史真实人物,一些乌兰牧骑队员也有相应的原型。而我饰演的指导员一角,是编剧以原型为参考,经过艺术加工创作出的“虚拟人物”,有相对较大的创作空间,这也是我选择这个剧本的重要原因。

每一次面对历史题材,都要让自己保持着新鲜感和探索的激情。在2018年年初,影片还未拍摄的前期,我们摄制组走访了内蒙古各地,拜访了很多退休的乌兰牧骑队员。通过他们的讲述,让我由衷地感受到:极端的环境,才能造就这样伟大的团队。从前辈们讲述过往时,面容、語句里的慷慨激昂,就能深刻感受到他们当时的拳拳赤诚。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他们艰苦创业的豪迈、送歌献舞的激情、无私奉献的热忱,都是源自内心的爱。从人性上看,是一种渴望改善生活、改变环境的欲望;从精神上看,是一种舍已为人、天下为先的善良。了解角色精神世界的原动力,就找到了开启创作大门的钥匙。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准备:角色技艺的掌握。

乌兰牧骑最初只有10余名队员,这要求每个人都一专多能:吹、拉、弹、舞、唱、无所不能。在演出过后,他们还要帮牧民们做饭理发、修理家电、为家畜接生、传播科学文化、售卖图书、药品、日用品,甚至还要兼职小学教员。这样全职全能的属性,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一座会移动的综合生活广场。这也给我们演员的创作,带来了极高难度的挑战。作为演员,在短期内把每一种技能都学会是不现实的,但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掌握更多技巧。我们为期一个月的体验生活,就是不断地在练习、排演各种艺术技能;学习、实操各种牧民的生活作业。对于从业者而言,创作近代历史题材,无疑是幸福的。与追溯遥远的历史只能在字里行间发挥想象所不同,近代历史有据可查、有人可寻。可以行走于历史的路、触摸着历史的物、面对面交谈与历史相关的人。从而获得最详细的资料,体会最真切的情感。为创作打下最牢固的根基。

二、修复角色的空白

我在本片饰演的角色高热希,是第一任乌兰牧骑的指导员。从剧本对人物的描写,还能看出他是一个冷静、坚毅、执着、性格暴躁而不失温暖的人,是乌兰牧骑这个团队的大家长。而角色的成长背景、前史经历、家庭及情感生活,剧本无一提及。这是编剧留给角色的空白,同样也是演员创作的空间。我可以自由的给角色构建蓝图,为角色的每一个行动找出合理的依据。

以我过往的经验,角色在戏中的职能将左右一个演员塑造角色时的侧重。我总结的角色剧中职能,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角色牵动着全剧的矛盾冲突。可能是矛盾制造者,抑或是矛盾解决者;而另一类角色,往往身处核心矛盾之外,为全剧的叙事起到铺垫和推波助澜的效果。我饰演的高热希属于后者,他更像一个旁观者,见证着片中男女队员们的悲欢离合、羁绊纠葛、成长蜕变。 故而我塑造该角色的重心,就更应该放在人物性格的体现上。因为身处矛盾核心的角色,通过大量的戏剧冲突,已经自然而然地将角色的性格特点、成长背景展现给观众。而身处核心矛盾之外的高热希,要想让形象更加饱满鲜活,就需要更用心的为人物设置小传,梳理好脉络。通过每一场戏的表演,更多的展现生活细节,传递出独特的信号,完善空白,释放出角色的魅力。

举例说明:指导员高热希一角,因为肩负政职,一心为公、执事有班、尽善尽美。在剧作创作中难免被冠以刻板印象,陷入“高大上”的固有形象中。我则为这个角色注入了详细的生活背景:一个年过30的丧偶独身男子。他倾尽所有的为乌兰牧骑尽职尽责,不仅仅是因为他克己奉公的牺牲精神。更因为他把自己的全部情感,都寄托给了乌兰牧骑。他丧偶后决定不再成家,把乌兰牧骑当成唯一的家。他能在“家”里享受欢乐、忘记悲伤、感受到自己人生的价值。所以,从角色的内心角度看,他并不是在乌兰牧骑供职,而是在和乌兰牧骑谈恋爱。此种解读,在当下社会亦能引起广泛共鸣,许多以事业为重的独身男女,不乏借工作之繁忙来充实生活,以取代感情之落寞孤寂。

三、填充人性的光辉

早期的乌兰牧骑有一项规定:乌兰牧骑队员之间不允许恋爱、结婚。原因在于:如夫妻二人皆为乌兰牧骑队员,则双双常年奔波在外,导致家中老人、子女无人看护。如双方执意结婚,须有一人主动退出乌兰牧骑,照料家庭。组织方会批准二人完婚。道尔吉和都兰是剧中年轻的男女主人公。他们都是乌兰牧骑队员,彼此深爱着对方。但出于含蓄的性格且顾及纪律。二人一直没有向对方表白。这场戏的情节是:道尔吉要去医院看望因工受伤的都兰,欲向她倾诉衷肠。作为指导员的高热希将道尔吉拦下,与他一番长谈,意在阻止二人相恋、结婚。依照原作提示,高热希棒打鸳鸯的动机,主要有两点:一是担心在草原长大、因公负伤失去生育能力的都兰,与家境优越的下乡知青的道尔吉并不合适。担心二人终会因为客观现实分道扬镳。二是高热希表面为了严明乌兰牧骑纪律,实则是他内心不想失去优秀的人才。都兰和道尔吉都是才华横溢的中流砥柱,高热希不希望他们任何一人因为婚姻而离开队伍。若以此种解读来演绎,也符合逻辑情理、入丝入扣。可总觉得在人性的诠释上少了一丝光芒;在人物的刻画上趋于常规。经过我和电影主创们的共同商讨之后,决定调整角色在这场戏的言语动作。将高热希拆散二人的行为重新定义:他不忍让道尔吉知道都兰已经丧失了生育能力,而破坏他理想世界里的爱情蓝图。他也隐约预见,二人的结合,会让都兰对道尔吉心生愧疚,结局未必美满。这段凄美的感情,很可能会毁掉两个年轻人心中的热血与抱负。会迫使两人走向实现,纠结于感情的不对等,困惑于生活的掣肘,而泯灭了心中的理想。作为过来人的高热希不愿看到这一幕的发生,他像个不成熟的父亲或兄长,用主观的方式保护着自己的队员不受伤害。他不想看到二人未来陷入道德的囹圄、抑或沉寂于生活的麻木。所以要扮演这个拆散姻缘的“恶人”。在高热希的潜意识里,甚至想把都兰和道尔吉打造成另一个自己:用工作的激情来填充生活的空白。

以上述的解读进行演绎,从角色动机来看:他是为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不失大爱;从角色性格、立场来看:一个刚过而立之年在团队担当导师的角色,很容易受个人经验的误导,以偏概全地看待他人问题,如此行为也不失人物。故而,这种新的诠释既体现了人性的美,又保留了人物的真。充盈了角色的内心,也升华了人物的思想。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为牧区群众搭起连心桥
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
乌兰牧骑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以实际行动回报总书记的关心关怀
接过光荣的接力棒
浅谈乌兰牧骑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
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
让乌兰牧骑的旗帜高高飘扬
在创新中前行的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