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二人转“咬吐字”的艺术规律
2019-10-12李艳波
摘要:在二人转表演中语言是沟通台上下的主要工具,体现在歌唱者的吐字上,学习歌唱中“咬字吐字”的技巧,最终目的就是要让观众觉得通俗易懂。语言是否容易听懂,当然与演员的基本功有关。二人转这一说唱艺术的节奏富于变化,但不管怎么灵活,都离不开一个“清”字。 二人转“咬字吐字”的全过程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关的,真正体现出“字”的不飘不散、不偏不倒、出收有位、字正音圆的艺术规律。
关键词:二人转;吐字;规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一方音。“许多语言只有用方言才能将它铿锵的节奏和不羁的气势表现出来。”方言是语言的变体,特定的语言环境对形成一种音乐风格会起到重要作用。古人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肉”之所以感人至深,就在于通过艺术的咬字发音,把人的深刻复杂的思想感情更充分地体现出来。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必然要依靠该民族某种具体语言和文字来交流、记录和传播。因此,了解和掌握一些东北方言的特性,对于更好的表现二人转“咬字吐字”有关键性的作用,它是二人转“咬吐字”特色的体现。
一、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东北方言是一种同普通话相近,主要流行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汉语方言之一。
在语法、词汇、语音这三大语言形是的构成要素中,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比较突出,是构成其地方色彩的主要成因和标志之一。尽管东北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语音流变以及语调等诸多语音要素同普通话相比具有不同程度地存在差异,但为了突出特异之处,主要集中在语音流变和语调两方面。由于东北三省的方言又均各有特点,这里主要简要谈及黑龙江省的方言特点。
二人转唱功中的各个技巧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因此,咬字吐字是唱功中的必要前提,但要想做到字正腔圆,依字行腔的完美艺术效果,表现“累累如贯珠”“词尽意不尽”的艺术特色,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二、字与字的关系
歌唱中字与字的转换和衔接必须做到连贯统一,否则唱出会模糊不清,甚至还会破坏声音的统一。在训练中如何做到字与字的完美过渡,一是在字音转换时要保持打开腔体的稳定状态。无论字怎样变化,打开的咽喉腔体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在变中求不变。二是把字都要安放在同一个高位置的共鸣点。尽管字点变化不一,声点却是一个,在不统一中求统一。从而把字与字的过渡转换好、衔接好,达到“累累如贯珠”的艺术效果。
三、字与气的关系
歌唱中每个字都必须在正确呼吸的支持下吐发,所有的字都要在气息的轨道上走动和过渡转换,用气线将字贯穿起来。如果气息不足失去支持,就会声跌字落;气息过猛失去平衡,也会将字冲散走形。气息不但支托着每个字,而且直接影响着字的力度感,如轻重、断连等语气的表现都与气息的控制脉脉相关。因此以正确的呼吸作为歌唱吐字的基础,达到“珠圆玉润”的艺术效果。
四、字与声的关系
在发声是要求咽喉部必须稳定,而在吐字是有要求口腔吐字器官的灵活,这就形成了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那就要通过平时的训练来完整,在二人转演唱中歌唱者具备“两张嘴”一是吐字的嘴即口腔的前半部,包括唇、齿、舌等。另一张是发声的嘴,即口腔的后半部,包括口咽腔。吐字的嘴要灵活,发声的嘴要稳定。但不能因保持歌唱“喉型”的稳定,而造成音包字或不收音,也不能因口腔吐字的动作过大而干扰声音的线条,使每个字都唱在同一个发声支点上,同一个共鸣腔体里合同一个音高位置上,做到字、声完美的结合,达到“声如串珠”的艺术效果。
五、字与情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字本身在歌唱中就是传情达意的,因此必须做到“字里传情”。仅此还不够,还必须通过吐字表现一定的音乐形象和风格,才能“字里含形”。如弄清那些字是音乐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对这些具有一定感情含义的字,都应该加以强调和运用特殊的唱法给予润色,这样才能“一字成趣”,韵味浓郁。同时要在音乐旋律和艺术表现的过程中,处理好歌唱语言的节奏、语气、语势的表现,达到“词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
总之,在歌唱中要做到声音美与语言美的高度统一,完美结合,就必须字正腔圆,字清意明,使语言在声乐艺术中真正成为音乐化的艺术语言。从而在歌唱中完成语言对情感的表达,对形象的塑造,对艺术风格的体现。吐字清晰是一切声乐艺术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探讨了二人轉“咬吐字”的艺术规律,目的就是突出一切声乐艺术唱功中“咬字吐字”的重要性。二人转音乐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为魅力,对各种音乐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其他艺术,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李艳波,饶河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