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器初议

2019-10-12王鹏

艺术大观 2019年2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王鹏

摘要:本文以设计实践为例,浅析茶器对传统茶文化艺术的重要承载,并通过作者的陶瓷茶器设计例证,做茶器与做人同是修为,茶器最终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

关键词:传统文化;茶器设计;人文主义精神

《茶疏》中提道:“茶滋于水, 水藉乎器”,唐朝以后,喝茶这一行为,无论是在庙堂之高还是在江湖之远,都被文人雅士所青睐,水、茶、器是茶道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器之设计又提升了茶文化的艺术气质,而茶具演变是由功能需求为引导,但却是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 正如陆羽在《茶经》中说:“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

一、设计构思

本次设计灵感来源于陆羽《茶经》中所描述的饮茶器皿,以书中记载的器皿种类为借鉴,由壶器、花器、杯器等器皿组合而成,整体理念借用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阴阳学说,圆形物体具有天象圆满大气的寓意,方形物体具有地戈静止稳定的特点,作品造型设计在天圆地方理论基础上采用侧看成方的圆柱形和圆形为基本造型元素,将中国传统天时地利的理念融入以人为本的实践创作中,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茶器的深远作用。

二、制作过程

(一)材料选择

泥料的选择是本次作品理念表达的关键,不同泥料烧制后展现的效果是不同的,为更好地表现创作初衷,此次创作材料采用陶泥,陶泥是来源于北方的大自然泥土,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因陶泥中粗料氧化物较多,所以陶制泥料具有粗犷的风格,相对于瓷泥的细腻来说,陶泥更符合本次设计的材料特征。

(二)成型方式

采用拉坯成型的方式进行设计创作,方法如下:

首先,揉泥,割取泥料放置揉泥板上,采用菊花揉的方式,菊花揉泥法主要是用手将陶泥的一侧依次序翻卷下压,下压时依次形成的褶皱看上去像一朵菊花花瓣的外形,所以称为菊花法,选择菊花法的有点在于可以让陶泥中的气泡杂质被充分挤压出来,这是制作陶瓷作品之前必须要经过的工序,目的是排除泥料中的空气,防止烧制过程中作品炸裂。

其次,拉坯修坯,将揉好的泥团放置在拉坯机上,启动机器开关,取少量水撒到泥团上,慢慢压下,利用机器的速度将泥扶正。从泥团顶部用双手拇指慢慢压下,用左手的掌心下压将泥团开孔,并向外推动。双手挤压泥壁,左右手配合向上提拉,形成泥筒,根据制作草图的形体,将泥筒塑型,将左手伸入筒内,与右手同步向上拉高和向外扩展,拉成陶器的基本形体。在器物造型完成后,用木刀将坯体取下,放在板条上晾干,放在板条上晾干,待干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在拉坯机上进行修理,在修坯过程中首先反复研究如何掌握重心,以避免因为力道不均而出现被甩偏移的情况,最后开始一层层的修整,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掌握厚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修理的坯体过厚,在使用时会略感沉重,不实用。修理坯体太薄,易造成坯体烧制过程中的炸裂、变形等情况,对于厚薄程度的判断是通过敲击听声音的方式来判断的,这一过程也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经验来判断。

最后,粘接,在修坯步骤完成后,壶的粘接方面要格外注意,壶嘴与壶把的粘接要保证泥浆与壶体的充分交接,如果粘接不严谨,容易在烧制过程中出现断裂现象,极其影响美观,在保持了美观的前提下,还遵循三点一线的原理(壶嘴、壶把、壶钮俯视时保持一条直线),让壶出水流畅,满足壶本身的好用性。

(三)釉料选择

釉料:因本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因此选用草木灰与无光白。

1.草木灰(主要含有梧桐树落灰,添加少量透明釉、陶胶增加落灰悬浮力)。

2.无光白(无光白添置部分其他釉料制成)。

《天圆》作品用无光白釉色作为主色调,用乌金釉作为底色,无光白的淡雅与洁白,使人能够心神宁静,乌金釉的细腻和净亮,使人能够冥思。两种釉料搭配在一起使色泽上趋向于平静且安然的意境,这也是创作灵感来源中提到的人文情怀的体现。(如图一所示)

《地方》作品在釉色上采用草木灰天然釉料(如图二所示),草木灰是植物和草本生物燃烧后的自然植物灰质,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碱性元素特性,古代就被使用到陶瓷制作当中。而其温润、质朴的材质品格暗含本设计的主题。在作为釉料使用前,要经过反复筛选、过滤,选取无杂质的一部分作为釉料,以免杂质在烧制过程中因釉料中有杂质而出现不良发色和斑秃问题。另外,草木灰釉料是纯植物树木灰物质,属于绿色环保物质,而不像化学硅酸盐釉料,有可能存在铅等有毒物质,作为饮茶之气存在隐患,这也是近年来柴烧就为什么如此盛行的原因。

(四)烧制作品

在对坯体完成洗坯后进行喷釉,将调制好的釉料灌至喷壶之中,用口部沿着管道吹起,使釉料雾化将釉料喷到坯体表面,并且对部分作品部位进行重复喷釉,想要达到釉面光滑平整的同时又能体现自然,然后用湿海绵擦拭作品底部(防止作品底部粘板),最后装入窑内点火烧制,每30分钟记录窑内温度,观察温度变化,经11个小时升温而成,窑内温度达960°C,采用还原方式,使窑内氧气充分燃烧挥发,让窑火从坯体与釉色之中抽取氧气,釉彩原料发生变化与重组,借还原下釉色变化显示陶瓷的内敛质朴,直至烧到1230°C,保温20分钟熄火。然后进入降温过程,选择了平稳降温,减慢降温的速度,以保证不出现炸裂的情况,待窑内温度降至100°C左右后打开窑门降温,取出作品,对作品进行磨底处理,这一环节作为本次设计的细节表现,需要进行仔细打磨,达到平滑的效果。

(五)制作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一:在前期拉坯成型过程中大件器皿产生底部开裂现象,影响后期上釉烧成。

解决方案:将泥料换为略粗陶泥,在增加陶瓷硬度的同时,又能显示自然粗犷的视觉感。揉泥方式中改用羊头揉的方式,对泥块反复揉挤,确保泥的底部没有气泡,不影响最后烧成,在放置拉坯机前又将泥团横向放置,进行拍打,防止底部在拉坯过程中由于惯性将底部抽裂。拉坯过程中,将底部易开裂处反复捋压,用海绵去除水分、多余手纹,杜绝开裂现象再次发生。

问题二:第一窑烧成作品釉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存在不稳定,不自然等现象,草木灰颜色显厚重,颜色过于单一,纯无光白颜色过于匠气、生硬。

解决方案:在第二窑烧制作品中,将釉色做了调整,草木灰采用梧桐树焚烧后的天然灰,在第一次釉色调配中再加入透明釉、与少量陶胶,增加落灰悬浮力度。第二套作品无光白釉色喷施中,采用乌金釉做底色,在喷施一层乌金釉后,将无光白釉反复喷施两层,个别部位再进行一次喷施,显示天然釉色效果。

三、展示方式

《天圆》系列欲以用日本枯山水的形式感来表现,用石块象征群山,用白沙象征湖海,用线条象征水纹,用写意的方式来表现象征,调动观赏者的想象力,无山无水与有山有水。作品《地方》系列创作在制作过程中融入了传統茶文化、阴阳学说。因此,作品在展览阶段,想要体现茶器原有的怀古情怀,作者考虑后选择了以将草木灰釉色作品与黑色框架搭配,框架颜色与草木灰的釉色并存,能够显示天然草木灰的釉色。

千百年来,华夏茶文化带给人们的深远影响依然没有改变,人们依然向往品茗茶香,闲谈趣事的生活方式。而茶器也与时俱进因时而造,但天地人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依然是创意的核心向导,这也是此次创作《天方·地圆》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永善.陶瓷造型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小军.中国古代茶具[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3]老子.道德经精选[M].上海新世纪出版社,2007.

[4]陆羽.茶经[M].重庆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