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纸纤维的可塑性
2019-10-12韩芳刘自阳
韩芳 刘自阳
摘要:纤维材料在雕塑创作中的发现与应用为雕塑艺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雕塑创作除了表达艺术家的思想,也注重与观者的情感交流。纸纤维材料可以丰富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使雕塑艺术所承载的艺术语言和个人情感尽情表达。
关键词:纸纤维;雕塑创作
一、引言
随着雕塑艺术的发展,创作选材不再局限于石、铜、树脂等传统硬质材料,而更加注重对材料的探索及材料自身的艺术语言与情感表达。纸纤维作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创作材料,为雕塑创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其材料自身的质感、色彩、肌理变化与硬质材料的冷漠、单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作品传递出丰富的语言信息,表达准确的情感倾向。
以“纤维”定义的材料,大多是具有纤细,有弹性等特征的软材料,纸纤维亦是如此。不同形态的纸纤维材料,其本身的外观与质感有所不同,是由材料本身的形态特征以及不同属性的肌理特征所体现。视觉上的色彩感、形态感,首先会给人传递一种视觉感观;其次,不同纸纤维材料的特质,无论是粗糙细腻,还是温热凉爽,都会给人丰富的触觉感受。
二、纸纤维的形塑
歌德说:“对于每一个人,素材都摆在面前,似乎只需要对内容有所把握,就能抓住内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形式是一个奥秘。”在艺术家注入主观设计理念后,并对其所选软材料有明确认识与把握的情况下,进行不同工艺与结构的并置、编排、组合等,使作品在塑造中产生不同的形态。纤维艺术的创作,最早是由平面形式的壁挂艺术来体现,以传统经典工艺对纹理、色彩的变化进行平面制作。过程中以重叠组合,形成具有凹凸起伏感的浮雕效果,这样的形式更多出现于地毯或挂毯中,这都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根据创意理念重新进行分配组合,再表现。
随着现代艺术观念的不断融入,纤维艺术不在限制于平面浮雕,而是逐渐离开墙面,但是依旧保留平面形式的语言特征,只是在造型语言上从二维走向三维。在这个塑造过程中,将平面形态运用缝制、叠加、连接、捆绑等手法重新组合,或者在不同维度的立体构架上结合环境空间进行缠绕组装,以便更好地利用空间来衬托纤维艺术雕塑的意蕴。传统的编织、缝纫、扎染等工艺已经在高科技的发展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及技术,能够让雕塑作品更加灵动。日本艺术家Chie Hitotsuyama运用裁切、打湿、卷曲等方法把报纸变成了一根根有生命力的线条,塑造了灵动逼真的《野生雪猴》。而艺术家王雷用他前卫的创作理念,选择以解放军报作为绿色环保的再利用纤维材料,将报纸搓成线、编织塑造了等比例放大的XL号军服《寻找红五星》,放置于空间中,透过光线的照射,展示出纸纤维材质独有的绵柔与可塑性。
三、纸纤维的心塑
在雕塑创作中,艺术家思想理念有所不同,所选材料有所不同,创作出的雕塑作品便拥有不一样的风格。如果说創作理念是一件作品的灵魂,表现风格是一件作品的肉体,那么创作过程就是对艺术家自我内心的一个塑造过程。艺术家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情感感知进行分析与抽离,通过观念表现出最理想最本质的视觉效果。一方面可以将想要表达的图形、色彩、形态进行有韵律,有节奏的变化;另一方面可以直接通过对纤维材料的选择,以及创作工艺技法的结合,生成一种观念化得艺术效果。
在艺术的发展变革中,一种新的风格游离于“似像非像”之间,既包含艺术家对物象的客观表现,又包含对物象的主观创造,它游走于雕塑艺术的任何环节。使想要表现的物象更加灵动鲜活、富有创造力,更好地引导观者对艺术家创作思想的共识与情感的共鸣。《野生雪猴》《寻找红五星》同样是纸纤维雕塑作品,但由于两位艺术家的心塑历程不同,作品风格也是截然不同的,但又都源自他们对生活的关注与体会。
纸纤维材料发掘于生活,创新于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的观念创新,作品的艺术呈现,都是通过不同的路径最终集中于自然生态,人文生活,从而体现艺术家内心感受。纸纤维作为纤维雕塑艺术中的材料之一,在依据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审美倾向对物象进行理想化的塑造时,要知道任何艺术的创作都要遵循绿色发展,环保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进行创作。
四、总结
纸纤维的可塑性相较传统雕塑材料来说,其独特的材料特性丰富了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纸纤维从传统实用性的文化生活表现发展到赋予深刻思想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使当代艺术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与创新。相信随着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纤维材料融入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张怡庄,蓝素明.纤维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徐时程.纤维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李慧红.论纤维艺术材料的特点及创新研究[J].商情,2013(13):268.
作者简介:韩芳,郑州大学美术学院;刘自阳,郑州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