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烧制技艺:在弘扬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
2019-10-12林清镇
林清镇
摘要: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德化陶瓷生产源远流长,特别是明朝时期德化白瓷烧制技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德化现代的陶瓷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制作技艺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创作出一件件迎合时代潮流的陶瓷作品。
关键词:德化白瓷;烧制技艺;传承;创新
德化陶瓷生产历来已久,德化是我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瓷烧制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制瓷工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项技艺。德化白瓷雕塑的魅力无与伦比,明代何朝宗更是将德化白瓷雕塑推向了巅峰。人们常常惊叹德化白瓷工艺的精湛,也深深地被它绝伦无比的胎质、釉面吸引。我作为土生土长在德化这片陶瓷的世界中一员,热土难离,拜师学艺、数十年的跟随师父学习技艺的光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这学艺的时光中,熟悉地了解了德化白瓷的制瓷发展史,也在学习中纯熟技艺:捏、塑、雕、刻、镂、推、接、修、烧,在掌握传统技艺方面可以说相对的娴熟,以传统手法为基础,能用不同手法来展现作品的题材、构思和风格,使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既严谨,又豪放,细致探索,融会贯通,使作品整体和谐。同时,能准确使用材料,掌握材料的性能和燒成技术,对德化瓷质的特点加以选择和利用,将材料的高品质、手工艺的精湛及主题的阐述更好地结合为一体。
一、弘扬与坚守
传统的技艺随着历史的不停前行,也在不断地改进,从最初的塑形掏空入窑的孤品,到后来有了模具的参与变得量产,赋予了德化白瓷雕塑这门技艺越来越多的内容,从塑型,到制作模具,注浆。倒坯,修坯,施釉,直到入窑烧制,烧制又有还原、氧化氛围,每个工序都是考究至极,发展到现在,就连采矿、选矿、瓷土配方调制,乃至各种窑炉的制作都在德化瓷雕烧制技艺范围内,可见其传承工艺之复杂,技艺范围之广泛。而我也在师父——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工艺”的省级传承人林禄扬的指导下,与他一起走上了还原德化瓷雕孤品技艺的探索和制作之路。
(一)备料
观音岐,德化白瓷梦想起航的地方,因为这里出产的高岭土正是德化白瓷雕塑的主要原材料,还有长石也是重要原料。其实高岭土也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更多的瓷土来源于各地相应的矿产进行配比。所以选矿,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不可忽视的。选好的矿石需要分别经过碾碎,有水碓和电碓两种方式可选,水碓是历史走出来的传承,而电碓这是进入电气时代的技术产物,但是碾碎的原理是一样的,这仅仅是粗加工阶段,将碾好的各类矿石还需要按照各家的配方放入球磨机中进行混合以及更细致的碾碎。接着就是陈腐,陈腐的过程一般为一个月左右,当然越是高品质的瓷泥越是需要时间的沉淀,所以陈腐周期最长也有3个月的。完成陈腐后需要进一步的调配,这一步主要是将瓷土的塑性、黏性、白度以及烧制温度进行细致的调整,这个调配各家有各家的配方、不同瓷土矿有不同的比例。然后过筛、除铁,以确保最终的瓷土细腻、均匀、莹白,最大限度地为“中国白”保驾护航。泥浆压榨成饼,练泥是为了去除泥中多余的空气,这一步骤是方便瓷泥的保存、运输,是科技时代的产物,不仅可以提高陶瓷雕塑在制作生产过程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作品的烧成率。
(二)创作
德化白瓷雕塑技艺的捏、塑、雕、刻、镂、推、接、修、烧就是这多个环节充分地运用和体现,一件作品从无到有,从瓷泥到最后成为一件有审美能打动观众的工艺品,就在于这些制作技艺的运用,同时也是手艺人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和审美情趣的综合展示。当然在原作孤品的制作中,至关重要的就是熟悉掌握每个时间段的瓷土状态、干湿情况。什么时候可以掏空,什么时候可以进行修补调整,调整手法如何,什么时候才可以进行修光,阴干过程需要注意什么等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步骤的不注意或者没有处理到位都会导致作品失败。
(三)烧制
熬过了漫长的阴干,终于到了最后可以装窑烧制了。当然,在作品准备入窑烧制之前还可以根据喜好决定是否施釉。随着新时代的审美导向,不施釉的德化白瓷作品也是很受欢迎的,但是个人还是偏向于施釉烧制,因为德化白瓷雕塑,不仅仅欣赏其造型优美、胎质绵密莹白,釉面莹润光泽也是德化瓷雕的一大特点。在入窑烧制的时候,也不是可以掉以轻心的,德化瓷雕作品是金木水火土的完美融合,脱胎于土,必将最终在火中涅槃新生,这里就要注意烧成温度曲线了,需要根据造型大小、瓷土特性调制烧制曲线,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量身定制。一件好的作品必将是作者挖空心思,倾其所学,又精益求精的心血结晶,原作孤品更是如此。
二、传承与创新
德化瓷雕塑技艺传承至今已有千年,每个时期都有它代表性的特征、代表性的工匠,这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所以每个时期都是即传承又是创新的,是具有那个时代独特的气息。所以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将这个时代的特点通过白瓷雕塑展现出来。所以我常常在思考,什么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气质,或者我想要将一些什么样的元素放在我的瓷雕作品中。
作为80年代成长起来的我,突然希望将我的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事物融入创作中,动漫形象开始让我有了创作上的想法,用传统的陶瓷雕塑技艺去塑造一些具有卡通形象的作品,同时把中国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结合起来,呈现出时代特有的气息,这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新的事物的理解。
将十二生肖以卡通形象用陶瓷雕塑手法来表现成为我创作的一次尝试。十二生肖确实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就像星宿之于西方人一样。“鼠、牛、虎、兔、龙蛇、马……”每一个生肖背后都有其丰富的文化意义,题材有了,接下来就是表现形式了。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拟人”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赋予一花、一草、一物以人的喜怒哀乐,非常浪漫的想象。所以将生肖动物用人物的形式进行展现,保留其最有特色的部分,其实这也是现在很多动画片、卡通画的方式,从平面到立体的展现。通过人物化可以把我们的喜怒哀乐通过作品很好地表达出来。其实不管是文学作品也好、画作也好,乃至工艺品,具有人的当代生活气息,我想也就是我想寻找的我所理解的创新。
2019年,我尝试了融合传统文化和一部分现代元素进行创作的第一件作品《人生喜事——鼠小钱》。这个创意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肖文化,取“鼠“与”数“为同音。现代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上经济基础架构的多元化,国人不仅仅被限制在一份工资养活全家的思维模式中,会进行多方投资,所以这个作品也赋予了这份美好的愿望,希望大家广开财路,天天数小钱,走在党和国家领导下的康庄大道上。之所以是人生喜事,那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大家都走在了小康路上,社会才能繁荣,国家才能富强,生活在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里,本身就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中国梦。传统手工艺不仅仅只是一件工艺品,它背后凝聚的是这个民族千年的沉淀,这份历史的流传在中国人的血液中循环,并且生根、发芽,每一位手艺人都是中国文化的守护者,我也希望接过前辈手艺人手中接过这神圣的传承,并将这传承用自己的方式、尽自己的力量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