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乡村的回声》创作分析
2019-10-12黄金城
黄金城
摘要:钢琴曲《乡村的回声》是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Op.72》的第十三首。本文从曲式结构、和声技法、主题特征、调式调性布局等角度对该曲的创作技法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Op.72-No.13;创作技法
《乡村的回声》(Echo rustique),这部作品被题献给艾莉娜·布鲁洛娃(Alina Bryullova,1849-1932)。艾莉娜和柴可夫斯基的相处可能不那么令柴可夫斯基感到轻松而愉快。艾莉娜的家庭和婚姻生活令人同情,她在十七八岁便和大她16岁的农业家赫尔曼·康拉德(1833-1882)结了婚,并很快生下了一个儿子—尼古拉·康拉德(Nikolay Konradi,1868-1922)。但很不幸,这个孩子又聋又哑,这对于年仅19岁就当母亲的艾莉娜来说,真是一个无情的打击。为了让这个孩子能够学习说话,柴可夫斯基的弟弟莫杰斯特·柴可夫斯基(Modest Tchaikovsky,1850.5.13-1916.1.15)掌握了一种被称作“声音讲话”(Sonic Speech)的语言训练系统,这帮助尼古拉·康拉德后来一直读到了大学。这段婚姻维持了13年,最终在1881年,她的丈夫赫尔曼·康拉德生命前的最后一年破裂了。在她的婚姻即将走到终点时,艾莉娜时常感到痛苦而沮丧,并曾写信给柴可夫斯基,期望能够寻求一些帮助。艾莉娜离婚以后,后来和她的第二任丈夫—一位莫斯科国家博物馆的管理者重新组建了家庭。
这首作品为降E大调,2/4拍,不太快的快板,采用倒装的多部循环曲式结构写成。
一、插部I(第1-11小节)
平行乐句乐段。乐句I(第1-6小节)内部结构为2+2+2,周期性结构。第1-2小节为该乐段的主题核心,这个主题核心的音高材料显得较为普通,就是一个纯五度范围的旋律短句,只是在演奏法上采用跳音、短断音、保持音,并结合快速演奏的32分音符琶音型倚音,小切分等手段对其加以丰富。这个主题核心在第3-4小节采用下二度模进被巩固了一次,随后在第5-6小节采用连续的四分音符演奏进行展开,并终止在第6小节的T和弦上;乐句II(第7-11小节)和乐句I材料平行,尾部有减缩,长度缩减成5个小节长度,在第11小节终止结束在降E大调的D6-T终止式上。
二、主部(第12-19小节)
平行乐句乐段。两个乐句均为4小节长度,结构方整。乐句I(第12-15小节)内部结构为2+2,周期性结构。
这个乐句由2个2小节长度的乐节构成,音域较高。乐节I从降e3开始,下行至还原a2二度上行反弹至降e3,最后向下六度大跳结束。 乐节II的句头和乐节I的句头呈一下一上的反向进行,整个乐句的旋律感较强,在第15小节半终止在降E大调的T6-D7半终止式上;乐句II(第16-19小节)和乐句I材料平行,内部也是2+2,周期性结构。这个乐句的后半部分,音符密度逐渐增加,从附点八分音符到十六分音符,再到三十二分音符,比乐句I更具有动感。该乐句采用降E大调的K46-D7-T全终止。
三、主部反复(第20-27小节)
承接前述,采用pp的很弱力度,高八度移至降e4音域进行重复。
四、插部II(第28-38小节)
平行转调乐句乐段。和插部I的两乐句结构长度一致,6+5,不对称结构。乐句I(第28-33小节)音高材料主要采用音阶式进行,通过短断音、保持音、小连奏、重音等演奏法对音响进行丰富。在第32-33小节转调终止在降B大调的K46-D7-T和弦上。乐句II(第34-38小节)一开始即转回降E大调,旋律材料和乐句I平行,减缩至5小节,在第38小节采用K46-D7-T进行转调到降B大调上全终止结束。
五、主部(第39-54小节)
原样重复。乐段和高八度重复均原样再现,只是在演奏提示上要求演奏得更为闪亮(scintillato)一些。
六、插部III(第55-61小节)
平行乐句乐段。4+4,结构方整。整个乐段要求用ff很强力度演奏得沉重而突出的。乐句I(第55-58小节)内部可以划分成两个2小节长度的乐节。旋律短小精干,有力道。在第58小节半终止在降E大调的D和弦上;乐句II(第59-61小节)内部结构和写法同乐句I一致,在第61小节上也半终止在降E大调的D和弦上。从这两个乐句的陈述和终止式的设计来看,柴可夫斯基对这个乐段的主体实际上是想设计成由两个重复乐句所构成的重复乐句乐段,只是为了和下一句更好的连接,在每个乐句的尾部增加了几个连接过渡的音。
七、主部(第62-77小节)
原样重复。乐段和高八度重复均原样再现。
八、插部IV(第78-88小节)
对插部I(第1-11小节)的原样再现。在演奏法上,取消了部分音符的短断音、保持音、快速演奏的32分音符倚音奏法,更多的改用跳音演奏。在力度上,也一改曲首的f强力度,而改为pp的很弱力度进行演奏。
九、主部(第89-105小节)
减缩再现。省略了乐段的高八度反复部分。并且整个主部也从原来的e3音域向下降2个八度至中音区的e1音域附近。乐句I(89-92)从最初的6个小节减缩至4个小节长度;乐句II(第93-105小节)通过八分音符断奏从大字组的A音开始音阶式上行,跨三个半八度,至降e3音,然后两次大跳,ff很强力度结束,通过这种方式扩展了8个小节,达到13个小节长度。
这首作品是一个倒装的多部循环曲式,插部先于主部出现。主部一共出现了四次,并且在每次出现的时候,都尽量原样重复,只在最后一次出现的时候进行了减缩再现,并对乐段内部的乐句结构进行了扩展处理。一共出现的四个插部乐段结构清楚。由于插部IV是对插部I的再现,使得这個循环曲式在多部回旋的基础上局部又多了再现的结构特征,增强了作品的整体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库宁编.柴科夫斯基论文书信札记选[M].高士彦,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德]克劳斯·曼著.柴可夫斯基传[M].王泰智,沈惠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英]杰里米·西普曼著.柴可夫斯基传[M].汪璧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