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与门诊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关系

2019-10-12王玲古炀晖吴俊林林基伟

广东医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耐量射血左室

王玲, 古炀晖, 吴俊林, 林基伟

深圳市中医院 1重症医学科, 2心血管科, 3治未病科 (广东深圳 518033)

运动不耐受是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患者预后不良的公认指标,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制定的心衰分级标准是评估心衰患者对日常活动耐量的常用方法[1],高NYHA分级往往伴随着高住院率、低生活质量、高病死率[2]。生物标记物在心衰患者的危险分级中发挥重要作用[3],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T2)是其中之一。ST2是白细胞介素-1受体家族的成员,属于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的配体,包括跨膜细胞(ST2L)和可溶性循环(sST2)两种形式。IL-33及其受体有助于防止心肌细胞的纤维化、肥大、凋亡,sST2能通过与IL-33结合,从而抑制后者的有利影响,因此sST2浓度与心血管压力和纤维化相关[4]。近期研究发现sST2能够预测急性和慢性心衰的预后[5]。此外,多个研究证明,急性心衰患者的sST2与NYHA心功能分级有相关,但只有少量研究表明sST2水平与门诊心衰患者心功能相关[6-7],为进一步探索sST2与门诊心衰患者运动耐量的相关关系,开展了本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2015年8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深圳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的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心衰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4》。纳入标准:门诊就诊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40%的心衰患者,且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癌症、脓毒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怀孕、自身免疫性疾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急性心肌缺血、心源性休克等情况。本研究纳入患者133例,其中男81例(60.9%),女52例(39.1%),年龄(65±12)岁。

1.2 方法

1.2.1 生物标志物检测 样本收集通过周围静脉注入EDTA收集管,在4 h内用离心机以2 000 r/min的速度离心20 min,取其血清分装在EP管内,然后储存在-70℃冰箱中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sST2水平。

1.2.2 运动耐量评估 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区分患者的运动耐量高低,NYHA Ⅰ~Ⅱ级定义为高运动耐量,NYHA Ⅲ~Ⅳ级定义为低运动耐量。NYHA心功能分级由不知晓病例检验结果的副高及以上职称医师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如不符合正态分布,则使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使用秩和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使用例数(百分数)表示,两组间构成比的比较使用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基线比较时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并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使用ROC曲线进行统计分析时,以曲线下面积评估sST2对运动耐量差的诊断价值,以敏感性和特异性之和最大作为诊断界值的判断依据。取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33例左室射血分数(31±7)%,sST2水平是42(25,69)ng/mL。NYHA Ⅰ~Ⅱ级94例(70.7%),NYHA Ⅲ~Ⅳ级39例(29.3%)。

2.2 NYHA Ⅰ~Ⅱ级与Ⅲ~Ⅳ级患者的基线差异 NYHA Ⅲ~Ⅳ级患者的sST2水平比NYHA Ⅰ~Ⅱ级高(P<0.001)。此外,两组的年龄(P<0.001)、左室射血分数(P=0.003)、左室舒张末内径(P<0.001)、左房大小(P<0.001)、肺动脉收缩压(P<0.001)、右心室扩张(P<0.001)、血红蛋白(P<0.001)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

2.3 sST2与运动耐量的相关分析 sST2及年龄、性别、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大小、肺动脉收缩压、右心室扩张、低密底脂蛋白胆固醇、血红蛋白等变量在基线比较时P≤0.1,纳入多因素分析。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sST2与NYHA分级存在相关关系(P<0.001),高sST2与高NYHA分级相关。使用多因素分析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后,sST2水平仍与NYHA分级相关(P=0.004)。此外,多因素分析还发现年龄(P=0.023)、左室舒张末内径(P=0.008)、左房大小(P=0.007)、肺动脉收缩压(P=0.035)与NYHA分级相关。见表2。

2.4 sST2预测低运动耐量 根据ROC曲线,sST2具有预测低运动耐量心衰患者的能力,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95%CI:0.845~0.949),P<0.001。最佳诊断界值为65 ng/mL,相应敏感度为71.8%,特异度为91.5%。

3 讨论

心脏受到机械牵张刺激后,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将诱导表达sST2[8-9],已有研究发现sST2可有效反映非缺血性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状态[10],且sST2水平在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衰患者中无明显差异[11],因此更常处于血流动力学应激状态的运动耐量较低下患者,sST2的水平可能更高。苏嵘等[12]发现sST2在心衰存在危险因素的A期、心脏结构发生改变的B期、出现心衰症状的C期、难治性终末阶段的D期中逐步增高,提示随着心功能的丧失、运动能力的下降,sST2呈进行性升高[13],国外已有研究在门诊心衰患者中发现高sST2水平与更低的运动能力相关[6-7],以上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相一致。

表1 NYHA Ⅰ~Ⅱ级与Ⅲ~Ⅳ级患者基线情况

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M(P25,P75)

Weinberg等[9]在体外实验中发现,给予心肌细胞牵拉刺激后,可释放大量的IL-33,同时生成少量ST2L和大量sST2,IL-33与ST2L结合后能通过Th2途径调节免疫,从而发挥抑制心肌纤维化、心肌细胞肥大、减少细胞凋亡的作用,实现心脏保护作用,而sST2通过与ST2L竞争IL-33的结合位点,阻断IL-33/ST2L信号通路,从而加重心肌肥大和心肌纤维化[14-15]。因此低运动耐量心衰患者sST2水平较高的机制,可能在于心功能越低下的患者,越容易面对血流动力学应激状态,促使更多sST2产生,而高sST2水平进一步加速心肌纤维化过程,心功能进一步下降,使运动耐量逐渐丧失。在诊断截点方面,Felker等[6]最先报道sST2与心功能有密切联系,并发现35 ng/mL是预测心功能不良的界值。此外,在Aimo等[5]的meta分析中,也认为35 ng/mL是预测死亡率的截点,而Herz在门诊患者中发现42 ng/mL是心功能Ⅰ~Ⅱ级与Ⅲ~Ⅳ级的划分截点[7],在本研究中,sST2依然与运动耐量显著相关,但ROC曲线分析所得的心功能Ⅰ~Ⅱ级与Ⅲ~Ⅳ级截点是65 ng/mL,与上述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除了存在人种差异和检验方法存在一定差异外,还可能与本研究仅纳入了射血分数≤40%的心衰患者有关,由于此类患者sST2水平相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高,故推导出的诊断界值数值亦随之增高。

表2 sST2与运动耐量的相关分析

图1 sST2预测低运动耐量的ROC曲线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NYHA分级受主观判断的影响较大,且患者的功能状态容易因情志、环境因素的变化产生波动,故患者的运动耐量评价可能存在误差,且本研究仅对每例患者进行1次心功能评价,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可能存在不足。研究仅纳入LVEF<40%的患者,因此研究结果不能外推到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研究样本量不足,使结果容易受随机因素影响,同时也导致本研究的统计效能较低,令多因素分析中部分比值比的95%可信区间较宽。最后,本研究尚未对研究对象进行足够长时间的随访,未能进一步探索门诊心衰患者sST2与临床结局的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sST2水平与门诊心衰患者的运动耐量显著相关,并能作为预测低运动耐量患者的良好指标。如何基于sST2水平制定个体化治疗和护理方案尚需更为广泛而深入的临床的探索,开展关于sST2的心衰大样本随访和干预研究,有助于该指标的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耐量射血左室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老年前降支单支病变冠心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耐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
多元化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及运动耐量的影响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影像学研究进展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酵母源葡萄糖耐量因子的提取纯化研究
益肾活血法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葡萄糖调节受损患者对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知晓率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