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知网的“中国文化失语”研究文献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2019-10-12赵应吉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外语文献

赵应吉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

一、引言

近年来,世界格局的调整与变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教育国际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和快速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深入合作与交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迅速提升,特别是我国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深入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我们不仅要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优秀的异国文化,还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7年最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强调:“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可在通用英语课程内容中适当导入一定的中外文化知识,……为学生讲授与中西文化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2]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文化生态一直不平衡:大学英语教育过分偏重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输入,忽视了“应当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育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之中”[3],忽视了“母语和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和外语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正迁移作用”[4-5],同时也割裂了“传承”和“学习”的生态关系,致使不断频现中国文化失语症(Aphasia of Chinese Culture)[3,6]。针对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国内许多学者做了“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有文献报道,“虽然中国外语界早已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也已在外语教学中加大了文化教学的比重,但仅仅是加强了对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内容的学习,中国文化教学基本上仍然处于被忽视状态”[7]。为此,本文拟利用中国知网(www.cnki.net)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献检索“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和资源,对国内“中国文化失语”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以便梳理国内“中国文化失语”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探索解决外语语境下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提供有效的对策。

二、“中国文化失语”研究文献发表趋势分析

“中国文化失语”研究发端于2000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刊登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丛教授撰写的文章《“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截至2018年12月31日,笔者从CNKI检索到“中国文化失语”研究文献667篇,其中期刊论文591篇(核心期刊56篇)、博硕学位论文63篇、会议论文6篇、学术辑刊论文5篇、报纸文献2篇。

(一)年度发表量统计

自2000年来,“中国文化失语”研究文献年度发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前,发文累计只有11篇,每年发文量在3篇及以下;伴随着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研究文献上升至两位数,尤其是自2009年开始,每年发表文献达到25篇以上。自党的十七大尤其是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文化失语”研究逐渐成为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开始关注此话题,研究成果和发表数量急剧攀升。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共发表研究成果656篇;其中仅在十八大召开之后的五年间就发表了396篇,平均每年发表近80篇。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文化失语”的研究持续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领域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每年发表成果数量维持在70篇以上。

(二)最新发表文献

在公开发表的667篇“中国文化失语”研究文献中,时间最新的三篇文献分别是王竞雄2018年12月在学术辑刊《江苏外语教学研究》发表的《江苏省大学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与思考》,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张婧2018年12月在《长春师范大学学报》发表的论文《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唐小琴2018年12月在《英语广场》发表的论文《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相关度最高的三篇文献分别是赵海燕2016年11月发表于《中国高教研究》的论文《从文化变迁看搞笑英语教育的“中国文化失语”》,肖龙福、肖笛、李岚、宋伊雯四位学者2010年合作撰写发表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论文《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宋伊雯、肖龙福2009年发表于《中国外语》的论文《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

(三)文献下载和引用频次

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下载频次最高的文献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陈桂琴学者2013年的博士学位论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项基于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个案研究》,高达25 401次;其次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冬虹学者2007年的博士学位论文《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研究》,达14 414次;第三名为肖龙福等四位学者合作撰写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为5403次。

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为肖龙福等合作撰写发表的论文《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为248次;紧随其后的是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丛教授撰写并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文章《“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为186次;第三名是陈桂琴的博士学位论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项基于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个案研究》,为114次。

(四)主题分布

667篇“中国文化失语”研究文献主要聚焦中国文化失语(234篇)、大学英语教学(192篇)、中国文化失语症(172篇)、跨文化交际(147篇)、中华人民共和国(130篇)、母语文化(122篇)、中国文化(120篇)等38个主题。

(五)学科分类

667篇“中国文化失语”研究文献的学科主要分布在语言(579篇)、教育(45篇)、文化(23篇)、文学(12篇)四大领域。

(六)研究层次分布

667篇“中国文化失语”研究文献的研究层次主要分布在基础研究(社科)(444篇)、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46篇)、高等教育(45篇)、行业指导(社科)(42篇)、工程技术(自科)(19篇)、职业指导(社科)(14篇)、政策研究(社科)(11篇)、文艺作品(1篇)。

(七)作者发文

667篇“中国文化失语”研究文献中,作者发文最多的是河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赵凤玲,以6篇位列第一。其6篇文献全部为期刊论文,集中在2008年(1篇)、2009年(4篇)和2012年(1篇),主要围绕跨文化研究中的本土文化失语、从“文化失语”到“文化渗透”、西学东渐与中国文化的“失语”、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缺失问题、文化互动中中国文化“失语”开展的问题反思,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性对策与措施。紧随其后的两位学者是云南大学贺双燕、中南民族大学王静,他们分别发表“中国文化失语”文献4篇。

这些学者主要围绕中国文化失语、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跨文化交际、母语文化、中国文化等38个主题,从失语症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中国(母语)文化失语现状与对策,本土文化缺失与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外语教育中的文化自觉或文化意识培养,中国文化建构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必要性与意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文化表述的意义,课程、教材与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与对策,中国文化或本族语(母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构建等研究视角,分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性对策、措施、方法、建议,以解决外语语境下“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屡屡重现的问题。

(八)机构发表

在公开发表的667篇“中国文化失语”研究文献中,发文机构最多的是山东师范大学,以10篇文献雄踞榜首;佳木斯大学、四川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三所高校分别发表8篇,屈居亚军;河南农业大学、宁夏大学两所高校分别发表7篇,摘得季军。在发表文献的机构中,四川大学发表5篇核心期刊,为发表核心期刊最多的机构。

(九)关键词分布与关键词共现

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发表的“中国文化失语”研究文献主要围绕中国文化失语(134篇)、中国文化(126篇)、跨文化交际(114篇)、大学英语教学(103篇)、中国文化失语症(94篇)、英语教学(81篇)、文化失语(66篇)、大学英语(43篇)、文化教学(38篇)、母语文化(36篇)、对策(32篇)、跨文化交际能力(30篇)等40个关键词开展研究。

“中国文化失语”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见图1)显示,中国文化失语、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失语症、文化失语、英语教学6个关键词的连线最多,表明这6个关键词与其它关键词共现次数较多;同时,中国文化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与英语教学两组关键词之间的连线最粗,其次为中国文化失语与英语教学、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与大学英语教学、英语教学与母语文化、英语教学与文化失语、大学英语与中国文化等6组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较粗,表明上述关键词之间的共现次数较多,且关系比较紧密,进一步证实这些关键词是“中国文化失语”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核心研究内容。

图1 “中国文化失语”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

三、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CNKI国内“中国文化失语”研究文献的计量可视化分析,笔者发现,要避免在实际交流和国际交往过程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屡屡重现,建议在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尽快落实以下“五个必须”。

(一)必须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倡议是国家外交与经济的重大决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为战略构想正式写入《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致辞中指出:“‘一带一路’是深入推动国际人文交流、实现人文相通的重要手段,也是建成人文之路的根本途径。”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需要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与世界各国开展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也越发凸显。日益增多的国际合作在带来巨大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供给提出了更新标准和更高要求。

“中国文化走出去”对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究其实质,走出去的是中国人的价值观理念以及‘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大文化胸襟。”[8]新时代,面对全球一体化、文化多样化、教育国际化、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剧,“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意义:“中国文化走出去”目前已成为中国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在促进中国文化觉醒、复兴、整合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6年11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对推动人类文明互学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二)必须创新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理念

转变观念,思想先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2013年8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尤其是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9]。可见,对外开放、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包括“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等非常重要与关键的概念,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推介不仅有助于增强不同国家间的认同与互信,而且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10]。“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有我们对中国文化英语语言结构与表达的不断创新研究和积极探索。究其学科属性,“外语教育理应成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最有效的途径之一”[11]81。然而,长期以来,外语始终扮演着引进与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桥梁作用,忽略了还可以利用其来传播中国文化的功能,这就是近些年来学界热议和高度关注的外语语境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3]。面对世界格局的变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国家发展战略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新时代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必须创新,必须摆脱传统教学把外语只作为“西学东渐”的工具,树立外语必须为“中学西渐”服务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推进“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互学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

(三)必须提升外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

面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了适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的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要,作为既懂外语又懂汉语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外语教师是传承、教授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人士[12]。传承、教授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外语教师首先要树立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意识,与时俱进,主动适应“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及社会发展需要,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和系列讲话精神,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发展需求,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社会基本国情,提升自己的中国文化素养,勇于担当,当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排头兵和践行者。同时,外语教师所在的单位或学校也应对外语教师有计划地开展系统的中国文化素养继续教育或在职培训:学校可以开展以讲授中国文化课程相关的培训班或进修班;邀请中国文化教育教学或研究方面的专家进校举办学术讲座;鼓励外语教师参加中国文化教育教学与研究方面的相关学术会议;鼓励外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登录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nke.com)、中国大学MOOC(慕课)(https://www.icourse163.org/)在线学习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社会基本国情等知识在内的中国文化。

(四)必须增加教学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中国文化失语”研究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母语)文化缺失成了一种常态,“我国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他们认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也有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强烈愿望”[13]。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增加中国文化元素,不仅可以满足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有助于推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要想在英语教学中增加中国文化元素,首先,必须调整各级各类英语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纳入英语教学计划,把出现频率高的相关词汇和表达纳入大纲词汇表,可以从宏观上指导教学人员从各个方面增加有关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分量,从而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使学习者在叙述本国文化时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6]。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建议适当开设一些“涉及中国哲学、文学、文化、历史、宗教、风俗等方面的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具有文化自觉意识”[11]83,建议适当增加一些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现代社会的基本国情,尤其是涉及“一带一路”背景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旨在帮助学生构建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现代社会基本国情的英语语言结构与语言表达,进而能够使用英语介绍中国基本国情,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再次,在教材编写时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并举”。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西方文化时应有意识地将中国文化渗透入英语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学习,帮助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尊,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五)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指出:“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密不可分。”[14]可见,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文化教学方面,可以借鉴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的“基于内容的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CBI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更是一种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已经被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二语和外语教育者使用,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CBI不仅在国外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15-22],在国内也有文献报道,“‘基于内容的教学’受到外语学习者欢迎,教学效果比常规的外语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外语运用能力”[11]82。CBI教学将语言形式与意义(学科内容知识,即英语国家和中国的哲学、文学、文化、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等知识)的学习统一起来,消除了在大多数教育环境中将语言习得与学科知识人为分割的状态[15,23]。与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相比,CBI教学围绕学科内容开展各种活动,能调动学生个人的学科文化背景知识和经验,将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教师变成学习共同体,使学生能清楚地了解目标语和本族语文化的差异[24-25]。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失语外语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