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新闻语篇图片极差表意机制研究

2019-10-12张欢雨

关键词:极差模态词汇

张欢雨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一、引言

新闻报道看似客观中立,报道者却将态度和观点融入其中,学界已对此进行了充分探讨。2005年Martin和White提出的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被广泛应用于新闻主观化研究中[1]。大量语料分析表明,该理论是非常高效的研究工具,能够有效揭示新闻报道中的态度、立场等主观性因素。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报道的多模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新闻语篇不再单独由语言文字呈现,而会辅以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符号元素来构成一个复合表意系统。但评价理论主要针对文字,必须进一步发展来适应新闻语篇中的多模态元素,学界已经就此做了有益探索。陈瑜敏论述了奥运电视公益广告多模态评价意义[2];Tan研究了电视新闻中人物表达方式与其态度、观点之间的联系[3];王佳宇对图片新闻中图像符号进行了多模态批评性分析[4];冯德正、亓玉杰运用认知评价理论的分析模式揭示了多模态语篇中的态度意义[5];石春煦、王振华构建了多模态历史教科书中的图文互动语义评价模式[6];冯德正、张德禄、Kay O'Halloran认为“在新闻、广告等公共传媒领域,批评性多模态分析日渐成熟,成为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延伸”[7]。该类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化。

Martin和White认为评价意义包括态度、介入和极差三个系统,而极差系统其实是评价意义所展现出来的等级性,贯穿于整个评价系统。所有“态度”意义最重要的特性就是等级性:“情感”“判断”和“鉴赏”几个子系统最基本的一个特性就是它们的评价值拥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等级性也是“介入”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主要表明说话者介入相关话语的深浅程度。因此,“极差”意义其实是评价系统的核心。“态度”和“介入”系统可以被认为是“极差”值变化和波动的领域或范围,它们两者之间的差别是被分了等级的不同性质的评价意义。

O'Halloran等认为:“立场与态度的操纵不光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实现,还可以通过诸如图像、音乐等更隐性的途径来实现。”[8]因此,多模态语篇中图像等视觉要素也具有评价功能,而评价理论中的极差意义主要针对语言文字,如何有效观察和分析图像评价意义的等级性,目前还缺乏相关研究。本文拟对多模态新闻语篇中图片极差意义的生成机制进行探讨,并选取《Washington Post》和《China Daily》上的相关报道进行例证分析。

二、理论框架

Martin和White提出的评价理论主要用于揭示话语中展现出来的立场、观点、情绪,甚至是偏见。其评价维度主要有三个: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极差(graduation)。态度主要是说话者对人、对事、对现象的主观判断和评判,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情感(affect)、判断(judg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三个子系统;介入则是评价意义的表征途径,如采用的是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极差主要展现的是评价意义的强弱等级,如憎恨或偏好的具体程度。

极差系统可以被分为语势(force)和聚焦(focus)两个子系统,即:极差可以沿着两个不同的轴线进行范围和尺度的划分——根据强度和数量进行等级或程度划分;还有一种是根据典型程度进行分级。根据强度/数量来定级的极差类型被称为语势;而根据典型度来定级的极差类型被称作聚焦。语势所涉及的评级对象拥有天生的可分级评估特性。比如那些可以划分为积极和消极两大类的表示态度的评价范畴是天生可以分级的,因为它们大多可以用形容词来表示,如愤怒、很愤怒、非常愤怒、极其愤怒。还有那些用来评价大小、活力、程度、范围的一些范畴也天生带有可分级属性。聚焦主要评价的是某一物体或现象与典型样本或原型的相似程度。聚焦主要有两个评价方向,一个是与原型的相似度高,另一个方向则是朝向这个类别的外围或边缘地带,即相似度低。前者我们可以用诸如真正的、真实的、纯正的等一类词来表达,如他是一个真正的朋友;后者可以用诸如有点像、类似于、近乎、近似一类词汇来表达,如我们大概五点钟的样子到那儿。

评价理论中的极差意义是针对语言文字的,它的分析模型也是基于词汇的。在多模态新闻语篇中,图像的意义表达机制有着自己的特点,我们无法机械套用现有的评价理论,但可以借鉴其中极差意义的分析范畴和模式。具体来说,图像可以在语势和聚焦两个范畴内传达评价意义,但其实现方式和语言文字有很大的差异。相对来说,图像在强化或弱化评价意义时,通常是通过视觉符号的选择、视觉元素的不同组合、不同种类视觉要素的数量增减、整体的构图布局,甚至是颜色的变化来实现的,这里涉及到视觉语法的运用。因此,在解析新闻图像的极差意义时,可以把评价理论中的极差分析模型与视觉语法理论相结合。

根据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图像与文字类似,也具有完善的表意功能,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再现意义(representational meaning)、互动意义(interactional meaning)、构图意义(compositional meaning)[9]。再现意义指代的是图像能够叙述正在发生的事情、过程,并再现其中的人和物,描述现实世界的状态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属于一种“命题”意义,这类意义可以细分为两个子类——叙事再现(narrative representation)和概念再现(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互动意义类似于人际意义,主要描述图像创作者、图像浏览者,以及图像中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可以再细分为三个子类——接触(contact)、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和态度(attitude)。构图意义指的是图像中各种视觉要素的组织、结构和布局方式,即它们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构造模式。构图意义主要包括信息值(information value)、显著性(salience)和框架(framing)。

三、新闻图像的极差意义

要深入解析新闻图片所传达的极差意义,首先必须借鉴语言文字中极差意义的生成模式,然后结合图片表意机制的特点,将评价理论中的极差系统进行适应性调整,为新闻图片中极差意义的揭示提供行之有效的途径。根据评价理论,极差系统可以被分为语势和聚焦两个子系统,在图像极差意义的揭示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划分方式。

(一)聚焦

根据个体和其所属类别的典型特征之间的差距来进行的极差判断是聚焦。从经验的视角来看,这种类型的极差是不可分级的。它们一般来说是界限清晰、黑白分明的范畴。如:他们演奏的不是真正的摇滚乐;他们演奏的音乐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摇滚乐。

聚焦其实有两个变化方向,一个是向上升级(up-scale)或者叫锐化(sharpen),另一个是向下降级(down-scale)或者叫钝化。锐化表明该范畴的典型性和高度原型化,如一个真正的父亲;钝化其实是把个体范畴归入某一个类别的边缘成员中,即并不具备该类别全部的典型特点,只是部分相似或大概相似,如这有点儿像道歉。

本身不表示态度的词汇被用于聚焦时,如爵士乐、音乐、丈夫、父亲,很可能这种典型性程度的界定是带有态度和立场的。锐化通常揭示了一种积极的态度评估,如一个真正的丈夫;钝化则表明一种消极的评估意义,如类似摇滚乐的音乐。至于被定级的范畴究竟会引发积极还是消极的态度,主要取决于这个范畴本身的语义,以及上下文或语境的影响,亦或是在文本其它地方已经建立起来的整体的评价氛围。

具体来说,它们产生的修辞效果主要取决于这种聚焦到底是锐化还是钝化。如果是锐化,如一个真正的英雄,产生的效果是作者意图把所提出的价值观和立场最大强化,从而和读者取得高度一致,形成一种作者—读者联盟。而当它们是“钝化”的时候,产生的效果则取决于被聚焦的词语的具体含义。如果该词汇是消极的,那么作者主要是为了最大程度淡化这种消极效果,以此来取得和读者的一致,因为读者往往是和该词汇所表达的立场持相反态度,作者做“钝化”处理是为了安抚读者,如近乎于不理性。作者没有直接陈述这一个现象或活动是不理性的,而是用了“近乎于”来缓冲。如果该词汇是积极的,那么情况就比较复杂。但一般来说,这种积极的评价被认为会对读者—作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潜在的破坏作用,所以才对它们产生的效果进行柔化。

可以发现,聚焦一词本身来自于摄影和摄像用语,是关于图像成像方面的术语。在拍摄图像或创作漫画的时候,聚焦和虚化的问题是无法绕开的。这主要涉及视觉语法中的“显著性”范畴,即通过特定的方式来凸显画面中的特定视觉要素,可以通过操控视角和焦点来实现。因此,我们可围绕这两个方面对新闻图像展开分析。如果图像中的评价元素被聚焦或前景化,评价的效果通常会得到增强;反过来,如果评价元素被虚化或背景化,评价效果则会削弱。这与语言文字中使用修饰词来进行钝化和锐化产生了异曲同工的效果。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图像中的聚焦或虚化效果更为直观和令人印象深刻,能够产生更好的劝服效果。

图1

2018年8月7日,在《华盛顿邮报》上一篇题为《比利时的儿童被实施安乐死》(“Children are being euthanized in Belgium”)的报道中配发了图1。报道中提到比利时在2014年修改了法律,授权医生可以在患病儿童本人提出请求的前提下对其实施安乐死,这使得“儿童安乐死”合法化,但还是引发了道德层面的极大争议。很明显,画面的焦点和几何中心是在这所儿童医院忙碌工作中的两名医生,所描述的场景是通过一扇紧闭大门的圆形观察窗展示出来的。正是因为这扇门的阻挡,观察窗产生了画面中的聚焦效果,即所要传达给受众的中心或焦点信息是关于医院中的医生的。再联系该报道的主题“儿童安乐死”来分析,显然这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涉及道德与法律层面的社会问题,涉及到的评价维度自然是关于人的品性和行为的“判断”子系统,而主要又涉及其中的社会约束,即“儿童安乐死”到底是不是恰当,是不是道德,是不是合法的?画面中的观察窗把一切评价意义都聚焦到了医生的行为上,无形中锐化了该报道中所透露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增强了新闻报道的说服力。

(二)语势

语势主要针对天生就可分级的那些属性和范畴,主要包含两个子范畴——强化(intensification)和量化(quantification),即从强度(intensity)和数量(amount)两个维度来考察。

强化主要用来衡量质量和过程的强度变化范围与尺度。对于强度的评估主要面向质量(quality)和过程(process)。质量主要指向事物属性或行为方式,即它的修饰对象主要是形容词和副词,如极其愚蠢、非常仓促;而过程主要指向动作或行为本身,即它的修饰对象主要是动词,如这对我们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强化在语义上又可以分成两种——孤立型(isolating)和注入型(infusing)强化。前者主要是依靠一个孤立的、单个的范畴来实现对另一个命题在强度上向上或向下的评估,即为这个命题设定强度水平的高低。而注入型强化的评估是通过一系列语义相关联的,但表示不同强度的词中的一个来实现的,这个词汇需要从整个词汇序列来看待,才能进行强度的评估。

在孤立型强化中,词汇本身就可以表达特定的强度,不需要和其它词放在一起来进行语义上的比较,最终确定具体的强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质量层面上强度的上升/下降,如稍微有点儿冒犯、有那么一点儿冒犯、比较地冒犯、相当地冒犯、异常地冒犯、非常地冒犯;过程层面上强度的降级/升级,如这令我稍微有点受鼓舞、这让我有点受鼓舞、这让我一定程度上受鼓舞、这让我非常受鼓舞。

在注入型强化中,极差或程度的表征不是通过独立的词汇加上一些表示程度的副词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一系列意义互相关联的,但在强度上有细微区别的词汇来实现。要定位评价的强度,可以选择特定词汇序列中的一个,而极差意义的表达就取决于这个词在该序列中的位置。Martin和White还把注入型强化分成了三个子类,分别是品质(quality)、过程(process)和情态(modality)。

从品质角度进行的注入型强化主要描述性质、品质和状态,这些词汇序列主要由形容词和副词担当,如称职地进行表演、精妙地进行表演、才华横溢地进行表演。从过程角度进行的注入型强化主要表征动作或行为,而这些词汇序列主要由动词担当,如水从龙头滴出来、水从龙头流出来、水从龙头喷出、水从龙头倾泻而出。情态类的注入型强化主要通过一系列意义连续的,且情态值从弱到强的词汇来表征极差意义,如罕见的、偶尔的、有时候、经常、总是。

图2

从强化的角度来看,新闻图像在这个维度实现强化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可以通过某些具有强化效果的视觉元素本身来表达,也可以通过图像的构图方式来强化,如聚焦和前景化。例如《China Daily》2018年2月10日的一篇题为《庆祝时间到了》(“Time for Celebration”)的报道中,所配发的新闻图片(图2)描述了即将到来的春节的庆祝方式。该报道认为春节是关于和谐和亲情的,只要家人聚在一起,是否燃放鞭炮不会对节日的庆祝和喜庆氛围产生影响。配图中的河北小女孩在向人们展示她做的剪纸手工作品,含义显而易见——人们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庆祝春节,不一定要燃放烟花爆竹。图中小女孩的剪影作品是前景化的,是整幅图片的焦点。而小女孩身后的背景几乎是完全虚化的,我们只能依稀知道她身处一个房间内部,里面有一些人,但究竟是在家里还是在学习剪纸的课堂上很难确定。所以,该图片对主旨的强化是通过前景化的构图模式来展现的。而且可以看出新闻图片产生的评价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和文字报道部分呼应。

量化是对数量的评判,而量化主要应用于实体(entities),不像强化那样主要应用于质量和过程。量化主要是提供不精确的数量评估,如几英里、很多英里。量化对实体的存在和集聚状态进行评估,诸如大小、重量、分布或远近等参数,例如:少量、大量、附近的山脉、远处的山脉。

Martin和White把量化进一步细分为数量(number)、规模(mass)和范围(extent)三个子类,依据的是量化所考察的三个不同的维度。数量主要指的是实体的多少,如一些、很多、大量等等;规模意指实体的大小,如大、小、轻、重、厚、薄等参数;范围主要指以时空来衡量的远近,如远的、近的、古老的、最新的,以及实体在时空上的分布情况,如持久的、短期的、广泛分布的、稀疏的。这一类极差含义比较复杂之处还在于被量化的实体既可以是具体的东西,如大鲨鱼、很多鲨鱼、附近的鲨鱼,也可以是抽象的内容,如一个大问题、一些焦虑、少许的害怕、巨大的成功、她的很多次的背叛。通常来说,这些抽象的实体会传达态度意义,如下面的例句[1]149:

我对你的表现多有担忧。(情感)

我似乎有一个小的天赋——可以向各个年龄段的人解释事情。(判断)

尼罗河流域的许多美景。(鉴赏)

从新闻图片的角度来看,量化能通过视觉元素非常直观地表达出来。如图3所示,漫画表达的意图是中国政府开始强力抵制洋垃圾,其评价意义在于中国对抵制洋垃圾的的坚定决心是不可逆、不可协商的。这种评价意义正是通过这只夸张的大手得到了增强和放大,而这种极差上的增强是通过量化来实现的。因为手的尺寸比例非常夸张,甚至比运载洋垃圾的船都要大,这种夸张的构图就是一种典型的量化手法。

图3

又如在2018年8月6日的《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上刊载的一篇题为《向上流动是一个神话》(“Upward Mobility is a Myth”)的报道中配发了图4。图中所示的是一捆捆崭新的美元纸币,画面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因为我们可以从中感觉到巨大的财富。从评价理论的视角来看,该场景是迷人的、有魅力的、激动的,因此该图片展示的是积极的鉴赏,即绝大多数人都渴望拥有财富,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是一个美好的期待,也就是说该图片反映的场景是切合主题的,人们都渴望“向上流动”。但该场景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美元纸币是捆扎好的、整齐的,另一方面一扎一扎的钱散乱地堆放着,似乎比较凌乱,所以积极和消极的鉴赏意义都存在。但恰恰是这种凌乱更加能展现出财富的巨大,如果是堆砌得很整齐的一堆钱,那么存在明显的边际,即显示出财富是有限的,因此会精心点数;而图片中的钱让我们感到所拥有的财富几乎是无限的,这种震撼力是堆砌整齐的纸币画面无法提供的,这种评价意义的强化其实是借助量化达成的:满屏都是一扎一扎的钱,而且还没有边际,表明数量的无穷大。所以从整体上来看,这种构图方式最大限度地增强了积极的评价意义。

图4

四、结语

多模态新闻图片不仅能表达丰富的评价意义,还能体现这些评价意义所展现出来的等级性——极差意义。语言文字表意范畴细致,能精确表达情感或态度的强弱程度,有其先天的优势,因此传统评价理论中的极差系统主要基于词汇。本研究将评价理论的分析模式和范畴与视觉语法理论相结合,发现新闻图片也可以通过特定视觉元素的展示及其构图模式来表达丰富的极差意义。相比语言文字,图片更为直观,冲击力更强,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新闻图片看似客观,评价意义的表达相对隐蔽,劝服效果更为理想。因此,在表达极差意义时,新闻图像有其特殊的优势,能与文字表意机制形成补充或强化。希望本研究为构建多模态新闻语篇综合多符号评价机制提供启示。

猜你喜欢

极差模态词汇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厘清概念 领悟意义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二次函数极差的规律与应用
方差中亟待澄清的两个错误观点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