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缩短学生与学术类整本书的距离
——以《乡土中国》的阅读教学为例

2019-10-12朱林鹏临海市回浦中学浙江临海317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27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学术类整本书

朱林鹏(临海市回浦中学,浙江临海 317000)

学术类整本书往往带有以下特征:概念繁多,专业性强,研究切口小而深、语言平实少修辞。这对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一书将高中生阅读学术著作的要求概括为:“梳理全书纲目,做出内容提要,运用逻辑思维,把握书中传达的新知识或重要观点,感受本书的价值取向和逻辑力量。”[1]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在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阅读过较多名著作品,但从2017年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要求学生必读的12本名著来看,其体裁几乎全部属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类。这也就意味着除了极少数学生曾自发阅读过学术类整本书,大多数高中生是缺乏此类书籍的阅读经验的。同时,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学生更愿意追捧带有消遣性质的书籍,而不愿接触如此艰深晦涩的学术著作。由此可见,如何缩短学生与学术类整本书的距离,让学生愿意读并能持之以恒地读完此类书籍,是我们需要着手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选取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作为例子,提供三种可以帮助学生能够坚持阅读下去并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的方法。

一、借助阅读打卡,推进《乡土中国》阅读

“打卡”是当下人们流行的一种自我监督的方式,更多地运用在“运动”“出勤”等领域。从表面上看,“打卡”是借助外界来督促自我;从更深层的心理机制来看,“打卡”是一种迫于个人公开承诺的负担进行自我督促和激励的方式,目的是借由“他律”最终实现“自律”。将“打卡”形式借鉴到学术类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来,在阅读初期,能够有效帮助同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操作如下:

(一)班内打卡

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阅读小组,每个小组设定组长,由本组成员商量制订打卡规则及奖惩机制。比如有小组约定在阅读《乡土中国》前,上交21元现金至组长处,每位组员每天需阅读完成至少5页的阅读量,并上报组长处登记,组长定期上报汇总至课代表处。科学研究证明,21天能够有效帮助形成一个习惯。学生成功坚持阅读21天后即可拿回全部现金;若失败,则由该组员用这笔钱为整组同学购买零食或小礼物。在此过程中,同伴间的相互监督与鼓励,能够帮助学生度过阅读初期的畏难心理,同时也能构建起阅读讨论交流的良好氛围。

(二)假期打卡

学生在校的阅读时间有限,相较而言,假期的时间更为宽裕,但教师如何知晓学生在家的阅读进度一直是个难题。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借助现有的打卡软件解决这一难题。比如利用微信小程序“班级群小管家”,面向全体同学发布打卡任务,制订打卡规则。学生可按照《乡土中国》的章节定时上传照片及阅读笔记。该程序能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进程,并及时督促提醒阅读进度滞后的学生。教师在收到阅读笔记后,可以进行打分评价,也能与学生实时交流,探讨阅读感受。

打卡虽然能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在制订打卡规则时,需给予规则一定的弹性,比如允许学生因为个人原因请假、补打卡若干次,让学生不至于因为一次没有打卡而失去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心;二是在打卡初期,教师需更多地督促、鼓励学生,而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够更自然地坚持下去。

二、共绘思维导图,明晰《乡土中国》脉络

《怎样读书》有言:“读书的价值,易让人懂,读书的方法却难人人能求。”[2]可见,在开启一本书的阅读之路以前,寻找到适合这类书的阅读方法至关重要。学术类整本书注重概念诠释、逻辑推理,相较于文学类整本书而言,框架更为明晰,更适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分析书中内容。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可以用关键词串联起对章节内容的理解,用图示对书中思维进行形象化、结构化的处理。这在某种意义上能够帮助学生简化书中内容,更为高效地理解掌握书中理论。具体操作如下:

(一)教师示范,明晰要点

先由教师讲解绘制思维导图的注意点,主要有:

1.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应短小精悍,目的是让自己借由一个词回忆起一块内容,因而词本身不可过于冗长。

2.思维导图的关键在于“做笔记”而非“记笔记”,是对原书内容理解后的再创造,而非简单的机械记忆。

3.注重思维导图的可视化,绘图可手绘,也可借助“百度脑图”或“MindMaster”等电脑软件进行绘制,以提升导图的可用性。

再由教师出示个人绘制的《乡土中国》第一章导图以作范例(可围绕“基层”“土气”“时空”“熟人社会”“生人社会”等关键词来绘制)。在读完整本书之后,教师还可借助思维导图对整本的书目录进行重组(如图1),以求梳理出更为清晰的内容框架。

图1

(二)学生实践,组内评选

在听完教师讲解后,全体学生可就第一章内容绘制导图,并在小组内分享,再由组员评选出其中的优秀导图。评价导图优劣的关键点有:关键词是否简明扼要;结构是否逻辑清晰;图示是否形象直观。然后,教师将优秀导图置于班内展示,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三)代表讲解,分析导图

在完成思维导图后,教师可邀请部分学生结合个人的思维导图,分享个人阅读感受,同时讲解个人的绘制缘由。讲解的过程也是带领同学一起理解书中内容的过程。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思维导图归根结底只是一项辅助工具,切不可为了绘制导图而绘制,不可过分注重形式的美观与新潮,而忽视了思维导图背后最为重要的逻辑梳理。

三、开设微信公众号,分享阅读成果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以阅读的方式向大脑输入信息自然重要,但也不能忽略学会输出个人读后感受的巨大价值。在读完一本书后,学生需要有所思考和表达。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己所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阔的表达平台。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媒体的传播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班级“微信公众号”的开设就是一种可以参照的分享方式。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优秀文章上传至微信公众号,实现与学生更为紧密的互动交流,打破以往教学中时空的限制,同时扩大作品的展示面,使学生因此更受鼓舞,从而有更强烈的阅读和写作的热情。具体操作如下:

(一)建立微信公众号

教师指导课代表建立班级微信公众号,并负责日常打理。教师只需对稿件作最后审核,不要试图一手包办,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减轻个人工作负担。

(二)教师征稿

教师可指定题目,要求学生撰写文章,以便对作品进行横向比较。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乡土中国》的现实意义”“《乡土中国》家庭观念之我见”“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等标题供学生参考。在学生上交文章后,教师可择优打成电子稿。此外,也可采用学生自由投稿、编辑约稿等多种方式来收集稿件。

(三)编辑排版

教师可挑选两名学生作为编辑,协助课代表开展文章的校对、编辑、排版等工作。排版时,也可附上学生照片、座右铭或配上音乐等,让文章的呈现形式更为丰富多元。

(四)分享交流

在完成稿件编辑和推送之后,教师可以将其分享至班级群或家长群,并开放留言、点赞功能,让学生的作品能够得到更多的反馈,并实现双向互动。同时,也可加入投票、赞赏等公众号常用功能,比如可将文章赞赏所得作为稿酬奖励给该学生,以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总之,在学术类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更有兴趣、更为有效地读好整本书,除了发挥书籍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之外,教师也可以考虑借助更多的“外力”,让整本书阅读更为高效有序地进行下去。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学术类整本书
国际学术类会议的收费研究和经验探讨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社会保障学科学术类硕士生培养问题思考
学术类与非学术类的名著阅读教学比较
SWOT分析视角下高校学术类社团促进学风建设的探析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