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现状及对策
——以泉州市为例

2019-10-12刘光鼎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体育中心泉州市体育场地

刘光鼎

(泉州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承担着推进公益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发展的职能,是政府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载体[1]。国务院2014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场馆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2]为此,本研究采用新一轮的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并查阅文献资料,走访泉州市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对泉州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运营对策,以期为提高城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水平和体育消费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泉州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现状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是为了满足各类体育赛事及体育活动而建设的基础设施。从社会公共财产角度来看,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属于社会公共产品类项目,其数量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地区体育场地资源配置的情况。

1.1 总体情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泉州市体育场地数量快速增长,整体轨迹与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一致[3]。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不仅需要数额庞大的投资,还需要一定的维护及管理费用,这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担[4]。全国体育场地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泉州市共有体育场地数量16 711个,位居福建省首位,占福建省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总量的19.87%。其中,室外场地数量13 972个,室内场地数量2 739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99 m2。与第六次场地普查相比,泉州市体育场地总量增长26.56%,其中室内场地数量增长56.96%、室外场地数量增长20.61%。相对室外体育场地,室内体育场地增长速度更快,主要原因是全民健身背景下,泉州市群众对室内运动设施的需求更加迫切。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标准:20 000座及以上的体育场、3 000座以上的体育馆、1 500座及以上的游泳馆和其他场馆,属大型公共体育场馆[5]。目前,泉州市共有8座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其中体育场3座,体育馆5座,占福建省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数量的24.24%,位居福建省首位(见表1)。

1.2 运营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主要有自主运营、合作运营和委托运营三种模式。各类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所能够获取的资源不尽相同,在运营过程中受到的约束也有所差异。究其根本,都是希望在保证社会公益需求的前提下,提高场馆管理效益,提升经济效益[6]。

调查显示,泉州市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以自主运营模式为主。其中,泉州市海峡体育中心、泉州市海峡体育馆两座大型公共体育场馆采取的是企业管理、自收自支的形式,由独立法人“泉州市海峡体育中心有限公司”进行运营管理,不享受中央、地方财政的相关政策扶持。除此之外,泉州市体育中心陈延奎体育场、泉州市体育中心侨乡体育馆等6个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均属事业单位,以依托地方政府的形式进行运营管理。这6个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单位分别为泉州市体育场地管理服务中心、晋江市体育中心、南安市体育中心、惠安县体育中心等。在该管理形式下,这些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日常运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并享受中央、地方财政的资金补贴。

1.3 人力资源配置

企业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源。体育场馆对安全、环境、质量和风险的管理要求较高,在运营过程中,管理方应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组织架构,确定各部分最适宜员人员配置和岗位结构[6-8]。据调查,泉州市体育场地管理服务中心在编人员有30名,晋江市体育中心在编人员有8名,南安市体育中心在编人数有16名,惠安县体育中心在编人数有3人,人员配置基本能够满足日常管理需要。但在市场开发、商业拓展和推广等方面,具有体育产业运作、市场营销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

1.4 运营收支状况

所谓“收入合计”指的是本年度本场地(含附属用房)取得的全部收入之和,“支出合计”指的是本年度本场地(含附属用房)的全部支出之和[8]。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度,泉州市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总收入2 030.48万元,总支出2 008.71万元。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补助、场地租赁收入等。虽然各场馆承办了很多体育赛事、体育讲座展览、健身指导和技能培训等,但其收费很低,甚至是免费的,整体上从社会和市场方面获得的收入很少。支出方面,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场馆的日常维护、设施设备更新、能源费用、运营环境改善等方面;其他支出包含人员工资、购买公共责任险等。总体看来,泉州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上略有盈余,但利润水平很低。可以说,如果没有财政资金补助扶持,其收入难以维持日常运营。

2 泉州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体制机制不畅

泉州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多数是事业单位属性,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多采取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较为僵化,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整体经营水平比较低。尤其是在场馆的运营过程中,市场推广的内生动力和竞争意识不足,缺乏长效的体育产业链条机制,体育服务相关业态发展与场馆的运营管理结合不够紧密,不能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难以发挥体育场馆的辐射带动作用。

表1 泉州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类型

2.2 服务能力不强

早期,建设大型体育场馆的目的是为大型体育赛事、专业运动员的训练活动或当地群众的体育锻炼提供场地,并无市场化的需求和导向,其导致在当前的场馆运营管理中,无论是整体规划、组织策略、资源配置等,都没有围绕消费者和客户而展开,缺乏提供市场服务、组织服务、推广服务以及后期服务的专业技能和基本技术,未能给场馆相关客户予良好体验,难以盘活当前的场馆资源。

2.3 人才队伍脱节

泉州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大多数管理者,多为体育系统内部流动,来自于体育部门的内部人员或者体育系统的退役人员,冗员滞胀,知识结构失衡,缺乏专业性,人才队伍素质与市场开发脱节。场馆内部岗位设置不合理,有的场馆甚至没有市场推广、营销服务职能部门,未能建设起以市场专业服务能力和营销开发能力为核心指标的人才评价体系,缺乏创新思路,经营手段单一,场馆竞争力不强。

3 泉州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策略

3.1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积极进行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强绩效考核,建立有利于激发活力、增强内生动力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大型体育场地的经营管理中,必须确立及完善统一的标准化的管理机制,以适应当下社会和市场对体育场馆的要求。规范场馆的日常管理及运营流程,做好各类组织及服务工作,不断完善体育场馆的城市功能,提高体育馆服务功能的多样化水平,满足会展、娱乐、体育、商务等大型活动的需求。

推动泉州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市场运行机制的发展,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国内外大型体育活动,围绕 “海峡西岸”“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等主题进行高端体育赛事的策划与筹办,树立良好的泉州地方体育形象。推动场馆相关产品消费水平的提高,实现体育产业链条的完善与延伸,充分发挥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价值及经济功能。

3.2 提升综合服务意识

在体育场馆的运营中,做好各类体育赛事活动的组织工作,并尝试多样性的经营方法,如举办各类大型会议、产品发布会、记者见面会、音乐节、演唱会、颁奖晚会等,提高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性。以社会大众的健身娱乐需求为核心,在确保价格的合理性及公平性基础上,提高场馆的利用率,以解决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资源闲置问题。

3.3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是现代体育产业的核心资本。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管理机制改革中,应坚持“人才强馆”战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一是重视本单位员工的培养,加强对各单位现有经营、管理储备人才培训。二是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措施,吸引体育产业领军企业和关键人才加盟。三是利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零散、闲置空间,建设体育创客天地、体育创业沙龙等体育创新创业平台,吸引各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入驻。四是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鼓励相关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体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建产学研平台,实现体育产业、企业和行业的匹配与联动。设立 “体育企业行业与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产学研一体化机构,开发场馆运营与管理的现场教学和考察教学项目,促进园区内多类别、多层次体育经济活动的全产业链融通。

猜你喜欢

体育中心泉州市体育场地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深圳湾体育中心
河南省南阳市体育中心游泳馆汉画像石墓M18出土陶器
关于高中数学选修的讨论
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和经营的策略探究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我国公共体育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