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意空年谱简编(连载)

2019-10-11郝岳才

文史月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光绪知县

编者按:

赵意空出生于清末名门望族,科举入仕,官至七品,不仅见证了清王朝的覆灭,而且几乎成为殉葬者。民国鼎革后,先隐居乡宁,悬壶民间,纂修志书,后入省城太原,执教编撰,弘扬中华儒学与中医学,颇有成就。先后纂成民国《乡宁县志》与《临晋县志》,著就《意空诗选》,编辑《医学杂志》近百辑,发表中医学论文近百篇,并在山西省立教育学院、山西医学专科学校分别执教八年、十二年。本文作者郝岳才,十余年来聚焦赵意空其人其事其学,从浩瀚书籍中抉剔线索,在田野調查中穷搜资料,追随其播越交游足迹一路求索考证,纂成《赵意空年谱》。我刊自本月起连载发表其简编本,以期引起更多的人关注那些离我们最近的历史人物,丰富山西文史资料。

赵意空家世

赵意空

赵意空,本名赵福圻,弱冠后更名圻年,字介之。清末在陕西任县令近十载,宣统三年(1911年)清亡退出官场隐居山西乡宁后,以意空道人自称。民国6年(1917年)纂修《乡宁县志》,始用赵意空之名,之后遂以意空为名,蹈仁为字。

赵圻年祖籍上海淞南(即今浦东地区)。乃上海望族旗杆赵氏。其上十一代人,起自一世赵紃。二世赵心畴,三世赵樵(见川),四世赵洽(宁所),五世赵廷炳(元礼),六世赵宏壁(尔珍),七世赵绅(晴川),八世赵文鸣(宸藻),九世赵秉源(依仁),十世赵楫(作舟),十一世赵宜煊(少舟或少洲)。十二世以下辈分为“增锡鸿材焕,培镕泰业熙”。赵圻年乃十二世增字辈。

旗杆赵氏乃上海望族,代不乏人,清代有“三世军机”赵文哲、赵秉渊、赵荣,有兄弟翰林赵荣、赵柄,有功名、勋业、声望者不计其数。赵圻年以上九代均居上海,自其祖父赵楫始入黔籍。民国《上海县续志》卷十七《封赠》记有:“五品,赵楫,字作舟,子宜煊,仕赠奉政大夫。”赵宜煊,民国《清镇县志稿》卷九《登选·文》记载:“五贡表,赵宜煊,道光己酉年拔贡,寄学贵州。”卷一○《人物》《政事》记有:“赵宜煊,道光己酉拔贡,官陕西咸宁、富平、三原等县知县,以廉能名。子福均,寄学贵筑,中同治癸酉科解元。亦官陕西,授长武知县,署安塞、榆林、蓝田等县知县。父子政声,均为陕人称道。树有德政碑。”《同治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四:“准补孝义厅同知赵宜煊,准补蒲城知县黄传绅等六员。”赵宜煊曾先后任陕西蓝田、乾州、吴堡、礼泉、商南等诸县知县(知州)。一生中先娶某氏,生三子,福培、福均(行三),另一子无考,咸丰末年卒,葬于汾州府永宁州。其时赵宜煊任职吴堡知县。民国《乡宁县志》载:“吾先君子尝曰:‘居官者有意干名,未必得名,纵得之,亦必不久。先君子于咸、同之际任陕西吴堡,与晋永宁一河隔,至今五十余年,永宁民犹讴思弗衰。”续娶王氏,即赵意空生母,“母姓王氏,山西汾阳县人,年十六归少洲府君,性宽厚,能容忍,尤耐劳苦,内治井然。”时在同治三年甲子(1864年),赵宜煊仍在任吴堡县。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生子福圻,后育有福址、福埙、福堂、福埏四子及二女。赵圻年出生时,赵宜煊在任礼泉知县。

赵宜煊两房夫人所生八子,福培非长即次,福均行三,福圻(赵圻年)行四,以下依次为福址、福埙、福堂、福埏。民国《清镇县志稿》载:“举人表,赵福均,同治癸酉科,官陕西知县。”民国《上海县续志》载:“赵福均,字平之,贵州榜解元,安定县知县,调长武县知县。”“赵福培,字殖庭,宜煊子,寄籍贵州,甘肃候补知县,署华亭知县。”福培、福均,不仅以科甲入仕,且在书画方面造诣均佳。赵福培有一《四寿比砚》扇面存世,设色纸本。款识:戊戌夏日仿东坡先生笔法。心田赵福培写于寒读轩之雨窗。印鉴:心田(朱文)。宣统《长武县志》载:赵福均,贵州贵阳府解元,光绪十二年任,十四年七月卸事,十月回任,十八年四月卸事。《黔诗纪略后编》记有,“(赵福均)字平之,贵州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解元,官长武知县。善画,兼工篆刻。”

赵宜煊孙辈即锡字辈中,科甲人仕者有福均长子赵长鑑(宝衡),小赵圻年五岁。壬寅(1902年)举于乡,荐经济特科。任职甘肃泾州,有声荐擢以道员用。后客死大梁。宣统《鄢陵县志》载:“赵长鑑,知县,举人,贵筑,光绪卅一年。”《泾川县志》记有:“赵长缢,贵州贵筑县举人,光绪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任知县。”锡字辈中还有长鑑胞弟德兴,赵意空之子骧、福址之子驯等。鸿字辈有绵琦、绵琼、延洁、延准、延羡等。

赵圻年出生于名门望族,官宦人家,诗书礼乐乃其家风。虽生不逢时,未入仕丧父,家道中落,又值国运衰危。却仍不辱家风,科举入仕,也见证了清王朝的覆灭。进入民国后,先隐居乡宁,后入省城太原悬壶执教编撰。对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工作,特别是民国间举足轻重的《医学杂志》编辑,为争取中医执业与教育的合法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编《医学杂志》已经成为研究民国中医中药最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返秦后再赴出任县宰之地洛川避难,最后落脚西安执中医业。纵观其一生,由学而仕,入世、出世,然后复出,历经列强侵华、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民国初年的军阀割据与混战,以及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虽一生历经坎坷居无定处,却始终恪守中国传统文人操守,秉持诗书礼乐家风,纂成民国《乡宁县志》与《临晋县志》,著就《意空诗选》,编辑《医学杂志》近百期,在山西省立教育学院、山西医学专科学校分别执教八载、十二载,发表中医学论文近百篇,并旁及文献、文物、考证与书画鉴赏,存世有一定数量的书法作品。从清末到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赵圻年虽非像赵炳麟等属于世纪之交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思想转变极具典型意义的过渡人物,但研究其人生经历,特别是从前清官员到遗民,再到投身民国中医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系列转变,对于研究清末至民国间中国士大夫阶层的转型仍具有重要意义。

生年 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

是年阴历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陕西商南,属龙。

两岁 同治八年己巳(1869年)

赵宜煊任职商南知县,革除“贫民进城卖炭1担,县差役自抽取5斤”之弊,深受民众欢迎。

三岁 同治九年庚午(1870年)

赵宜煊任乾州知州,因乾州常驻重兵,官兵骚扰,民力疲惫,屡奏减轻人民负担,未获批准,愤然辞官而去。

是年,吴庚乡宁出生。

六岁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

是年赵宜煊出任陕甘味经书院山长。味经书院,位于陕西泾阳县。

赵福均中同治癸酉科解元。官陕西,授长武知县,署安塞、榆林、蓝田等县知县。

赵福均子长鑑生。自此,赵圻年与长鑑(宝衡)一直生活于商山。之后的十数年间,二人同住、同学,直接受教于赵宜煊,一直到后来长鑑随父往长武县。

十六岁 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

六月,赵福培出任甘肃华亭知县。

十九岁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年)

是年,赵福均以贵州贵阳府解元任长武知县。

其时赵长鑑十三岁,随父离开商山往长武,始与赵圻年分别。吴庚《赵宝衡墓志铭》(代意空道人)述曰:“同治癸酉,平之公领解,是年宝衡生,考钟爱之,教之读,与圻年同学。后平之公宰安定,调长武,宝衡已成童从之,是与圻年分别之。”

二十岁 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年)

是年,赵圻年“初生牛犊”闯樊增祥府,被目为清才,延为上宾,樊增祥并劝其游四方。赵圻年《感旧》诗“其四”有“吾年甫弱冠,即闯樊英席。目我为清才,延我为上客。”

二十四岁 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

八月秋闱,赵圻年与侄长缢相偕赴黔试。

二十五岁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

赵宜煊殁。死后远近百姓纷纷吊唁。葬商山。

二十六岁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

是年曾佐幕渭城。光绪卅一年(1905年)《初莅邰阳》诗中有“漫疑初试牵丝手,十二年前佐渭城。”

赵意空收藏的瓷印与汉印

赵福均殁。

赵圻年与侄长鑑客长安,各以笔耕。

二十九岁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年)

是年,赵圻年曾赴晋地。民国2年癸丑(1913年)《平阳道中》诗中有“十七年前曾过此”句。当时似从西安沿京蜀大官道至太原经平阳。

三十四岁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年)

是年冬,偕孙小舫游福州大有园。并作《暮冬游福州大有园》。

三十五岁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

是年正月初一,在姑苏节署,有《姑苏节署岁朝和月翁原韵》诗。

春二月,偕景月翁往杭州,游西湖,作诗《飞来峰》《孤山》二首。

偕景月翁返回苏州后,作诗《由杭返苏和景月翁诸公韵》《景留守罢官约同赴姑苏示诗嘱和原韵》《范坟》。

三十六岁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年)

按:此前10年间,赵圻年并未闭门读死书,也未拘泥于四书五经等科考应试,从此期间留存的22首诗歌中,可以窥看其读书治学生涯。更为可贵的是读万卷书之余还历晋、豫、燕、蜀、闽、吴等地,行万里路,广交文人墨客。这一期间的诗作尽管还难以断定创作的确切时间,但从诗歌的内容分析,起码游历过襄阳、沅江、贵阳、怀化、岳阳、武昌、天津、开封、福州、苏州、杭州、太原等地。期间诗作多寄情山水,或游览名胜,或寻访名人遗迹,或文人唱和,句多用典,典多遁世。习家池、堕泪碑,鹿门、庞公,樊楼、吹台,箫鼓、遗音,少室、梁园,杜老、太真,吳船录、灞岸诗,梅尉隐、麴生知,碧落、陶庵,焚琴、商女,景宗、沈约,谪仙、支遁,王孙草、三径资……处处反映出对现实状况与境遇的抱怨,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憧憬。这些思想与离开官场隐居乡宁的遁世思想一脉相承。

是年七月十五中元节,作《姑苏中元》。

八月初九至十六日间,回贵阳参加乡试。

返回陕西间作《入关自叹》。

九月初乡试放榜,中副榜副贡。

是年晚些时候,以副贡官秦,侄长缢以举人官豫,叔侄皆入仕。吴庚、张瑞玑均以进士出仕陕西。赵圻年与吴庚均同时佐陕抚幕,在陕西布政使樊增祥手下帮办。

按:清末,一省布政使由于拥有“监督及转免所属官吏”之权,即对道府以下文官的任免虽均由巡抚参劾,但州县官赴任调任撤任等事,巡抚不能直接行文,仍须由布政使牌示。所以新官赴任或调任前往往会被布政使抓差,充任府幕。赵圻年与吴庚是年乃至隔年两充此任,即是此惯例使然。布政使留而不任,既是对即任官员的抓差,同时也是重视与认可。赵圻年与吴庚前后两次佐樊增祥幕,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樊增祥的儒雅惜才与二人的诗才文才。赵圻年之诗,常与樊增祥唱和;吴庚之文,特别是奏议、公牍、释文等关系重巨之文,多获樊增祥佳评,甚至载之报端。

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员,文学家。字嘉父,号云门,一号樊山,别署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爆发,避居沪上。袁世凯执政时,官参政院参政。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又擅骈文,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著有《樊山全集》。

三十七岁 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年)

是年与吴庚佐陕幕,二人朝夕相处、惺惺相惜。

其间,作有《戏咏柳絮八首和樊山》《和樊山清昼原韵》《樊山以一字两音两解,如秤秤钉钉之类,属对即呈一解》《冰灯》。吴庚也多有和樊增祥诗作,如《和樊山方伯消夏四首原韵》《和樊山方伯清昼二首次原韵》《叠前韵》。

三十八岁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年)

二月,在《秦中官报》艺文栏目中,有和樊山《螃蟹》《水仙》同名诗二首。

是年,出宰邰阳。《邰阳县志》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赵圻年任知县。

是年,作有《初莅邰阳》《武帝山祷雨》二诗。离开邰阳佐陕抚幕前,作诗《去邰阳作》《临潼早发渡渭》。

三十九岁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年)

是年,与吴庚再佐陕抚幕。

四十岁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

是年,继孙奉先宰洛川,政声显赫,包括处理案件,追索公款,处置恶霸,乃至振兴教育等。民国33年《洛川县志》卷十一《吏治志》中记载,“赵圻年,字介之,晚更名意空。上海人,寄籍贵州。光绪癸卯副贡,议叙通判,补授汉阴。三十三年,继孙奉先宰洛。时讼风颇灼,株连积压;乃随接随理,平情处断;案结监遣,不准逗留,众佥呼曰‘好官。地方公款,向贷之巨室,责令纳息,不许还本,惟巨室类多中落,无力偿积欠,每致缧绁;乃下令:有力者减息还本,无力者报请豁免。贷者大悦。邑有赌棍韩老三原籍?胃南,恒率党朋持刀矛,上庙赶会,昼设赌,夜则乘间盗窃;乃深夜轻骑,直赴黄龙山,捣其穴,捕获治罪,人咸服其智勇。洛川士习锢蔽,视出外求学为畏途;乃选拔优秀,资送西安升学,归令任教,优遇之,自是负笈远游者渐众,盖与孙令奉先同为振兴洛学者云。”

其间诗作有《临潼早发渡渭》(亦名《早发临潼返洛川》)、《洛川岁暮即事》《和许伯沅寄诗原韵》《上巳》《立夏前五日雪霁》《和樊楚材》《刊石》《效口吃诗》《行县至黄龙山宿真武庙》《消夏》,收入《意空诗选》。四首收入民国33年(1944年)《洛川县志》卷十一《吏治志》,分别是:《早发临潼返洛川》《洛川岁暮即事》《立夏前五日雪霁》《消夏》。

继孙奉先在任间将“朝阳书院”改为“洛川第一高等学堂”,又做了增修。

四十一岁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年)

是年,任洛川知县,岁末调扶风知县。《洛川县志》记:(赵圻年)光绪三十三年任,三十四年去。

在任洛川间,曾增修小学,并改各乡义学为小学堂12所,选拔优秀者公费人西安升学,再回县任教职,并给予优厚待遇,此后县上外出求学者渐多。

是年,樊增祥任江宁布政使。赵圻年作诗《奉贺樊方伯开藩金陵》。

四十二岁 宣统元年己酉(1909年)

正月初一,作《己酉扶风官廨新岁书怀》。

按:赵圻年与吴庚两年幕府间的交往,加之相似的教育背景与幕府经历,相同的志向,共同的书画诗文爱好,使二人成为挚友。吴庚佐陕抚幕两载间,应课吏文约二十余篇,大量的奏牍也多出其手,甚得樊增祥赏识。由之,在秦省县令儒生中,清高的下层官员也便形成了文人色彩极浓的圈子,或书画交流,或诗文唱和,或考据训诂,信札往来,书画相赠,诗词唱和。赵圻年与吴庚、杨调元、杨宜瀚等人,更是一个极紧密的风雅小圈子,常有文酒之会。每逢东坡生日,衙斋锁印,例有杯觞,事既不劳,岁必一举。这样看似古来十分常见的文人现象,超脱也罢,避世也罢,不满于现实也罢,在当时已是王朝更替前下层清流官员的无奈之举。

吴庚(1870—1917),字少兰,“世居乡宁,家贫甚,坚苦自立,少负才名,师事同邑杨秋湄。秋湄为王菉友及门弟子,受王氏学,精篆籀汉隶,山人仅得其传。少年作钟鼎文字,皆纵横奇恣而自有法度。四十后小篆甚精,颇自矜贵。其为文雄健排奥,意之所至,笔拗折旋转以赴之,不为桐城、阳湖所拘。不多为诗,然偶有所作,亦隽逸可喜,盖其所储者深也。”(张瑞玑《空山人墓志铭》)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进士,初入仕途,上官开馆课吏,每课必以第一人属之。关中士人及同僚,传送其文,无不惊叹。代大僚作奏疏,各夹所欲言,以是见重。光绪末年充任陕西临潼县令三载。兴学校,清户口,平反冤狱。于听讼堂侧设几榻,日夜坐卧其中,一闻有呼冤者,立于讯断,以通上下之情,而省狱讼之费,大得民心。上官奏保,传旨嘉奖。宣统初,世变日亟,乞终养归。清亡后引赵意空为同志,互称畏友。纂修《乡宁县志》未竟而卒。身后有《空山人遗稿》行世。

杨调元(1855—1911),亦名玉烛,字孝羹,号稣父(一作和甫),又号仲和,贵州贵筑人。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授户部主事。丁父忧归,服除,以母老不赴官。终母丧,乃人都,改知县,选陕西紫阳县。于秦境为极南,居万山中,为楚、蜀会匪出没地。以缉捕有名,迁长安,权华阴。疏溶河渠,复民田五万亩。调华州,以狱事忤上官,解任。已,复补咸阳,擢华州,署富平等县。其通古学,工诗文,存世著有《绵桐馆集联汇刻》《华阴县新修河渠图说》《杨和甫先生手迹四种》《训纂堂丛书》《读史集联》《绵桐馆词》《说文解字均谱》等书。所作篆书,人尤宝之。咸阳李岳瑞撰并书有《杨和甫先生家传》,吴庚《三祭二杨公文》记之:“嗟予小子,始友和老,长安人海,识公独早。公年六十,牛耳丰镐,博学强识,口如峡倒,尊文郇东,刀铭太保,籀斯无徵,与我搜讨。我一贡难,公三昴稿,马上传笺,邮亭会草。”

杨宜瀚(?—1911),字吟海,四川成都人。杨宜治弟,官太常寺卿。宜瀚好学,尝人乌鲁木齐都统金顺幕中。中顺天乡试举人,以知县发陕西,补兴平,调宝鸡。以经术饰吏事,与杨调元齐名。

张瑞玑(1872—1927),字衡玉,号魏窟野人。山西赵城(今属洪洞)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曾在清厅军机处供职。三十二年(1906年)后,曾任陕西韩城、兴平、长安、临潼等五县知县,颇有政声。辛亥革命前加入同盟会。共和建立,历任山西省军政府财政司司长、山西省民政长、陕西省军政府顾问,民国国会参议员、总统府顾问。他不畏权贵,为反袁斗士。一生廉于吏、精于诗、妙于文、工于书画,自谓“字不如画,画不如诗,诗不如人。”有《谁园集》行世。藏书甚富,有“十萬卷藏书楼”之说。去世后,章炳麟为其作墓志铭。身后有《张瑞玑诗文集》出版。

是年,赵圻年得“周太保玉刀”拓本,“为岐山武敬亭茂才建召公祠时掘土所得,刀凡二,俱长今营造尺二尺有奇,博三寸。一无铭,一铭十九字,横勒柄之上。”(吴庚、杨调元《释周太保玉刀铭》),嘱杨调元及吴庚释之,三人参互考证数月之久。后由吴庚写就《释周太保玉刀铭》。赵圻年在编辑《空山人遗稿》(民国七年戊午版)卷四之“奏议·公牍·释文”收入其中并作手记曰:“予昔宰扶风,扶风与岐山接壤,得此刀拓本,嘱杨和甫及山人释之,参互考证数月之久。山人临此铭数十遍,始成此文。和甫释占字为徒,释十、朋二字为雨,其余皆同。今于敝簏中得此稿,而和与山人琴城木拱矣。手录一过,伤悼累月。意空识。”

其间,还与吴庚、杨调元共同收集《伯百父敦》《子商卖彝》《郇东尊》等青铜彝器拓片,并释读考证。

其《召公玉刀歌昌黎石鼓歌原韵赠杨和甫》一詩,对于三人身居三地书信往来,质疑辩驳,保存国粹,并最终释读《召公玉刀歌》,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

是年,在扶风得古铜器数件。

在关中得铜器四件。汉丙午鉤,背文曰:“丙午神鉤”。汉军假司马印。唐千秋镜。器径今尺七寸,菱花八楞面,一半红绿斑,一半水银沁,背鼻纯素,鼻外轮二重,内轮铸天马、蒲桃、双凤;外轮铸杂花八,正书“千秋”二字,铸于二花纹中。宋铜铎。器长,今尺七寸余,一面铸二字“大士”,一面“狮子吼声”四字,笔迹类颜鲁公,寺观中物。

是年还作诗《调孝义去扶风作》《劝学》《饲蚕》《春晚感兴》《途中》《泰陵》《行县禁种罂粟书见》《人太峪》等。

四十三岁 宣统二年庚戌(1910年)

正月初一,作《孝义厅官廨岁朝试笔》。

是年作有《奇石歌》与《石印歌用奇石歌原韵》,阐发了自己的篆刻观与鉴石观。

宰洛川间,曾有《刊石》一诗直抒篆刻源流与体味。其篆之源出自汉印,旁及周秦,并习丁敬、金农。而且刀不离手数十年。《刊石》诗曰:“寿山十万列如林,小技雕虫运匠心。汉篆旁参刚卯玉,名家略仿近丁金。袖中雪刃钻别利,心上丹砂印证深。莫笑班生刀笔吏,燕然铭勒到如今。”

按:关于其篆刻成就,从张瑞玑《赵介之刻印歌》,贾景德《乞意空道人刻诗笺押尾印章两方,道人即检旧藏青田石镌赠》与《意空道人搜行箧得青田石印章一钮,补刻韬园两字见赠,俾与前刻两钮相配并系佳什赋此答谢》等诗中,均可见一斑。

其篆刻品味,可从其行书《空山人遗稿序》钤印之白文“赵圻年印”、朱文“意空道人”,隶书《寒夜校雠既竣感赋代跋》钤印白文“意空道人”、朱文“北山寓公”;丙子暑月楷书册页钤印白文“意空道人”、朱文“赵叟”、起首印朱文“曾经沧海”(丙子暑月《诸葛亮诫子书》两小品用印亦如是)等作品中窥见一鳞半爪。其后人至今保存的两枚古印,即是录入民国《乡宁县志》的汉“军假司马”铜印与“栖霞”瓷印,乃钟爱篆刻之物证。

冬,吴庚辞官退隐还乡。居官邻县渭南的杨宜瀚曾前往送行。吴庚《三祭二杨公文》记之:“我友吟老,癸卯之终,蔼然道气,如坐春风。既而量移,比邻西东,公居渭南,我居新丰,如左右手,自初迄终。我将行矣,曰至渭阳,饯我尊酒,语我衷肠,公若不释,终夕彷徨。诘旦而行,执手河梁,此一为别,天各一方。”是年另有《有感》《春兴》《书斋》《初夏即事》《暮春闷雨》《少兰退志已决书贺予调任澄城并约话别》《偶成》《将去孝义书怀叙别》《越秦岭》《出太峪谷》《送少兰还山》《题画赠少兰》《题画杂诗》《行县口占》《生日得吴少兰书却寄》等诗作。

是年,将诗稿结集,曰《尘梦集》。原稿名《橐笔吟》与《宦余吟》。吴庚于九月制《尘梦集叙》。曰:“介之以诗卷寄,示书相告曰:‘吾不愿得子书而愿得子文”。

是年,另有诗稿结集,曰《桐皋吟草》。吴庚庚戌秋辞官回乡,曾为之叙。

再,吴庚另有《赵介之诗集序》一文,述“庚戌秋,余告归濒行,介之以《宦余吟》一卷寄,示书相告曰:吾不愿得子书,而愿得子文,其序之”,“昔盛时宰官,多以诗传相见为官之乐,而余读介之诗,独思其为官之苦,人不同耶,时不同耶,抑自余视之不同耶,介之其自审之。”

是年署任澄城后,在县城南街东,建立澄城县平民职业传习所初等职业学堂。

四十四岁 宣统三年辛亥(1911年)

正月初一,作《辛亥澄城岁朝》诗。

民国15年(1926年)《澄城续志》载:“赵圻年,字介之,贵州贵筑县副榜,宣统三年署任,才识干练,禁毒缉奸。”事实上上年即已到任澄城。

是年初,杨调元、杨宜瀚分别署任渭南、华州。

四月初旬有《四月初旬送长官出境》诗。其间与吴庚书信来往不断,作《题还山第三图赠少兰》。离开澄城前,作《留别澄城》诗,中有“壁垒改观新令尹,松楸誓志右将军”句,自注曰:“要求解组至商山扫墓。”

四五月间,从澄城往商山扫墓,曾晚宿潼峪口、留仙坪,作《晚宿潼峪口》《潼峪岭望华岳》二诗。

六月入商山扫墓,作《入山口号》《商山扫墓》二诗。在清王朝即将谢幕之际,是归隐还是继续为官,面临了痛苦的选择。回到离别十六年,曾居住二十载,葬父于斯的商山,“父老零星谈往事,钓游随处记儿时。”“此地曾居二十秋,浪游何以慰松楸。明知倦鸟归来好,无奈脂车为食谋。”可见此间十分矛盾复杂的心情。

七月,赴任韩城,路经武关阻雨,作《武关阻雨》诗。

八月,到任后行县走访。作《八月杪行县至西船窝归途登高俯瞰龙门歌以纪之》诗。

秋,全国各地烽火四起,满清王朝岌岌可危。日日寝食难安,惶惶不可终日,但仍坚守自己的岗位,履行知县的职责,在煎熬中维持,在无望中等待,忠于即将灭亡的王朝。“判牍夜过午,城阴秋水喧。风掀黄叶聚,月落碧星繁。茗盌苦寻味,菊灯霜有痕。絮袍今十载,著体少余温。”“落木千声怨霜气,斜阳一线系天心。愁闻鄂蜀烽烟起,西望长安泪满

尧天舜日

与山西有关的成语

尧天舜日:原用以称颂帝王的盛德。后比喻太平盛世。尧和舜,传说是上古的两位贤明君主,后来泛指圣人。传说尧、舜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宋·朱熹《辛丑延和奏札一》:“使一日之间,云消雾散,尧天舜日,廓然清明。”柳弃疾《阴霾》诗:“尧天舜日匆匆尽,已是穷新养闰位年。”也作“舜日尧天”。襟。”

其间有曾剑斋者前往拜见,述光绪戊寅岁,其因事赴商山,得赵宜煊贈之瓶梅,并以诗记之事。作《赠曾剑斋》《秋夜》《韩原秋望》诗。

按:辛亥革命爆发,陕西全境响应,各地守令多弃城而去。九月朔,同僚挚友,渭南知县杨调元,华州知县杨宜瀚先后殉清。前者城破前投井,后者破城后悬梁。杨调元坚守渭南,临潼武生张士原声称受军政府命,攻打县城。杨调元登上城墙与其对话,只要不伤及百姓则愿意放弃防守,否则将与城池共存亡。张士原遂不带兵将进入县衙,杨调元遭言语攻击遂投井自尽。愤怒的民众折杀张士原,以及陕西都督所派的副统领及同党数十人。杨宜瀚,“民军围署索饷,以威劫人甘露寺中,有以事系狱赖宜瀚平反得出者,约护宜瀚出。入夜,宜瀚独至神殿自经死。遗书亲友,意思安闲,谓已得死所,无可哀者。”

二杨公殉清事载于《清史稿》之《列传·忠义十》,二公死讯传到韩城,赵圻年迅即将消息告于吴庚,书信往来一日数邮,哭之悼之。

此间,韩城县衙内班房差役中一些哥老会成员,以愿为知县效劳、确保知县安全为名,暗里准备起义。由于愚忠清廷,逮捕了刑房王秀之、班房吴胜以及薛晋元、段占彪等六七人,先后予以杀害,并悬首城门示众,负隅顽抗。

十月二十日,陕省民军光复韩城,因其愚忠行为被民军逮捕。在被带往西安途中,奉母逃亡乡宁投奔吴庚,侨居乡宁。

冬,作《关中八首》《乡宁避难口号》《荀息墓》《侠商》《烈妇》等诗表达对清亡的无奈,其中,既有对动乱给百姓带来痛苦的不满,也有对屈死同僚的追思,对所谓侠商烈妇的颂扬。比如,借乡宁城东柏千树荀息墓,通过评价荀息的历史地位,隐喻自己对亡清的无奈。

除夕夜,在吴宅对山楼作《对山楼除夜感怀》,回顾四十四载人生。

按:《意空诗选》卷一为《尘梦集》,其中之“宦余吟”乃赵意空在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年)至宣统三年辛亥(1911年)清亡间所作。《尘梦集》“原稿名‘橐笔吟‘宦余吟,共三卷,今合选一卷易其名。”

(一)

猜你喜欢

光绪知县
明镜高悬
郑板桥智断案
没头脑
青石碑
青石碑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
疯老爹打知县
论清末三帝无嗣之真实原因
Scholar and East Lake
光绪与珍妃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