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农业供给侧改革要素驱动力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2019-10-11张萌琦周玉玺

关键词:驱动力供给要素

□张萌琦 周 霞 周玉玺

[内容提要]文章选取8项农业供给侧改革驱动要素,运用ISM模型确定各驱动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采用山东省17地市统计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综合评价各地区要素驱动力,解析17地市农业供给侧改革要素驱动力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八项要素驱动力的贡献度总体呈单边上升态势,高质量农产品生产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前后变化幅度最为微小,增长最迅速的为制度支持力和信息技术应用力,各地农业供给侧改革要素驱动力均显著增强,但增速存在差异。济南、青岛、德州、聊城呈现“低速增长型”,枣庄、泰安、威海、莱芜、滨州呈现“高速增长型”,特别是莱芜市,增长倍速高达9.5倍,其它城市处于“中速增长型”。

一、引言

目前中国农业增长主要依靠投入增加而非技术进步(赵文等,2011),农产品供求呈现“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局面(陈锡文,2013)。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内容为调结构、提品质、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促融合(侯旭平等,2018),关键在于要素改革(江维国等,2016),即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基础上,提高农业供给要素效率,加快制度改革步伐,增加创新在增长中的贡献程度,从而保证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曾博等,2017)。归根到底是祛除不利于农业可持续性目标实现的产能以及生产方式(杜志雄等,2016),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

研究学者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孔祥智,2016)、要素供给效率(渠鲲飞等,2018)、金融支持(董晓林等,2016)、发展思路与方向(陈文胜,2016;许瑞泉,2016)、农业发展经验(江小国等,2016;杨丽君,2016)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充分响应区域资源禀赋

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因此,文章以山东省为例,揭示影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因素,采用ISM模型确定各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运用熵权法综合评价各地区要素驱动力,动态解析17地市农业供给侧要素驱动力的变化趋势,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要素结构

(一)要素驱动力确定

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市场功能被扭曲下要素配置失衡倒逼的结果(许经勇,2016),而要改变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必须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通过各种供给侧资源要素的调整和配置来实现。农产品供给的资源要素核心包括主体、产品、资金、信息、技术和制度(王平等,2017),文章在此基础上添加环境和人力两个要素,着重关注以“八要素”的形成及配置为核心的“农业供给侧改革要素驱动力”,即供给主体形成力、高质量农产品生产力、资金融通力、信息技术应用力、技术研发力、制度支持力、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力资本增长力。

(二)生成可达矩阵

通过专家打分和业内访谈咨询,根据归纳的要素驱动力,建立邻接矩阵R。由邻接矩阵R得到农业供给侧要素驱动力间的可达矩阵K(受篇幅限制不予列出)。

(三)级间划分

在生成的可达矩阵中,可达集P(Si)表示要素Si出发可到达的全部要素集合,即可达矩阵K中第i行值等于1的列要素的全部集合;先行集Q(Si)表示可到达要素Si的全部要素集合,即可达矩阵K中第i列值等于1的行要素的全部集合。依据P(Si)∩Q(Si)=P(Si)条件划分农业供给侧要素驱动力的层级,经计算,农业供给侧要素驱动力的最高要素集合:H1={S0};在可达矩阵中划去S0相应的行和列,计算第2级可达集、先行集和它们的交集,进而得到家庭农场发展潜力影响因素的二级要素集合H2={S2,S7};同理可得,三级要素集合H3={S3,S4};四级要素集合H4={S5},五级要素集合H5={S1,S8},六级要素集合H6={S6}。

(四)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根据上述计算和分析,得出农业供给侧改革要素驱动力的解释结构模型(图1)。

图1 解释结构模型

(五)结构模型分析

1.高质量农产品生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信息技术应用力与资金融通力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直接要素驱动力

(1)高质量农产品生产力: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由对数量的追求逐步转变到对质量安全的追求。高质量农产品作为综合安全、优质、营养要素的产品,其独有优势越来越引起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欲望。农业供给不再满足于低水平、粗加工、低质量的产品需求。在农产品生产经营中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农产品生产供应体系,提升农产品整体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农产品价值增值、农民增收、消费者满意的最终目标。

(2)资源环境承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加剧,寻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指向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农业发展具有上限约束作用。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农业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从源头上修复生态环境系统,调整农产品布局与结构、调整资源合理配置及提高资源的利用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3)信息技术应用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将成为未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土地附加值,降低农业经营成本和农业污染、促进农产品流通,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建设,继而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4)资金融通力:农业资金缺乏已成为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限制性因素。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资金融通是缓和农村资金供需矛盾的重要对策,集中有限的资金促使农业“升温”,促进农户跨区域建立横向经济联系,开展以资金、人才、技术、物资等为内容的交流协作,提高信贷资金的周转率,既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社会、经济条件,又为农村信贷资金搞活,提高经济效益,奠定了物质基础。资金融通力随着农业保险、普惠金融及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增大,起到调剂资金余缺,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作用,能够服务农业生产,活跃农村经济。

2.间接要素驱动力涉及技术研发力、供给主体形成力与人力资本增长力

(1)技术研发力:当前农产品遭遇“价格天花板”封顶和“地板成本”抬升的双重挤压,并且忽视创新投入、不注重产品质量研发,致使供给只满足于低水平、粗加工、低质量的产品需求,实质上是一种不能满足多样化高端需求的过剩。技术研发,是将机会转化为实际使用的过程,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把科学技术知识物化为新的产品和设备,创造出新生产工艺和方法,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持续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既是微观经济主体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重点。

(2)供给主体形成力:供给主体即农产品的生产者、提供者和组织者。目前我国以农民家庭为主组织农业生产,并逐渐向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的农业企业或农业合作社等新型供给主体靠拢。在农产品服务方面,政府、市场、公益并举,向农户们提供诸如信息化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社会化服务等优质高效农业资源,满足农民群众对农产品服务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通过创新供给模式,提升供给效率,保证农产品供给的效率性和公平性。

(3)人力资本增长力:劳动力要素是农业生产中首要和唯一能动的生产要素(曾博等,2017)。优质的人力资本是现阶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力量,农业人力资本生产率低下加剧了农产品需求侧和供给侧不均衡的矛盾。在人才回报和自我价值实现方面,农业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和投资回报率均极低。重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助于消解过剩的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业有效供给和效率,创造高品质的新型农产品,继而刺激需求端扩大消费、升级消费,充分享受“人力资本红利”带来的价值增值。

3.深层要素驱动力集中于制度支持力。

(1)制度支持力:农业是一个投入大、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存的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更需要国家的扶持。在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状况下,农业制度支持是发展阶段的必然,也是加快供给侧改革必要的风险屏障。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用于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制度支持,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必要集聚与有效积累,防范农业系统性风险,继而推动农产品市场健康稳定运行。加大农业制度支持力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三、农业供给侧改革要素驱动力的区域差异测度

选用《山东统计年鉴》2003—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对山东省17地市农业供给侧改革要素驱动力进行赋权并精确测算得分,综合评价区域差异性。为每种要素供给能力选取评价指标,对反映各要素驱动力大小的指标进行综合指数量化,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表1 农业供给侧改革要素评价指标

注:文章所需数据来自历年《山东统计年鉴》。

(一)数据无量纲处理

由于各指标单位不尽相同,没有可比性,若直接运用则不能真实反映各个指标对总体综合评价的影响,因而对所有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处理公式如下:

(1)

其中,为某一指标的原始值,为该指标的最大值,为该指标的最小值。

(二)指标赋权及权重

设(i=1,2,…,m;j=1,2,…,n)为第i个评价对象在第j项指标上的标准化得分。

1.计算第j个指标下第i个评价对象的特征比重:

(2)

2.计算第j个评价指标的熵值:

(3)

3.计算第j个评价指标的熵权值:

(4)

4.计算各区域每一年的得分:

(5)

四、农业供给侧改革要素驱动力的区域差异及变动趋势

(一)各要素驱动力总体呈上升趋势

农业供给侧改革能力各要素贡献变化趋势见图2。2003—2016年间各要素驱动力的不断累积增强了山东省农业供给侧改革能力,八项要素驱动力的贡献度总体呈单边上升态势,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奠定坚实基础。其中高质量农产品生产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前后变化幅度最为微小,说明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的高端农产品(诸如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市场并不景气,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的心理需求少有转化为实际购买力,未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甚至出现“柠檬市场”,对高质量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资源环境的利用依旧不容乐观,长期的粗放型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寻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迫在眉睫。要素贡献增长最快的为制度支持力,其次是信息技术应用力。农业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性支持最大程度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农业补贴、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有力推动着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广大农户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广农业技术,农业电子商务可以极大提高农业生产力。从稳定性方面,除信息技术应用力和人力资本增长力出现较明显波动外,其他要素驱动力均平稳上升。

图2 山东省农业供给侧改革能力各要素驱动力贡献变化趋势

(二)各地区要素驱动力递增幅度差异明显

山东省17地市农业供给侧改革能力得分变化趋势见图3,各地农业供给侧改革要素驱动力均显著增强,鉴于不同地区起点差异,现利用各地期初(2003年)与期末(2016年)综合得分的增长倍速(令其为R)来分析各地农业供给侧改革综合能力的增长速度,将R界定为三类:低速增长型(R≤5)、中速增长型(510)。其结果见表2。

图3 山东省17地市农业供给侧改革能力得分变化趋势

山东省农业供给侧改革能力综合得分均值增长倍速为3.96倍,代表全省平均水平,且近一半的地区增长速度介于3至5倍之间。济南、青岛、德州、聊城由于基数较大,增长速度较慢,呈现“低速增长型”;枣庄、泰安、威海、莱芜、滨州基数较小,增长速度很快,呈现“高速增长型”,特别是莱芜市,增长倍速高达9.5倍;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日照、临沂、菏泽集中在“中速增长型”这一梯队。表明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能力已发生了较快增长,尤其是农业欠发达的地区,其发展速度较快,与山东省平均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表2 农业供给侧改革要素驱动能力发展类型

五、研究结论

文章选取八项农业供给侧改革要素驱动力,分别利用ISM模型和熵权法来构建山东省农业供给侧改革要素驱动力解释结构模型并和区域差异性评价。

分析结果表明:第一,高质量农产品生产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直接要素驱动力,间接要素驱动力涉及信息技术应用力和技术研发力,深层要素驱动力集中于供给主体形成力、资金融通力、人力资本增长力和制度支持力;第二,2003-2016年间各要素驱动力的不断累积增强了山东省农业供给侧改革能力,八项要素驱动力的贡献度总体呈单边上升态势,高质量农产品生产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前后变化幅度最为微小,暴露出农产品生产中“柠檬市场”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亟待加强的态势。要素贡献增长最快的为制度支持力,其次是信息技术应用力,说明我国近年来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功不可没,信息化建设也初有成效;第三,各地农业供给侧改革要素驱动力均显著增强,但增速存在差异,济南、青岛、德州、聊城呈现“低速增长型”,枣庄、泰安、威海、莱芜、滨州呈现“高速增长型”,特别是莱芜市,增长倍速高达9.5倍,其余城市集中在“中速增长型”这一梯队。

综上所述,山东省农业供给侧改革势头整体向好,要素驱动力作为改革的前进动力,逐年不断增强,正平稳实现农业供给由“量变”到“质变”的良好转变。

猜你喜欢

驱动力供给要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基于关键驱动力要素的情景构建应用
温暖厚实,驱动力强劲 秦朝 QM2018/QC2350前后级功放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