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问题研究

2019-10-11夏岩磊

关键词:竞争力出口农产品

□李 丹 夏岩磊

[内容提要]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农产品出口将面临“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两个基本约束,以及“农产品要素效率适应国际规则和制度变革”、“农产品有效供给适应品质提升和质量安全”两个全新要求。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在理清振兴进程带动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制基础上,认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农业农村经济全方位升级”是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的强力制度保障和有效实现路径,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提供理论依据。

农产品作为农业产出的物化载体,其价值的顺畅实现直接关乎农民增收以及农业发展的各项目标的实现。促进农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国家经济安全稳定、生态系统不受侵害、农业生产各主体不受冲击等多个前提(或多重约束)下,农产品出口对提高农业人口就业与收入、带动非农产业发展、激发本国农业经济增长活力等方面,发挥着其他经济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地,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强弱是决定农产品贸易能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效发挥上述功能的关键条件,即:促进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不断提升,将是多重制约下实现农产品贸易经济功能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重要纽带。但是,“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协调发力的效率改进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自行采取措施以图提高本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同时,必然会涉及政治(国家间关系问题)、法律(国际规则或条款问题)、生态(碳排放及劳动环境问题)等多个领域,单纯将“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划归为经济问题,或依靠单一的经济手段,显然是不能圆满完成的。同时,“农业基础竞争力薄弱”以及“大宗农产品过度进口与国内积压并存”的现实问题,都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直接相关,也就更加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将多领域贯通整合的有机体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该议题进行全方位治理。

当前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不同类别或地区的农产品竞争力测度与评价”、“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国际比较”以及“不同视角下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策略”等四个方面。关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视角逐步从微观因素(如品牌、区位、产业等)向宏观因素(如要素生产率、技术结构、农业补贴等)转变。如,江六一、李停(2016)[1]将产品市场结构、出口市场结构、经营主体结构、投资结构作为影响因素,佟继英(2016)[2]将市场需求引致效应和出口竞争力效应作为影响因素,李停、丁家云(2016)[3]将技术结构变化作为影响因素,谢汶莉、李强(2015)[4]将要素生产率和经济规模作为影响因素,李强(2015)[5]将农业补贴作为影响因素等,分别验证了这些变量对于我国出口农产品在不同市场上的竞争力强弱的影响。关于不同类别或地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测度与评价研究,侧重选取统计指标构建评估体系,并针对不同类别或地区的农产品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如,郑端(2016)[6]构建包含区域、品牌、产业、支持等因素的陕西特色农产品竞争力评价体系,李静、霍影(2016)[7]基于农业产业集群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指数分析,颜波、刘巳(2016)[8]构建农产品供应链竞争力评价体系,胡世霞、刘超群、李崇光(2016)[9]构建中国蔬菜出口竞争力时空动态评价体系,刘婷、于英、鹿永华(2015)[10]以“烟台苹果”和“新西兰苹果”为对比构建评价体系,陈军(2014)[11]构建包含结构指标的水果出口竞争力评价体系等。关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采用不同计量模型与手段对我国和主要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农产品竞争力进行比较。如,陈俭、侯长林、宋艳(2017)[12]基于修正的CMS模型对中国出口东盟农产品的竞争力水平进行测度;陈祥新(2017)[13]分析了日本农产品市场上中国与TPP成员国的贸易竞争性和相似性;万晓宁、孙爱军(2016)[14]基于技术含量和竞争态势对中国和东盟出口农产品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余妙志、梁银锋、高颖(2016)[15]基于“一带一路”背景分析了中国与南盟农产品贸易的竞争与互补问题;庄丽娟、郑旭芸、钟宁(2015)[16]实证分析比较了金砖五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等。关于不同视角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主要从多个视角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对策建议。如,王琦等(2017)[17]、邓满、邹函(2017)[18]、杜辉、胡振虎(2017)[19]、全世文、于晓华(2016)[20]等从农产品产业链、农业领军企业集成创新、农村人口转移、农业政策体系等视角提出强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策略。通过梳理当前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一个共性的、尚需完善的问题:上述独立研究领域的分析前提,均是将“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问题视为独立的经济问题,提升措施也以经济手段为主。诚然,“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具有经济问题的属性,但该问题的解决单纯依靠经济手段是无法完成的,其原因是该问题涉及政治、生态、法律等若干领域,是一个交叉学科问题,需要用更为宏观的视角和更为综合的措施体系来对其进行治理。因此,当前文献成果尚未明确给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件”,这个“要件”应能将当前单一视角和单一手段的研究方式,转变为多角度、多领域的整合并形成逻辑体系,找准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的着力点并协同多个领域综合发力解决问题。

基于此,将“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定义为多学科领域的交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将上述多个维度和多个领域的经济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的“核心要件”,从而为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供了完整、系统、科学的政策体系,指明了清晰可行的实现路径。在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这样一个效率改进的过程中,制度变革(土地经营制度、城乡劳动力流动等)能够激发要素活力,社会资本投入可以提高农业有机构成进而改善设施状况,科技创新与引入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生态环境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增强了应对环境壁垒或劳工条款的抗压能力,实现这些目标就必然要在乡村振兴的宏大体系中汲取思想,有的放矢。

一、新形势下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面临的新约束与新要求

农产品出口涉及的直接环节是国内生产与国际销售。国内生产需要使用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等传统农业要素与资本、技术等现代农业要素共同成为国内农产品生产的必要投入;国际销售必须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农产品数量与质量成为供求双方关注的焦点。因此,在新经济形势下,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面临着两个新约束和两个新要求[21]。

(一)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框架内,农产品生产要素应在发挥效率的基础上不断适应国际规则和制度变革的要求

农产品贸易虽然具有其他商品贸易所不同的特征,但其国际竞争的基本形态仍然是价格竞争,牢固掌握价格优势,有利于本国农产品出口。价格的主要构成是成本,成本的主要构成是生产要素报酬,而农产品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诚然,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形成适度规模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资本下乡、科技投入改变种植种类增加经济效益,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加价格优势,都必须在保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不变、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的框架下进行,农民家庭作为法定主体,其意愿与决策不能被其他组织或个人所替代。只有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带动其他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利用效率,从而带动农产品产量提高和质量提升,增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框架内,农产品生产要素的利用还需适应新形势下的制度变革要求,如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求相关的土地流转与托管、与“城乡融合发展”要求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同时,还需适应贸易伙伴国及国际通行的规则条款,如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反倾销与反补贴条款、国际劳工标准等,传统的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生产补贴、恶劣工作环境以及低质低价倾销等模式,越来越难以在国际市场存活,也不能适应作为农产品生产核心力量的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

(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农产品供给应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不断适应品质提升和质量安全的要求

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安全的最重大问题。农产品供给与出口必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进行,不能触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应是保护并优化粮食产能,改善土地质量、提高产量技术,真正做到“藏粮于技”和“藏粮于地”,而不是无视市场供求,盲目生产和储备。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逐步消化过剩产能,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动农产品市场化进程。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农产品生产还应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在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国际出口。无论是国内消费还是国际出口,农产品生产都应不断向着品质提升和质量安全的标准靠近。这是因为,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均已显著提高,尤其是农民收入明显增加,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日趋强烈。这就要求即使是满足人民最基本生存要求的农业产品,也必须进一步提升品质,更要保障安全。其次,国际质量标准、发达国家相关立法或贸易条款等国际规则,也倒逼着国内农业生产企业必须严把质量关,确保产品安全,这就要求国内生产企业必须正视由此抬升的生产成本,创出口碑、打出品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以质取胜”。最后,我国大宗农产品多年出现“边进口边积压”的现象,一方面是国内农产品供大于求,一方面又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虽然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多种因素交织导致的国内农产品地板价高于国际市场天花板价,但解决该问题则需着眼于更为宏观和全面的视角,不仅应包含纯粹的降低成本的措施,也应从品质提升和质量安全的角度出台促进农产品竞争力提高进而合理扩大向国际市场出口的手段。

二、乡村振兴促进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的内在机制

面对新经济形势下的新约束与新要求,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迫切需要一套思维逻辑清楚、理论体系完整、多领域合力、操作层面可行的措施体系,将政治、经济、生态等统筹结合,自内而外地达到竞争力提升这一目标,并通过该目标的实现进而实现预期的经济效果。

(一)乡村振兴战略中有关促进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内容要点

“乡村振兴”作为总体目标,依靠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重要工作部署来实现。该战略作为一个宏大的思想体系和方式方法,又可以形成若干个有机子体系,对农业发展领域中不同的子目标给予理论上的阐释和实践上的指导。

在制度层面,“全面振兴”的目标要求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提供了政策保障。传统的“农业产出被动服务工业积累”的思维朝着“农业发挥能动性融入现代化进程”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过程需要辅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多方面制度手段支持,既增强硬件设施,又提升软实力。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问题也是涉及“硬”(农业机械与基础设施、生产环境改善与改造等)和“软”(从业人员素质与技能、农业科技与创新、营销手段与渠道、国际规则和法律法规人才培养等)两个方面,解决该问题就必然需要“软硬结合”、协同推进。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的相关制度安排将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提供政策指导[22]。

在方法层面,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具体工作部署,为如何满足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涉及的“硬”“软”两方面要求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调节农产品供给满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供需环节提供依据;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新发展模式,为打造特色、扩大品牌效应提供思路;推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科技园和产业园建设,促进三产融合提升价值链,为引入现代农业科技和创新载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供支撑;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体系,为提升农产品品质达到国际质量标准提供助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适应国际市场规则,以及剩余劳动力输出、打破二元结构约束降低生产成本等提供支持。

(二)乡村振兴进程带动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制

“农产品出口能力提升”问题的典型特征,是以经济问题为主体、政治生态法律等多领域问题交织综合。解决该议题,就不能仅从单一的经济手段寻求答案,必须找到能够统筹多领域合作发力的“要件”。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从价值观和方法论层面汇聚整合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新时代农村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供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其包含的相关要点,经过逻辑整合,就能为解决当前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源泉和实践指导。

一方面,实现乡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是重要的支柱之一。增强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能够提升农产品出口贸易质量、顺畅实现农业产品价值,农产品价值的实现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保证;农产品竞争力提升扩大农产品生产量、扩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带动国内剩余农村劳动力在农村产业就业;出口竞争力提升也必然蕴含着产品“软实力”的提升,从而带动农民素质提升、农业生产与工作环境改善、产业集聚与科技投入并行发展等其他相关农业或非农产业蓬勃发展,最终为乡村全面振兴和乡村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实现提供支撑。

但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农产品的特殊性与敏感性特征使得农产品贸易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涉及政治(国家间关系问题)、法律(国际规则或条款问题)、生态(碳排放及劳动环境问题)等多个社会领域,是一个交织的复杂体系,也就必须对应一个能够将多领域贯通整合的体系对其进行全方位治理。乡村振兴战略构筑的宏大体系及全方位协调乡村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其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和可行的实现路径。因此,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经济手段,为乡村振兴及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价值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而实现的乡村全面振兴,为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供多领域协调发力的制度保障和实现路径。两者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见图1。

图1 乡村振兴促进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制

三、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制度保障与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协调推进农村各项事业高质高效提升发展的过程,也是整合多种资源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轨迹融入现代化进程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促进农业经济全面升级等两个维度,为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可行的“实现路径”。

(一)乡村振兴为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供制度保障

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供制度保障。保障机制通过出台改革措施来实现,包括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促进城乡融合与生态发展、推动农业和农产品市场化等政策手段

在促进城乡融合与生态发展方面,以完善城乡融合的政策体系为主线,在城乡生产要素互动、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重点为出口农产品在生产环节形成优势提供保障。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为鼓励科技人才和社会资本下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基础设施状况提供政策配套;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政策,为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收益,降低土地要素成本提供了制度化途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三变”,激活了农村要素资源,形成现代化农村治理体系;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从外在自然环境改变了农村人居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营造了和谐、安全的农业生产环境。上述制度、政策或措施,从目标上分别指向具体问题,但从整体上提升的是农村发展质量,更在降低要素成本打造农产品出口成本优势、提高资本和技术为特征的要素使用效率打造农产品出口附加值优势、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农产品出口应对环境壁垒或劳工条款的能力优势等方面支撑出口竞争力提升。

在推动农业和农产品市场化方面,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农产品流通效率以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等重点内容的推进,正在逐步完善农业市场化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和交易模式,为出口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形成优势提供保障。以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市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以及支撑各类农业科技产业园区而建设的各省级农产品生产、出口示范基地,已经逐步开始发挥价格形成、产业信息、物流集散、科技交流和贸易会展等重要功能;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以及收储制度完善,如稳定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收储“市场化收购+补贴”以及棉花、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等价格和收储机制改革,不断发挥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些重要功能的形成以及市场作用在价格机制、供需调节等领域的发挥,为农产品流通出口注入了市场机制、创新思维、科学技术,促使我国农产品出口更加符合国际市场规则要求,在抵御贸易壁垒、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支撑出口竞争力提升。

综上,保障乡村振兴政策落实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和体制机制变革措施,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出口等各环节打造竞争优势,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乡村振兴为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指明实现路径

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体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包含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升级。促使全面升级目标的实现过程,是多种方式手段共同作用的过程,为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供了可行的实现路径。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为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搭建最重要的实现基础。“一村一品”加强品牌与文化价值塑造,“一县一业”培育区域农业产业,鼓励科研人员参与新产品、新育种等农业知识产权研发与适应农业发展的新技术研发,电商或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与农产品生产经营相结合,这些方法、措施,为提升农产品自身内涵、提高经济附加值等“软实力”提供可行性方案。

品牌文化价值、产品科技含量等是产品“软实力”的体现之一,能够增加消费品档次,让消费者感到文化品味,从而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中显得愈加重要。徘徊在产业链低端进行加工或贴牌,只能使得本国产品丢失特色、滞留在国际分工下游,难以实现产品附加值提高,更难以获得分工利润。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和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等战略措施,为提高我国出口农产品“软实力”提供了操作选项。

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要求包装、物流、仓储必须达到卫生标准、高效迅捷及技术先进,能够在上述环节达到相应标准要求并尽量降低成本,则为出口农产品在价格优势上加码,提高竞争力。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建设现代化冷链仓储物流体系,重点加强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推进农产电子商务及基于互联网的市场主体创新和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每一项解决具体领域的措施同时也针对性的为满足当前国际市场对出口农产品在品质包装、物流运输以及仓储环节的要求提供行动指南。

基于此,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框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乡村振兴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带动并满足了对国内和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多重要求,突破重重约束,并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土地流转或托管、资本及创新技术下乡、激发农民及生产要素活力、改善生态环境及农产品生产环境等方式,为我国出口农产品竞争力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和实现路径。

四、结语

“乡村振兴”使乡村价值实现的过程是理论逻辑与现实实践强力结合的过程,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提供了动力系统;以实现乡村振兴为核心目的的各项措施,自成体系地形成了统筹解决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问题的“核心要件”,两者衍生了协调统一的内在作用机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为新形势下我国农产品出口突破两个“新约束”和两个“新要求”、完成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找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理论依据;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设计,为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指明了可行的实现路径。第一,乡村振兴战略将巩固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必须坚守的重大原则,并在此指导下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出战略部署,就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问题如何在两个新约束和两个新要求框架内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提供理论依据。第二,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进程,也是乡村价值体现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形成互为影响、互为动力的经济系统的过程,衍生了协调统一的内在作用机制:乡村振兴的进程从“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经济升级”等两个维度刺激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所产生的经济效果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和乡村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实现。第三,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了多领域的战略部署,以解决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问题为指向进行逻辑整理,形成完整的子体系,就形成了解决该问题的制度保障和实现路径。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转变,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经贸发展中的具体体现。以贸易强国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来考察,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具备了规模总量大、政治影响力大、价值链和国际分工地位提高等形态,未来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出口竞争力。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是打造农产品对外贸易优势的重要手段,是增强我国对外贸易实力的重要支撑。规划和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激活乡村振兴进程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过程的互动机制,将协调推动两者完成各自宏伟的经济目标。

猜你喜欢

竞争力出口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给情绪找个出口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农产品争奇斗艳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