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麻醉见习的实践与探索

2019-10-11秦海庆杨志萍瞿昌晶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27期
关键词:麻醉学外科学学时

秦海庆 杨志萍 瞿昌晶

目前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通用教材《外科学》[1]里有“麻醉”一章,但各个院校的教学安排可能不同,有的院校可能就根本不讲授这一章,有的院校可能仅进行理论讲授,但没有安排麻醉见习的环节。本校一直安排有理论讲授,但有些年份安排有见习,有的年份没有安排。理论讲课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第1、第3 年安排了4 学时理论讲课,第2 年安排了8 学时理论讲课,把麻醉学的一般知识做一介绍,在此不予赘述。那么,到底麻醉见习有没有必要、对理论学习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呢?现就近几年有关麻醉见习的教学实践做一小结,并提出一些思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校近3 年医疗专业本科生,第1 年8 名,全是男生;第2年14 名,12 名男生,2 名女生;第3 年22 名,18 名男生,4 名女生。平均年龄22 岁。

1.2 研究方法

外科学总论“麻醉”一章的教学都安排了8 个学时,第1、第3 年安排了4 学时理论讲课、4 学时见习,见习课安排在理论课(包括重症监测治疗)授完之后;第2 年安排了8 学时理论讲课,没有见习。因为每个学校、每个年级、每家医院每年的具体情况可能都不相同,所以每次安排都可不同。第1 年一共8 名学生,见习时由带教老师一次性带入手术室,采用床边带教的模式,系统介绍麻醉学的相关知识;第3 年是22 名学生,分成3 组、由3位教师、分3 个地方轮转带教。这3 个地方分别是手术室、外科重症监护室和病区示教室,3 个地方每次各停留1 个学时,还有1个学时用于见习前介绍、3 个见习点之间的轮转和见习结束时的小结。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分组见习的具体情况。见习开始时先在示教室集中,由负责教师介绍见习具体安排。然后,学生按照事先分组,两位教师带走各自一组学生到手术室和外科重症监护室,剩下一组留在示教室。示教室一组由教师先播放视频影像资料,用PPT 介绍常见的麻醉操作,然后在相应的人体模型上体会气管插管、腰穿、颈内静脉穿刺和桡动脉穿刺操作。手术室一组由教师根据当时的情况,床边示教气管插管、插喉罩、椎管内穿刺和置管、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桡动脉穿刺置管、臂丛或颈丛神经阻滞等麻醉操作,讲解麻醉机的构造与功能。重症监护室一组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讲授手术后危重患者的监护要点,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的构造与功能,深静脉和动脉穿刺操作要点。3 位教师随时接受学生有关麻醉方面的提问并给予解答。3 地轮转完毕,回到示教室集中,由负责教师做出小结,倾听学生的反应,并再次解答相关问题,最后宣布见习结束。

1.3 统计方法

结束后通过教学管理部下发征询表,依据优秀、良好和较差三等,了解同学们对教学效果的反馈,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教学质量效果反馈结果见表1。第1 年的学生对床边带教的见习效果反映较好,有同学反映看到的相应麻醉操作偏少。第2年的学生对麻醉操作没有感性认识,对教学效果反应一般。第3年的学生对这种3 地轮转麻醉见习的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2]。不足之处是有个别学生反映在示教室的时间偏短,有些操作来不及体会。还有就是某些教具没有处于完好的状态,给见习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就是分3 批见习,带教老师要讲3 遍,不同的时刻可能讲解的内容有差别。

表1 麻醉教学效果质量反馈(人)

3 讨论

经了解,某些大学及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没有安排“麻醉”学的理论讲课或只安排了很少课时的理论讲课,有的根本没有安排麻醉见习[3]环节。笔者认为,麻醉学是一门与外科学及其他专科密切相关的学科,又是一门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科。因此,必要的理论授课和见习,对全面了解麻醉学的知识、学好外科学和其他专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4]。

要做好麻醉见习工作,充分的准备是必须的。笔者的做法是,在计划实施麻醉见习时,麻醉学教研组先跟外科学教研室、医院教学管理部充分沟通,以取得他们的认可和帮助。负责老师事先拟好总体方案,然后在外科学教研室集体备课时确定见习方案,后跟教学管理部再次沟通,在课时安排、见习地点的选择、教具的选择等方面积极寻求他们的帮助和指导。此后,负责老师再次召集麻醉学教研组集体备课,分配相应任务给具体带教老师,确定相应职责。见习前再一一确认相应准备是否完成。

根据有关规定,单个手术间里所能容纳的人员数量是有限制的,可以供带教使用的手术间也是有限的[5]。所以遇到见习同学较多、带教手术间和合适患者不足时,可考虑分批带入手术室示教[6]。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不违反相关规定。

传统的床边带教[7]的优点是:学生观看在真人身上的操作和讲解,印象深刻,也更符合学生的兴趣,所以每次见习的出勤率都是最高的。缺点是见习学生根据相关规定是不能在患者身上直接操作的,所以感受不深;加之如果当时合适病例不足,有些操作就没机会目睹,直接影响了见习的效果。

分批轮转带教可以弥补床边带教的某些缺憾。没有进手术室的学生要妥善安排,避免“放鸭子”。笔者的做法是,根据学生人数、医院和科室的实际情况,增加见习点,让同学们轮转,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看到更多的东西,较“三站式教学[8]”更有效。

增加的见习点要与麻醉学的教学密切相关。在重症监测理论课授完之后,笔者选择了外科重症监护室作为见习点,里面主要收治了危重大手术后的患者。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些与麻醉相关的东西,比如多功能监护仪的使用、呼吸机的使用、动脉穿刺、静脉穿刺等。

选择示教室主要是为了弥补在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没有看见的操作以及不能在患者身上亲自操作的缺憾[9],由带教老师在人体模型上示教,并让学生亲身体会操作的感觉[10],充分体现了模拟教学的优点[11]。在示教开始的时候,带教老师先用PPT 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麻醉中的常见技术操作,以使学生有个更直观的印象。要力求避免全程在示教室讲解而不带入手术室见习的做法。

3 个带教点的老师随时接受学生的提问,结合实际情况予以解答,弥补了同学老师间相互交流、答疑机会少的缺陷。在见习结束时,将同学再次集中,负责老师对整个见习做一总结,并再次回答同学有关麻醉学方面的共性问题,有些同学在前期没有想到或没有遇见过、而在见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可以得以解答。

相对而言,各个医院的上午手术麻醉较多,下午较少,所以笔者建议麻醉见习最好安排在工作日的上午进行。笔者考虑在今后示教室的教学中缩短理论讲授时间,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下回要保证在见习前尽可能使模具处以完好状态,要求老师3 次讲授尽力避免差别过大。涉及的教师较少,可以选择带教能力较强的老师担任教学任务,比临时派给当时做麻醉的老师担任带教能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麻醉学外科学学时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行外科学系对外科类住培专业基地统筹管理的经验探讨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麻醉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中美麻醉学家合作研究发现丙泊酚可有效控制剖宫产术中产妇恶心
可视化技术在非麻醉专业学生麻醉教学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