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约瑟之谜”

2019-10-11

中国石油企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李约瑟欧洲能源

上个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李约瑟发表了多卷本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提出了被学术界称为“李约瑟之谜”的著名假说,即中国为什么在15世纪之前远领先于欧洲文明,而在此后却逐渐衰落?换句话说,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条件很好的中国?李约瑟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多年时间与精力,试图寻求谜底。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后来者留下解开谜题的思维线索。

李约瑟之谜是一个两段式表述:第一段是为何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何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欧洲自公元500年至公元1500年的1000年被称为中世纪,这个时期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最为黑暗的时期。贫穷和愚昧,再加上常常与贫穷和愚昧相伴左右的宗教狂热,使他们觉得末日审判的号角已清晰可闻。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欧洲人只有从丝绸、瓷器等稀罕之物来想象遥远的“中央之国”的发达和神奇。此时大宋国力之强盛,已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它拥有最先进的技术(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最发达的工商业,国都东京(今开封)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一个地方的落后或发达几乎取决于它与“世界之都” 的远近。然而,预料中的末日审判并未来临。世界历史在这1000年当中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中心与边缘结构被彻底改写了。

从1643年牛顿诞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然而,1840年的中国却进入了鸦片战争时期。1840年前后,英国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产,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建立,开启了电气化时代。从马可·波罗的诞生到工业革命电气化开始,欧洲经历了600年努力终于彻底超过了中国。是谁给欧洲人提供了起死回生的动力?李约瑟给出了一个令人惊异的答案:中国人。当我们细致地思考这1000年的历史后,会觉得这个答案远不像它初听起来的那样大谬不然。

西方学者在考察文明生长机制时,反复谈到一个观点:一种文明类型与资源富集程度密切相关,而资源类型取决于开采和用能技术。决定一种文明生死存亡的,是这种文明有无开辟能源新大陆的能力。

为了破解资源与经济这一命题,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和安德鲁·沃纳进行采样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相关性,但却是一种负相关性—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与地区,经济增长反而慢于自然资源稀缺的国家与地区。尽管经济学关注的是大样本规律,少数样本的例外不能改变经济关系的普遍性。但类似“同样资源储量,不同发展结果”的疑问,还是让两个人的研究成果受到质疑。质疑者认为萨克斯和沃纳采样分析的时间跨度太短,只能描述一段特定时期的经济特征。于是,分析时间跨度被大幅延长。这次由历史学家参与的课题研究,证实了资源诅咒效应的确存在。但同时发现,资源富集速度和财富增值速度存在正相关性,资源富集和转移与国家兴衰密切相关。1580年以来,世界上出现的三个政治经济中心(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都与资源富集有关。质疑者之一、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约翰·R·麦克尼尔解释说,尽管资源富集不是大国崛起的惟一条件,但却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媒介。泥炭的发现,及其产业化发展,带动了荷兰酿酒、石灰烧制、海洋运输等行业的迅速发展。17世纪上半叶,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阿姆斯特丹。与荷兰利用泥炭点燃自己的经济一样,英国也成功地利用煤开始了日不落帝国之旅。18世纪初,煤炭储量丰富的英国意识到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经济,高于以有机物为原材料和燃料的经济时,大规模挖掘开始了,矿井中甚至出现大量童工。凭借低廉能源优势,以及与此相关的先进技术,英国建立了强大的皇家海军,通过军事机器不断扩大帝国版图。从185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打出第一口油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段时间,世界能源版图被称之为墨西哥湾时代。这期间也是美国崛起时期。1948年以后,美国开始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世界能源版图的波斯湾时代开始了。

正是“新能源”带给欧洲大陆以更大规模的区域分工和经济发展。离开了这个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如何发生、能不能发生都难说。再来看中国,实际上我国利用煤炭已有几千年历史。从西汉中叶至东汉前期,我国是以煤为动力冶铁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河上》篇中首次在文献中记载用煤冶铁。在南宋炼铁遗址中,除发现有炉渣、石灰石、铁矿石外,还发现焦炭。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用焦炭炼铁的最早实例,说明我国用煤炼焦比欧洲早了500多年。石油的发现史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前1046—前771)。最早给石油以科学命名的是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1031年—1095年),他在《梦溪笔谈》中,把历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但无论是煤炭还是石油,都没有在这个古老国度实现商业化开发。而直到1859年,埃德温·德雷克才在宾西法尼亚州淘到第一桶油。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以后,城市能源中的木柴主要来源于周边地区的森林。林木过度砍伐,对太行山北段、燕山南麓山区造成了显著的生态破坏,在明清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木炭到化石能源“能源落差”,恰恰是中国从整体上“落后”并且挨打了的几百年。

2011年,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游览长城时突发感叹:中国是了不起的民族,因为早在2000多年前,他们不仅开辟了通往世界的运送实物的路—丝绸之路,而且修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信息高速公路”—借助于一个个烽火台,边关将士能将敌军来犯的消息在一天之内传到几千里之外。如此美誉免不了让我们心花怒放,然而这个美国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长城说到底是墙而不是路,而墙的特性(防守性和封闭性)与路的特性(拓展性和融合性)刚好相反。

或许,破解“李约瑟之谜”的密码就藏在这里。

西方媒体曾这样评价:中国宋代是“千年前的领头国,但千年前的领头国是自足内向的,它不太留心它之外的世界”。

猜你喜欢

李约瑟欧洲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欧洲“芦笋季”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Introduction: Needham’s intellectual heritage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的渊源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也谈“李约瑟问题”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