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云肩的造形艺术解析
2019-10-11龚有月
龚有月
(重庆工商大学,四川 重庆,400067)
一、云肩历史的演变
云肩,又称披肩或披领,妇女披在肩上的服饰部件,是我国古代尤其是明代以后妇女的重要服饰品和装饰品[1]。秦即有披帛,晋有帔子,……披帛形制如围巾,帔子则近似云肩、背心或比甲[2]。据此可得知晋时便有了帔子,帔子与云肩在形制上近似,与披帛不同。因此,同属于肩部的披饰,云肩、披帛和帔子分别为不同之物,有相似之处但实为两物。云肩的形制如《舆服志》元史卷七十八志第二十八,舆服一中的“仪卫服色”中的描述“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为之”[3]。由此,云肩的形制是有四个云纹的造型。
在南京牛首山南唐李昪墓出土的五代南唐男女陶俑的着装形态上发现了云肩的踪影:“舞女高髻上着花朵,衣上罩云肩,袖子口宽大,齐肘部分即骤然缩小,并作水云纹襞褶,和成都王建墓石刻所见乐舞伎衣着大致相同”[4]448。四川成都前蜀王建墓石棺棺座周围浮雕……袖口极大,用薄质纱罗作成,而臂间加束作成如意水云纹褶裥。有的还着四合如意式云肩(云肩形象较早见于敦煌隋画观音),和唐人诗歌咏霓裳羽衣有相通之处[4]457。由此可知,云肩最早出现于敦煌隋画观音,在五代时期已是较为固定且普遍的服饰样式。元代贵族男女通行四合如意式大云肩,……元代则成为官服定式,贵族男女均使用,只孙宴特种官服更不可少[4]696。元代云肩多见于达官贵族阶层,如敦煌332窟壁画中元代二行香蒙古贵族着笠子帽、云肩和交领装扮的形象。云肩在明清时期已成为女性流行的日常服饰,其发展处于鼎盛时期,在众多描述和图例中得以验证,如明代对宫中女乐冠服的描绘“青绿罗彩画云肩,描金牡丹花皂靴”[4]659,明清社会汉族妇女在日常生活中云肩的服饰搭配可从《皕美图》和《燕寝怡情》图册中找到佐证(图1),清代前期和中期,云肩只被允许出现在民间和戏曲舞台上,到了清代晚期,最初仅用于婚礼服,到后来则成为女性日常服饰,并传入宫廷中,满族女性也开始接受汉民族传统服饰。云肩经历不同时代的传承,在保留基本形制特点的同时不断吸取民间文化艺术,其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发生不断的变化,最终形成造形丰富、工艺方法灵活多样的汉民族民间服饰。
二、云肩的造形美感
云肩的主要形制是四合如意形,随着不同时期的演变及不同装饰用途的变化,云肩在保留对称均衡的造型特点之时,造形呈现出多样化。近代云肩作为实用与装饰并用的服饰配件,与衣身产生关联的方式有二,一是以独立配饰的方式存在,即我们通常理解的与衣身分离,使用时穿戴在脖子与肩部;二是与衣身成为一体,即成为衣身肩部的一部分。云肩造形以面与线的组合构成。“面”的表现主要由各类造形的布块组合拼接构成,如意云纹造形重复组合拼接构成,还有如意云纹造形与其他造形组合拼接构成,以及索性抛开云纹只由具象组合造形或抽象造形组合构成;“线”的表现以镶滚工艺、起连接作用或作为饰带流苏的方式体现。云肩在面与线的组合构成中体现了重复、对比、节奏韵律、变化统一、动感与静感、单纯齐一、质感与肌理的形式美。
1. 作为独立配饰的面形组合的造形美感
面的不同形态、不同大小及不同组合方式所形成的云肩形式美感有所不同。近代如意云肩通常有四种组合方式:如意云纹的组合、如意云纹与其他抽象形的组合、具象形的组合、抽象形的组合。
(1)如意云纹的组合
作为独立配饰的形态,云肩通常以如意云纹的组合作其主要构成形式,且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及节奏与韵律之美。如19世纪90年代河北的三色缎三层刺绣四合如意云肩(图2)。由三层如意云纹叠加构成,这三层如意云纹形布面都依照领围的弧形统一在圆形之中形成块面的重复叠加。底层四合如意形是云肩的造形构架,外轮廓呈现“方形”,中层四合如意形在底层形态上等比例缩小约60%,中层四合如意形外轮廓形也成规矩的“方形”,搭配领围的圆形呈现出“天圆地方”的寓意,上层八方如意形在中层形态上等比例缩小约40%,外轮廓形成近似圆的形态,两圆两方形态由内而外呈逐步变大、呈发射的势态,形成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感。除此之外还有四层刺绣四合如意云肩(图3),层叠的如意云纹所形成的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感更加强烈。
图1 [明]披云肩的妇女《皕美图》部分(左)披云肩的中上层妇女《燕寝怡情》部分(右)
图2 三色缎三层刺绣四合如意云肩的造形组合
图3 四层刺绣四合如意云肩的造形组合
(2)如意云纹与其他抽象形的组合
如意云纹与其他抽象形的组合构成形式是近代云肩中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由于形态的多样化而更加注重其构成形式的协调统一,及繁与简的对比关系以达整体的形式美感。如19世纪末山西的蓝红缎五彩平针绣柳叶如意云头式云肩(图4)。此云肩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如意云头块面造形,并在云头顶端缀以大如意云纹块面,一大一小的重复使用,在规律重复的过程中既有相似元素的大小对比,组成了圆形的外轮廓形态;上层搭配柳叶造型块面,丰富如意云纹的形态组合,以领围为中心的柳叶块面的重复,形成强烈的放射状,与下层造形缩小形成的圆形一样,上层造形也组成了近似圆形的外轮廓形态。由领围的圆与上层边缘轮廓形成的圆,及如意云头外轮廓形成的圆和大如意云纹边缘轮廓形成的圆,这四个同心圆呈规律放射形态,形成韵律感。其整体造形从领围为中心的圆向外发散的过程中,块面形态逐渐变大,形成强烈的动态美感。
图4 蓝红缎五彩平针绣柳叶如意云头式云肩的造形组合
(3)具象形的组合
具象形图案能够直抒百姓对着装者的美好祝愿之情。由具象形的图案组合形成的云肩,能够表现出极强的装饰性,以及造形既繁复又都归整于统一的云肩形制特点。如19世纪晚期河南的缎地包花绣云肩(图5),它不同于传统的云肩图形的组合,其内容由葫芦、蝙蝠、仙桃、繁花、蝴蝶等大小形态各异的图案组合形成六个大小形态在视觉上较为均等的团花造形,六个团花依着圆形领围形成外廓形,也是圆形的发散形态。形式规整花样丰富的六片团花造形既符合云肩的形制特点,又符合云肩所具有的装饰性及表达吉祥寓意的特征。同时,构成团花造形的各图案形态大小不一,因此拼合时出现不规则的镂空效果,让原本封闭的圆形块面呈现出虚实对比及形与形之间的疏密关系,具有形式美感。领围的圆形与六片团花外轮廓形的圆形及六个团花圆形形成一个多圆组合造形,这正中民族文化的圆满寓意。
(4)抽象形的组合
由抽象形组合的构成形式是近代云肩中常见的造形表现,其形态去除了繁杂,力求形的概括,同时这种形式的组合通常采用平面化的拼合形式,以实现整体造形的简洁与几何化。如对自然界植物叶子形态作模仿和抽象化处理后所形成的柳叶形,由其组合形成柳叶云肩。如图6所示,由12片大小不等的柳叶形依着领围弧线形成一个圆形,其中的8片柳叶形两两相对形成4组向外弧的倒八字形态,由此产生的空隙由适合形填补而形成构图饱满形态,像四组花瓣围绕领圈,四组图形之间穿插四片矮胖柳叶形,与向外弯曲的细长柳叶形在大小和形态上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留出的空隙由形态抽象化的云纹组合而成。大块面化造型简明的柳叶云肩为单层拼接,呈现出整体造形单纯齐一的形式美。
图5 河南缎地包花绣云肩的造形组合
图6 柳叶云肩的造形组合
2. 作为独立配饰的线形美感
中国古代艺术最重要和最独特的表现方法之一就是使用“线”来表达中国美学。“线”运用到设计艺术中则能够达到追求平面化和装饰性的特点。“缘者,沿其边而饰也。”[5]即缘为衣服沿边线形装饰。中国传统服饰于领口、门襟、袖口和下摆处做缘饰,以此表现“线”的艺术之美。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缘饰的工艺方法,如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身着云纹绣衣梳髻贵族妇女帛画,画中贵族妇女所穿的云纹绣衣的袖口处有深色的宽缘,以此佐证“衣作绣,锦为缘”。此后,缘饰的踪迹不断涌现,如图7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的绣云纹、锦沿曲裾衣妇女彩绘俑,还有汉代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信期绣锦缘绵袍,直至运用于近现代服饰中。服装缘饰通常使用镶和滚的传统工艺方法,清末时期镶滚工艺盛行,工艺技法繁复多样,至咸丰、同治及光绪中叶出现了三镶三、五镶五滚甚至发展到了“十八镶滚”的技艺阶段。
(1)传统镶滚工艺的形变之美
近代云肩也采用“线”的艺术表达,以传统服装的镶滚工艺做缘饰,强化云肩造形,使其呈现概括、单纯之形,具有形式感。与传统缘饰工艺不同的是,近代云肩的缘饰工艺懂得利用“线”在宽窄及数量上的变化表现其丰富的形式美感:近代云肩镶滚数量为单层、双层、三层及四层,其中双层、三层与四层的线形组合有宽窄搭配,以体现节奏韵律之美。
由四层镶滚工艺制成的如20世纪初山西蓝缎三蓝打籽绣云肩(图8),此云肩分为下层大如意云头及上层小如意云头,下层大如意云头为四层镶滚从外向内依次排列,形成重复性和节奏感,四条线随着云头的弯曲起伏描绘云头造形,勾出形态,画龙点睛;上层小如意云头为三层镶滚,三条线依次整齐排列,勾勒出小云头的曲线造形,上层的三层镶滚与下层的四层镶滚在数量上发生变化,对应了云头的大小变化,形成排线的宽窄变化,使线富有节奏感。
图7 [战国]绣云纹、锦沿曲裾衣妇女彩绘俑(左)[汉]信期绣锦缘绵袍(右)
图8 山西蓝缎三蓝打籽云肩及局部
图9 民间刺绣云肩及局部
三层镶滚线加入变化的线迹即可产生节奏韵律及虚实对比之美。如图9所示的民间刺绣云肩,四个云头外块面轮廓由三层镶滚线条做装饰,从外向内线条逐步由宽变窄,形成节奏感,其中第二条与第三条镶滚上加入了手工缝辑线,形成虚线的视觉效果,底层的镶滚实线与虚线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关系;依着领围形成的内侧块面轮廓由两条缝辑线做线条的装饰,最边缘的一条缝辑线迹紧密,与之平行的另一条缝辑线每三个密集线迹为一个线段,空隙两个线迹距离后不断重复此线段而形成完整的虚线缝辑线,此两条平行的缝辑线依据所显示的线迹点的疏密关系,也形成了虚实对比。
二层镶滚线可呈现变化统一之美。再如山西蓝红缎五彩平针绣柳叶如意云头式云肩(图4),上层的柳叶造形与下层的如意云头均使用两层镶滚线条,下层大如意云头的外轮廓使用较宽线条镶边,与之并列的是约其二分之一宽度的镶滚线条,宽窄线条的并用形成大小对比关系;下层的小如意云头及上层的柳叶造型均使用等宽的线条做重复运用。这上下二层重复使用且宽窄不一的线条形成整体的变化统一之美。同时,也起到勾勒面形,使得形与形之间得到强化和区分,突显“面”的层次。
一层镶滚线条呈现单纯齐一之美,运用之时可巧妙营造出双线的效果,形成虚实对比的关系。如图10所示的民间刺绣云肩,采用镶贴的方式对如意云头的外轮廓进行装饰,强调造形,巧妙之处在于云头边缘处留出与镶贴线条等宽的空隙,产生双线镶滚的视错效果及整体线形的虚实对比。
(2)以线连接的镂空之美
云肩的“线”除了强化与装饰云肩造形和形成线的形式美感之外,还具有连接“面”的作用,使其产生镂空效果,达到形态的虚实对比,从而表现出整体的层次感。如图11所示,19世纪中期山西的双色缎打籽平金绣人物帨带式云肩,云肩造形的相同造形的帨带不断重复排列后以领围的长系带连接且固定一端而成,每根帨带分上下两段,由短线串珠后连接组合。19世纪末山西的三层彩绣四合如意连心锁式云肩的四个如意连心锁均以五片云头由线串珠后连接组合。这两个云肩均以相互封闭独立但有一定造形的布片由“线”串珠后组合成一个完整形态,这使得“形”与“形”之间借由“线”形成镂空效果,使得繁复多层的云肩呈现出虚实关系。穿戴云肩时可显露出底层服装的颜色与材质,以达到云肩与衣身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与层次关系。
此外还有仅以线的连接形成的云肩,如慈禧太后的珍珠云肩(图12),以珍珠为点,以点串连成线,以线成网,最后形成一件造型独特的网状云肩,镂空的效果呈现通透感,能与下层服装产生整体协调相互关联的效果,并以此形成该云肩极强的装饰作用,云肩边缘留以珍珠流苏线段做装饰,随着身体的走动而产生流动感,以达到线的动态美。
图10 民间刺绣云肩及局部
图11 双色缎打籽平金绣人物带式云肩及局部(上)三层彩绣四合如意连心锁式云肩及局部(下)
图12 慈禧太后的珍珠云肩图片来源:搜狐艺术网
(3)饰带流苏的点缀之美
云肩的“线”还运用于饰带和流苏,起到点缀的作用。如图13所示的民间刺绣云肩,云头外沿有细线编织成网络状镂空效果的“面”造形,并缀流苏及饰带,以增加云肩穿戴时的层次感与动态美,营造出动静结合的文儒之气。再如19世纪中期山西平遥的白缎五彩绣人物四合如意式云肩(图14),云头外围以细线编织成网络状并缀流苏,网状与流苏的满饰效果增加了静感和动感,即网状贴附于底层服装,流苏在着装者走动或风吹之时使云肩显得生气灵动。
图13 民间刺绣云肩
图14 山西平遥白缎五彩绣人物四合如意式云肩
3. 与衣身为一体的面形组合造形美感
云肩除了作为独立配饰,其也有与衣身融为一体的形态,即将云肩固定于衣身的肩部、前胸及后背部位。其造形表现也以面与线的组合构成。“面”的表现主要由云纹形为主的布块拼贴构成,“线”的表现主要是以镶滚或钉缝的工艺方式强化、点缀或形成云纹造形。与衣身成为一体的云肩通常是以如意云纹为主要的组合造形,也是云肩“面”造形的主要构成形式。与独立云肩不同的是,与衣身成为一体的方式既能够增加服装图案的丰富性,同时如意云纹的拼贴方式又能够增加衣身的层次和肌理效果,呈现出质感与肌理之美,取一举两得之用。此类云肩通常只有一层如意云纹,不做两层及以上的叠加,如19世纪晚期北京蓝暗花缎镶云肩领女袄(图15)。
图15 北京蓝暗花缎镶云肩领女袄及局部细节
4. 与衣身为一体的线形美感
云肩成为衣身的一部分,其“线”的艺术表达也同样是以缘饰的工艺方式去概括与强调云肩的“面”造形。体现较繁复的镶滚工艺如19世纪中期北京的玄色暗花纱镶云肩领刺绣女褂(图16),四合如意云肩领以三层镶滚线做如意云纹的强化和装饰,最外层的六色宽线形成了多层次的视觉效果,第二层和第三层线与最外层的宽线规律排列形成重复之美,线条由宽变窄增加了线条的动感。体现较简洁的镶滚工艺如20世纪30年代的湖绿绸刺绣缘饰单旗袍(图17),四合如意云肩领以一层镶滚缘饰强化及装饰如意云形,使得云肩造形突显极富肌理效果,与衣身形成层次感。
图16 北京玄色暗花纱镶云肩领刺绣女褂及局部细节
另一种“线”的艺术表达是以线环结钉缝于衣身。如19世纪晚期江苏的玫瑰紫暗花缎璎珞云肩女衫(图18),使用有色织带线盘绕钉缝形成18组相互勾联的如意云头纹,线条等宽且柔和顺畅,云头线形在曲直对比中互相穿插满铺于肩部、前胸与后背部分,使其形态饱满,既作为肩部装饰表现肌理层次,又能使云肩的镂空形态与衣身融为一体。
图17 湖绿绸刺绣缘饰单旗袍及局部细节摄于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
图18 玫瑰紫暗花缎璎珞云肩女衫及局部细节
三、云肩的造形规律
云肩在平铺的状态时,形态完整且“面”的组合与线的构成形态明晰,但作为服饰的搭配则需要人穿戴于身,由于人体的三维立体构造,在穿戴状态时云肩呈现出不同于平铺状态下的造形特征。
穿戴状态中云肩造形的形成依据是以云肩在平铺状态时的轮廓造形为基本条件,根据造形的简化与归纳方法,可大致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方形,第二类是圆形,第三类是菱形;再以云肩的开合处为基准点,找出与之垂直的水平线(以虚线表示)为云肩佩戴时的肩线,根据云肩形制讲求对称与均衡的特点,此肩线的一半造形就可认为是穿戴状态下的云肩轮廓造形;由此,穿戴状态下云肩的轮廓造形也可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矩形,第二种是半圆形,第三种是倒三角形。云肩轮廓造形与云肩在穿戴状态下形成的造形规律如下(图19)。
图19 云肩的造形规律表
云肩在穿戴状态下形成矩形的几何形态,矩形代表着严肃和稳重,给人以静感的形式美;半圆形的云肩几何形态集中单纯,向心力强也能够呈现出稳定之感,达到静感的形式美;倒三角形的云肩几何形态具有不确定性,尖锐锋芒,呈现出动感的形式美。
四、结语
云肩是汉族民间独特的传统服饰,其经历不断地发展与演变,形成的种类繁多,构成形态丰富。对近代云肩进行归纳分析,得出近代云肩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作为服饰配件穿戴于肩部的形制,另一种是与衣身融为一体,成为肩部的装饰造形。云肩的这两种表现形式的造形构成要素可以概括为面造形组合形态与线构成形态,产生出重复、对比、节奏韵律、变化统一、动感与静感、单纯齐一、质感与肌理的形式美。面造形的组合形态即如意云纹的重复组合、如意云纹与其他抽象形的重复组合、具象形重复组合及抽象形重复组合的造形,同时,“线”的构成要素对“面”造形进行强化与装饰,完善“面”的造形特征,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此外云肩的线还具有连接面造形及独立形成线形云肩的作用。同时线形的宽窄、数量、线的工艺方式对云肩造形也会产生不同的形式美感。云肩在穿戴状态下呈现出与平面状态下不同的形制特点,即归纳为矩形、半圆形与倒三角形,传达出动感与静感的形式美。因此,近代云肩的构成形式孕育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及民族审美艺术,深入分析其造形特征和形式美感,为探究中国当代民族服饰文化的设计创新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图片来源
图1,图7: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2017年版.
图2,图4,图5,图8,图11,图14,图15,图16,图18:徐 雯,刘 琦.《 汉 族 传 统 服 饰 图 案 经 典 》,2015年 版.
图3,图6,图9,图10,图13:崔荣荣,张竞琼.《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