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画好说”
——探究绘画的几个基本概念
2019-10-11张元
张元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100102)
在绘画艺术研究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例如,从艺术学生到艺术家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怎么评价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如何看待艺术教育的基础和创作的关系?如何理解综合材料绘画创作和绘画语言关系的转换?通常情况下,艺术批评者和艺术家在观察绘画作品时的视角与思路均不尽相同,他们的思辨过程自然就形成了很好的互动与互补。艺术之所以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全在于其丰富多彩的特点,也正因如此,讨论艺术问题极难取得一致的看法。我将从创作经验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究绘画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绘画创作基础
创作是艺术家综合能力的体现,绘画创作的成功与否涉及多方面因素,如艺术家的生活经历、艺术感受、想象力、潜意识,以及画作的造形色彩、表达方式等诸多问题,十分复杂,难以一笔勾勒。此处将从一个最简单的基础概念“草图”入手,论述创作入手环节和创作心得。
在创作之初,首先,绘画者需要思考自身的创作冲动或表现欲望来源于何处,是自然景观、历史古迹还是人物事件,进而确定画作的主要表现部分是人物还是景观,先将创作内容、表现内容思考清楚,才能开始高效的创作过程。有些主题性历史画创作常以自然景观为主,主题人物在景观中,具有人景合一之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常有很大一部分景观,人物往往在画面里所占比例很小,但是这里的人物却位于活眼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传统山水画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另一类主题性创作以人物为主体,以景观为陪衬。例如,以国家几次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创作作品,基本都是以人物为主体的。主题性创作的构图方式主要依据绘画者的创作目的、表现内容来确定,主题内容是人作用于历史还是历史成就于人、是传达大自然力量的壮美还是传达人文精神的伟大,均是决定构图方式的重要因素。
另外,创作者需要注意的是,景观和人物群组在构图上的平均分配是创作构图中的大忌,也就是说绝不能景观和人物在画面中呈“一半一半”之势。画面的造形语言和色彩语言的比例是由绘画者的素质天赋和兴趣追求决定的,这里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但是,因比重相同而形成的造形与色彩比例的相互抵消是绘画上十分忌讳之事。西方古典绘画以造形为主体,近代印象派则以色彩为主体,可谓各有千秋。从十九世纪印象主义绘画革命开始至今,各类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以主观感受、艺术观念为主导的绘画方式井喷式出现,使画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貌,成就了现当代艺术的多元发展格局。不同时代的绘画语言都带有因演变异化而形成的时代语言特色,中国绘画具有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更是以笔墨随时代前进,推动着绘画语言的演变与发展。总之,绘画创作语言是有规律可循可教、可圈可点的。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比例意识和结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两种绘画重要元素在组织画面时处于优先位置且贯穿绘画始终。画面的深入不是描绘的精细,而是比例造形色彩关系的精准和画面结构的明确鲜活。这是实现一切艺术观、传达艺术感受力的重要手段。人物与景观一半一半、分散创作主体意图、比例失调、结构混乱或无结构都属于画面硬伤。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类核心的画面语言问题呢?最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好创作方案和草图。做好创作方案、形成若干草图,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是完成好创作的重要环节与基础。很多绘画专业的学生、老师甚至是画家都不知如何做方案,极不重视“草图”环节。其实,做好“草图”正是解决画面比例和画面结构问题的有效途径。鉴于其重要地位,创作方案和草图的制作应当被纳入高等美术教育实践类教学的重点课程之中。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于2019年3月曾举办过一场学术性极强的展览,名为“林岗:写·生”展,展期近三个月。林岗先生在“写”和“生”两字中间加了一点,这一点具有很深刻的含义,表现绘画从一般的写生概念进入到了书写生命的状态。林岗是中国最早公派留苏学习的一批画家之一,创作以色彩见长,虽然早已功成名就,但他对艺术理想的追求与执着探索的精神始终如一,年届六旬开始改变画法,使画风从具象走向抽象。展览作品的醒目之处是一批优质的“创作草图”。
这些“草图”并非为展览交流而作,而是画家自身想法的随机记录,极具私密性和研究性。因此,林岗先生的草图颇具随意性,大小不等,有时一页画一幅,有时一页画两幅,有的草图像邮票一般大小,锐目且耐人寻味,可看性极强。这批草图作品是“写·生”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使整个展览变得非同寻常、极具学术研究性。林岗先生这样一位重量级画家都对草图如此认真,画学晚辈们更应对此勤加思考、认真研习。当今许多青年画家在创作时几乎不画草图,那样是无法创作出高质量作品的。
要想创作出优秀绘画作品,做好草图是第一要务。草图是创作的重要基础,而画好草图绝不简单。在这方面,林岗先生堪称学术典范,他从六十岁起创作抽象绘画的系统草图,至今已三十余年从未间断,展览出的草图作品仅是冰山一角。他的草图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意趣,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在创作草图前,绘画者需要思考在草图里想要传达的内容,画作的主要起势与结构、绘画语言秩序和语言关系都要通过草图这一前期创作加以明确。也就是说,草图要具有一种势态、传达一种气息、确立一种语境。中国画讲究画面起势,这一点尤其要在草图中解决好,只有草图明确,之后的大创作才能胸有成竹。另外,草图由于画面较小而带来的局限性也给绘画者带来了挑战,这种挑战能促使绘画者明确创作中心、确定创作最基本的形式结构。因此,草图如同创作过程中的过滤器,是绘画语言锤炼深化的重要环节。
二、绘画语言转换
画面语言关系转换、重组语言秩序是艺术探索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这一点并非所有情况下的必备选项。身为艺术家或画家不能为了艺术而艺术,为了形式而形式,为了标新立异而立异。艺术源于创作者对生活、自然、社会的有感而发,如古人所云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绘画是精神物化的产品,具有主观性,一切应以画出好的作品为标准。
绘画是人类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达感受和进行视觉审美享受、获得视觉愉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产生在语言成熟之前,幼儿在没有学会语言表达之前,都是以画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看法的。在成长过程中,人们慢慢建立起最初的审美体验,形成最初的审美价值判断。现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为我们的研究实践提供了法度与准则、经验与高度。无论哪个画种与画家个人都无法回避多元的文化发展大格局,绘画的跨界意识使人们走出了专业知识的有限性,开始面向无限广大的综合领域,这些现已成为大势所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变化。
图1 创作草图 林岗
图2 抽象画稿:《博》林岗 2002
图3 创作草图 林岗
图4 创作草图 林岗
图5 创作草图 林岗
图6 创作草图 林岗
当今绘画工作者要特别注意牢记并树立三种意识,即造形意识、色彩意识、材料意识。它们是绘画中最基本的三种重要元素,成就了几千年绘画艺术史上语言演进的丰富变化,其它绘画元素都由此派生。具体来说,这三种元素没有哪种最好,只有哪种最适合,这一理念正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实践类学科应该深究梳理和变通传承的“大道”,即中正之道。
当下的综合材料绘画无论来自何方,不论是国画、油画还是版画,是水性媒介还是油性媒介,变通之道都在于材料意识,这是实现绘画演变的另一种语言转换。传统绘画材料作为载体,承载着造形语言和色彩语言两大审美价值体系,其丰富表现涵盖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各个层面。从20世纪开始,绘画材料(狭义)历史性地转变为材料艺术(广义)。材料的概念超越了绘画材料的范围,成就艺术的材料逐渐无所不包。绘画从强调造形演化、强调色彩变化继而演变为强调材料物质的主体性,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现当代艺术史的发展实践表明,这一绘画语言的转换可以从具象到抽象,达到全方面覆盖。这种艺术观实际来源于后现代主义而非现代主义,表现了对传统和现代的尊重。在高等艺术教育美术实践类教学研究中,我们要了解并熟悉艺术史发展的深厚文脉,深究每一个绘画现象背后的产生缘由,找出可循的规律加以发展而不忘初衷,这也是我们教学研究发展的重中之重环节。
在绘画语言转换中,我们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绘画的个性,二是民族性,三是时代性。一位艺术家只有把这几个问题解决好,才可被称之为优秀的艺术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视觉图像已经跨越了绘画的界限,绘画写实具象语言出现可以实现诸多转换的可能,许多有天赋的艺术家创造性地将物质材料成功转化为绘画主体。综合材料绘画不是抽象绘画,而是把材料作为语言主体进行抽象,从而有利于材料物质的纯粹表现。不过,这种画法也容易陷入片面追求技法材料效果的弥彰。中国当代一些艺术家在油画、国画和版画中已经体现出了对各种绘画语言转换的理想追求,不过我国绘画依然有着深入发展的空间。在现当代艺术史中,许多著名绘画大师的作品已然不是简单的油画,例如基弗、巴尔蒂斯、怀斯、贾科梅蒂等的作品,都带有不同材料的综合,其对画面物质感的讲究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的。当今,我们应在深入了解西方绘画传统间接法所带给我们的视觉神秘感和丰富表现力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媒介借鉴的研究实践,深入思考绘画语言发展的更多可能性,以求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油画。
三、坚守绘画初心
人们常说,成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天赋,勤奋和机遇。笔者认为,此处还应加一个:“坚持”,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功夫不负有心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等诸多名人名句都证明了“坚持”的重要性。创作出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就如同播种的过程,从播撒、孕育、发芽、成长到开花结果,都离不开“坚持”“坚守”“反反复复,周而复始”。
优秀的绘画作品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绘画创作语言的建构是先天素质兴趣与后天理想追求的结合,绘画语言的成长成熟过程需要创作者的精心呵护,也需要自信与坚持。要想打造出具有艺术个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特色、有内涵的好作品,绝不能急于求成。再者,绘画的过程往往是孤独、艰辛、漫长的,尤其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坚守,不忘初心。正是这种孤独、艰辛且漫长的经历成就了无数伟大的艺术家与经典作品,例如那些载入艺术史册的大师怀斯、巴尔蒂斯、奥尔巴赫、梵高、高更、伦勃朗等。这些伟大艺术家的感人经历,真实地反映了许多成功的画家所具有的一种着迷的执着、顽强的精神、坚定的毅力和非凡的坚持。凤凰不死终得涅槃,这种转换重生是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也是我们绘画工作者的幸运。在语言转换中,绝大多数有天赋的画家都会产生一些个性化的苗头,但是这种“个性”很脆弱,需要艺术家自己不断地坚持与守护,使之逐渐成长、壮大、丰满起来。
另外,绘画创作要始终坚持有感而发。首先确立一个好主题,然后才能平心静气地寻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有感而发来自生活自然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来自艺术家的感动、记忆联想和想象力。只是简单追求艺术形式的作品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是没有生命力的。有感而发给画面带来了温度、带来了力量,也成就了永恒,使作品具有长久而鲜活的生命力。当下有不少作品过于关注技术表现,对一些表面之处津津乐道,这不是绘画的根本。绘画的根本来自于精神思考,它能使精神穿透材料而存在,好作品来自有感而发,来自内心真诚的感动与思考。艺术家的有感而发必须得到坚守,饱含真情的创作才能真正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的感动,避免套路,套路会使作品变得千篇一律,失去温度和生命力。通俗来说,“绘画是一东一西,要不东不西,要不是东西的好东西。”
图7 创作草图 林岗
图8 创作草图 林岗
四、综合材料绘画
当代绘画的发展,已越来越向综合材料绘画的方向前进。在基本概念上,综合材料绘画和综合材料艺术是完全不同的范畴。综合材料绘画是二维度的艺术,它还处于绘画的范围,相比其他种类的绘画具有更宽阔、更自由的空间,是跨界的思维方法。而综合材料艺术则是三维或更多维度的创作形式,包括诸如装置艺术、声光电艺术、视频艺术、实验艺术等。
综合材料绘画由于要实现材料物质语言在绘画中的主体性转换,因此是离不开制作的,但这里的制作绝不是工艺,也不是设计,更不是说在综合材料绘画中丢失了绘画。这种制作是绘画性的,是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绘画最忌讳刻意做作,因此综合材料绘画一定要强调绘画性,强调不可重复性,强调原生态的原创性。在综合材料绘画的过程中,驾驭控制画面的能力、驾驭控制偶然与自然生成的能力、对材料物质品质的敏锐反应与价值判断能力都十分重要,这些均已成为综合材料绘画基本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综合材料绘画讲究更自然与原生态的巧妙艺术处理,需要更智慧地组织画面的诸多语言关系和语言秩序。
现当代艺术史和研究创作实践表明,综合材料绘画可以完成具象的意象表现,而不仅仅是抽象。在追求绘画物质语言的纯粹表达方面,抽象技法显然更加容易且更直截了当,但抽象本身并不简单,抽象绘画要有精神性,抽象艺术更要有观念性。如前文所述,“林岗:写·生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林岗先生的画作中写实与色彩都很突出,但他最后转至抽象,他的抽象不是为了形式而抽象,而是来自个人生活经历的真情实感,是凝练之后的升华。现代主义更强调个性、尊重个性,更强调自身感受的表达,因此也更加抽象。画家只有画自己喜欢的东西,才能带着浓烈的情感,才有可能取得成就。林岗先生的创作实践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对如何深入发展中国现代油画和综合材料绘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材料绘画走进艺术教学才只有近二十年时间,未来还会走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艺术领域的师生对此概念的探索一定会更加深入、更加完善。
以上简略探讨了绘画创作与教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权作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的艺术工作者关注和参与到现代绘画的艺术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来,带着非凡的想象力与卓越的创造力不负时代的机遇和使命,勇敢拓展出自由绘画的辉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