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三大智慧城市建设案列
2019-10-11
完善的基础设施、普及的通讯科技使得新加坡有着发展智慧城市的先天优势
伦敦排名第二大智慧城市,侧重于构建舒适的人文环境
根据研究机构Juniper Research的一项最新研究,新加坡在2018年全球智慧城市表现排名中击败纽约和伦敦,名列第一。这项名为全球智慧城市表现指数的调查,主要评比项目为城市透过物联网(IoT)技术连接四大关键领域,在机动性、医疗保健、公共安全以及生产力各方面之间的整合成果。
Juniper Research指出,过去许多智慧城市研究主要是估算科技或可为企业带来的收入,但是该机构预测和咨询主任温莎·霍顿指出:“我们不能忽略智慧城市在为公众带来的实质利益方面的重要性。相互连接的社群、社区服务和流程,对公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影响。”
新加坡
屡受国际肯定的新加坡对于发展智慧城市不遗余力,新加坡的智慧国家计划以及其城邦型态,使其具有发展与执行智慧城市愿景的独特性。
在机动性方面,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使用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每年可为司机节省高达60小时的时间。此外,城市采用的智慧交通系统,动态调整交通灯转换,即时通知驾驶者停车位情况,每个居民每年或可因此省下约19.4小时时间。
2016年,新加坡与日本三菱重工合作开发更先进的ERP电子道路收费系统,通过人造卫星与广域高速网络来实现,能够在任何已安装GPS导航系统的汽车上,设定任意的收费区,再根据行车距离来收费;同时,系统也会向驾驶者发送收费区位置和即时路面交通状况等情报,让驾驶者决定如何规划行驶路线。更重要的是,电子道路收费系统不但可以收取过路费,还可以收集交通大数据,为日后无人车落地行驶做好准备。
在医疗保健方面,新加坡专注于加强老年市民的保健服务,包括服务平台数字化、使用远端监控设备等。研究显示,连接数字医疗服务的智慧城市每年可为每个人节省近10个小时的时间。如果实行远程医疗方案,每位居民等候时间则可减少约0.9小时。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新加坡政府鼓励用数字化创新并辅以鼓励私人创新的策略来面对城市规划的挑战。这使得市民更容易获得数字服务、获得城市的公开资讯。
在改善公共安全方面,新加坡使用智慧视频监控,除了在全市安装了5万多个警用监控摄像机外,也与智慧国家感测器平台结合,将全国超过11万根路灯装上感应器,不仅可以收集空气品质、降雨量、交通车辆等环境数据,也将结合AI人脸辨识系统,作为犯罪防治的调查工具,真正落实“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不过此举也引发了人民对于个人隐私问题的疑虑。如何在速效便利的科技生活中,兼顾个人数据与隐私,相信是这座“全球智慧城市”日后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事实上,新加坡基础建设完善,资讯及通讯科技普及程度高。该国已是全球智能手机普及率最高地区(87%),同时移动电话渗透率(152%)、3G/4G使用率(106%)、互联网普及率(80%)亦处于极高水平,因此在智慧城市发展上已占有先天优势。
下一阶段新加坡更要成为世界第一个认知城市,创造一个政府和民众双向信息交流的环境,民众将从城市规划的被动接收者跃升为直接参与者。在认知城市中,民众可以向交通网络、能源使用等城市系统提供信息,促使城市主动向民众提供服务。
智慧城市发展需要各方群策群力,包含城市规划者、政府官员、私人企业、程序开发者、新创公司等等共同打造数字生态环境。新加坡在思想、人才、资金等方面都具有优势,新加坡不断吸引国际优秀人才,与时俱进,世界最佳智慧城市可以说实至名归。
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纽约重视数据的力量
伦敦
伦敦仅次于新加坡,排名第二大智慧城市,上榜理由包括它的开放性、对社区的关注和创业者形容的“技术和伙伴关系的温床”。此外,伦敦在绿化方面备受赞誉,3000多块绿地空间,覆盖了城市约47%的面积。
伦敦对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也值得称道, 其浸没式设施,可以让工程师们在虚拟的3D环境中协同作业,实现信息建模。格林威治智慧城市战略专家Allan Mayo曾透露,伦敦目前投资了1.3万亿英镑,目的建立一个智能城市基建,包括智能电网、智能能源网、智能灯光和智能电信。
与新加坡作为物联网试验基地不同,伦敦正尝试建设各类智慧城市项目。例如,伦敦智慧城市项目之一的可持续智慧公园——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公园面积超过45公顷,里面包含了5个世界级的体育场,1万套新住宅,一个大学区,一个数字媒体中心,以及一些其他的特色建筑。整个公园都是Wi-Fi覆盖,除此之外还用到了一个低碳的冷热调节网,利用自然环境的特性来保持生物多样性,减少洪涝风险。该公园的住宅也十分环保,产生的二氧化碳比英国工业标准住宅还要少62%。该公园是伦敦的测试区,智慧伦敦创新网络将继续对该地区进行监测,提高人群管理、环境感知、社区建设以及游客互动的智慧程度。
纽约
2018年是纽约颁布开放数据法的第六周年,该法案允许市民从市政机构获取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包括1600个开放数据集,涵盖了犯罪统计数据、311电话,甚至是纽约市每条街道的绿化树。通过共享信息,鼓励市民参与解决当地民生问题,从而加速数字化服务的发展。
纽约市开展的“Big Apps NYC”市民创新竞赛,让设计者、开发者、学者和创业者参与其中,利用城市机构的数据,共同找出改善纽约生活的解决方案。竞赛获奖选手开发出了一些应用,可以通过提供数据来减轻人们的住房压力,帮助市民进行申诉理赔、找工作等。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每个国家和城市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并不一样,各个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时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新加坡侧重于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伦敦侧重于构建舒适的人文环境、纽约重视数据的力量,这些方面都为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