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好问的长安之行

2019-10-11安徽胡传志

名作欣赏 2019年25期
关键词:元好问长安

安徽 胡传志

如果说汉、唐是寄托中华民族盛世梦的朝代,那么长安就是寄托盛世梦的都城。经过唐宋人的多方渲染,长安简直是个梦幻般的存在。它代表着繁华风流,象征着功名利禄,当然也经常演绎着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天下之人,云集长安,寻求梦想。宋代之后,长安即使不再是都城,不再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地位也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吸引着四面八方膜拜的目光。很多文人,无论去过与否,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长安情怀。

元好问生于寒乡小邑,像很多人一样,向往长安的繁华热闹。泰和八年(1208)前后,元好问的养父元泰在陇城担任县令,陇城在西安与兰州之间,位于今天甘肃省秦安县。这年春天,元好问从家乡忻州来到长安,参加府试。他完全可以像三年前一样,“秋试并州”,就近在太原参加府试;之所以舍近求远,当有侍奉养父和游历长安双重理由。尽管他后来意识到,长安不是理想的迎考之地,“二十学业成,随计入咸秦。秦中多贵游,几与书生亲?”(《古意》)那些显贵者不爱读书,不喜欢与书生交往,可见,长安的读书风气并不浓厚,但对年轻的元好问来说,通都大邑的诱惑实在无法抵挡。无论如何,长安之行都是他宝贵的人生经历。十多年后,元好问送别三两位秦中之人回家乡,提及自己当年的长安之行:

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送秦中诸人引》)

这段文字的中心是谈论关中“山川之胜、游观之富”,为自己当年未暇游览而感到遗憾。年二十许,是约数,当时元好问十九岁。“略阳”,即陇城。“秋试”,指府试,因为考试时间通常在八月下旬到九月上旬,故称。元好问像许多考生一样,提前到长安迎考。从下引有关词作来看,元好问大概二三月来到长安,十月前后离开,在长安居住了八九个月,时间偏长。参加考试是此行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最正当的理由。但元好问在向秦中朋友解释未暇游览关中名胜的原因时,却没有突出考试这一堂皇理由。也许在他看来,应试的理由不够充足,因为秋试之后,他在长安又逗留了两个月左右,完全有时间游览一些关中名胜。这只能说明他当时的兴趣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别处。在上文中,他夫子自道,不加掩饰地交代了真实的理由,是“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这种揭短式的自我评价,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却在那些被送朋友的情理之中。秦中诸人对他的长安生活应该有所了解,所以元好问只得实话实说。既然如此,那么何为“纨绮气”,就值得我们探究了。

从字面上来看,“纨绮气”通常指富家子弟的骄奢习气。元好问虽然算不上是富家子弟,但也是官宦人家,能在长安生活八九个月,说明当时元好问的生活条件不差,至少不拮据。在繁华的大都市中,见到了许多“贵游”,试看他的《长安少年行》:

黄衫少年如玉笔,生长侯门人不识。道逢豪客问姓名,袖把金鞭侧身揖。卧驼行橐锦帕蒙,石榴压浆银作筒。八月苍鹰一片雪,五花骄马四蹄风。日暮新丰原上猎,三更歌舞灞桥东。

《长安少年行》原是乐府旧题,元好问此诗是拟作还是写实?难以遽然下判断。即便是拟作,也寄托着他的理想。这位贵介少年身材挺拔,皮肤白皙,穿着一身富贵的黄衫,骑着五花宝马,手执金鞭,英俊潇洒,富贵奢豪,纵酒游猎,歌舞酣乐,畅享人生,好不快意。这正是少年人普遍的梦想。面对如此贵少,元好问难免有些眼热心动,将之形诸笔下。

根据元好问的自述,他的“纨绮气”主要表现在“沉涵酒间”。元好问好酒,人所共知,有《饮酒》《后饮酒》等诗传世。这一爱好早在长安期间就已经露出一些端倪,如《点绛唇·长安中作》: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中元好问带着醉意,抒写较为单纯的伤春惜花之情,隐约迷蒙。“醉里春归”,有的版本作“沙际春归”,以此证明他好酒,尚不够有力。另一首《蝶恋花·戊辰岁长安作》则更加明显,由伤春惜花写到饮酒寻欢、歌舞享乐:

一片花飞春意减,雨雨风风,常恨寻芳晚。若个花枝偏入眼,尊前细向春风拣。醉里看花云锦烂,只记莺声,不记红牙板。留著佳人鹦鹉盏,明朝剩把长条挽。

戊辰岁,即泰和八年(1208)。首句从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曲江二首》)化出,写风雨落花。“寻芳”,语带双关。词人把酒赏花,欣赏最入眼的那个花枝,那位歌女。下片词人一边饮酒,醉眼迷离,一边欣赏美人歌舞。“云锦烂”,形容女子的美貌。“莺声”,形容女子动听的歌声。“红牙板”,指女子演唱时打节拍的牙板。他只顾着欣赏女子的如花美貌、似莺歌声,而不在意她演唱的是什么歌曲。换言之,他在意的是歌女的色相,而非歌唱技艺。末句表明心甘情愿地沉湎其中,及时行乐,因为明天将要与她分别。这首词就不再是单纯的“沉涵酒间”,而差不多是沉湎酒色了。美酒、佳人、春花、歌舞,这些艳情词的要素一应俱全。从“戊辰岁长安作”这样纪实性的提示来看,这首词应是写实之作,是他长安生活的忠实纪录。

元好问在流连歌舞场所之际,是否还有更加浪漫不羁之举?从常情推测,难以排除。试看《鹧鸪天》:

少日骊驹白玉珂,灵砂犀角费频磨。西城灯火长安梦,满意春风似两坡。流素月,澹秋河。百年狂兴一声歌。醉归扶路人应笑,头上花枝奈老何。

该词写作时间不详,当是离开长安之后所作。上片回忆过去年少时光,“骊驹白玉珂”是指戴着玉佩的宝马,源于杜甫“知君未爱春湖色,兴在骊驹白玉珂”(《奉寄别马巴州》)。宝马玉珂,似乎是纨绮少年的标配。“灵砂犀角费频磨”出自黄庭坚《再和元礼春怀十首》其五“酒恶花愁梦多魇,灵砂犀角费频磨”。据黄诗自序,元礼是北宋时期成都的一位美少年,“好狎使酒”,沉迷于钱塘的“风烟花月”,“心醉而忘反”,后来有所收敛,“折节自苦”。在黄诗中,“灵砂”“犀角”指代治疗沉湎于花酒梦魇的珍贵丹药。后两句,“西城灯火长安梦,满意春风似两坡”,长安的夜生活令人沉醉快乐,难以忘怀。问题是,何为长安梦?“似两坡”是理解长安梦的关键,可惜当代元好问词的相关注本如《遗山乐府校注》《全金元词评注》都未出注。“两坡”指长安平康坊内的烟脂坡、翡翠坡,是青楼聚集地。元人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三《馆阁楼观》记载:“古老相传,秦楼青楼,俱在画桥东平康坊。烟脂、翡翠,二坡相对。”(骆天骧:《类编长安志》,黄永年点校,三秦出版社2006 年版,第98 页)由此可见,他的长安梦是与秦楼楚馆相关的放荡情怀。词的下片,感怀当下,星河流转,时光飞逝,人生百年一瞬,自己也将老去,流露出人生有限的无奈和伤感。

说元好问在长安期间可能会出入风月场所,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不恭,甚至会损害其声名。其实,在古代并不稀奇,世人也不以为非。谓予不信,请看他的几位朋友。

李汾是元好问的三知己之一,年少时即游历长安,后来追忆往事,自称“薄游却忆开元日,常逐春风醉两坡”(《州北》),以开元指代过去的太平岁月。正大四年(1227),李汾再试不第,加之与雷渊、李献能等人发生纠纷,牢骚满腹,不得不离开汴京,再归长安。李庭、陈赓、雷琯等一干诗人为他写诗送行,杨弘道故意调侃他说:“何时一斗凤鸣酒,满酌与君洗不平。男儿年少鬓如漆,日落胭脂坡上行。”(《调李长源》)。“凤鸣酒”,应该是长安一带的特产。他料想李汾回长安后,一定会借酒浇愁,纵情声色,相信那时才能消尽胸中块垒与不平。杨弘道居然公开声扬、纵容李汾的饮酒狎妓之行,在今天看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在当时却是公开的、正常的行为。

元好问的另一知己李献甫也有此好。请看他在长安期间所作的《别春辞》:

东皇按辔来何迟,人间二月才芳菲。六十日春能几时,不如意事常相随。一声啼鴂花片飞,把酒却与春别离。春缓归,听我歌,滔滔岁月如流波,贵忧孰与贱乐多。吾宁不欲列华鼎,驰鸣珂,香屏倚妓荐绮罗。人生赋分有定在,谁能买愁费天和。长安市上酒如海,跨驴径上胭脂坡。酒酣醉舞双婆娑,春自来去如予何!

该诗疑作于长安。春天短暂,二月才至,三月又别,还伴随着诸多不如意之事,如何消解人生烦恼?也只好以酒色自娱,“长安市上酒如海,跨驴径上胭脂坡”,以酒色来麻醉自己,度过春去春来的时光。

元好问还有一位“臭味既同,而相得甚欢”的朋友张德予。此人出身显贵,“三世辽宰相家,从少日滑稽玩世,两坡二枣,所谓入其室而啖其炙者,故多喜而谑之之辞”(《新轩乐府引》)。“二枣”,原意失考,与“两坡”并列,性质应该相同。“入其室而啖其炙”,化用黄庭坚在《再和元礼春怀十首》序中对元礼的评价:“元礼盖入其乡啖其炙者也。”所以,张德予是与元礼相似的风流浪子,他的《新轩乐府》中免不了一些艳情之作,元好问亦不以为过。

俗话说,观其友,知其人。这些都说明,当时士大夫流连烟花巷陌,基本不受道德谴责。假使元好问涉足“两坡”,也有其合理性,不是什么惊世骇俗、不可原谅的过失。因此,他也不讳言长安风月。下面这首《鹧鸪天》很可能是怀念长安某女子之作:

百啭娇莺出画笼,一双胡蝶殢芳丛。葱茏花透纤纤月,暗澹香摇细细风。情不尽,梦还空。欢缘心事泪痕中。长安西望肠堪断,雾阁云窗又几重。

有学者将此词当成金亡之后元好问被羁管聊城期间所作,将长安理解为汴京,认为是感时伤乱之词,体现香草美人的传统,内含黍离之悲,可惜没有任何可靠的文献依据。从词面上来看,上片怀旧,写春日丽景,鸟语花香,雍容闲雅,温柔纤巧,没有丝毫乱亡气象,应该是当年在长安与女子相会的美好记忆;下片伤今,往事成空,鸳梦难以重温,长安成了他不堪回首的伤心地。如此看来,元好问在长安有他牵肠挂肚的佳人,只是他没有直白地说出她的名字。

离开长安之后,这段经历会让元好问触景生情,借题发挥。大安二年(1210),养父元泰病故,元好问从秦中扶灵柩回家乡,途经绛阳(今山西新绛县)时,遇见一位英俊少年,是当地观察判官之子崔振之,正与一位叫阿莲的琴妓告别,二人泪水涟涟。元好问目睹这一幕,写下一首《江城子·观别》词,记录其事:

旗亭谁唱渭城诗,酒盈卮,两相思。万古垂杨,都是折残枝。旧见青山青似染,缘底事,澹无姿。情缘不到木肠儿,鬓成丝,更须辞。只恨芙蓉,秋露洗胭脂。为问世间离别泪,何日是,滴休时?

上片开头即用长安旗亭画壁的典故,或许带有元好问的长安别情记忆。人生受制于各种因素,离别总是不可避免,昔日苍翠如染的青山,也因为心情低落而变得暗淡无光,失去了动人的风姿。下片先议论,人世间只有那些木石心肠的人,对感情无动于衷,而多情之人,一定不辞愁苦,相思到老。接着描写阿莲伤心憔悴的面貌,“芙蓉”指代如花般的阿莲,她的泪水如同秋露一般,打湿了她的胭脂,让她花容失色。元好问感慨,何时天下有情人不用分离不用流泪?元好问写作此词时,还在丁忧期间,他一定有所感触,情不能已,才落笔成词,并融入自己的离情别恨。

少年情事,往往刻骨铭心,相伴终生。二十五年后,绛阳离别的男主人公崔振之拜访元好问,这时二人都已进入中年,他们又谈起这件往事,引发元好问的再次感慨,他又写下了一首《太常引》。词前小序详细交代两首词的写作缘由:

予年廿许,时自秦州侍下,还太原,路出绛阳。适郡人为观察判官祖道道傍。少年有与红袖泣别者,少焉,车马相及,知其为观察之孙振之也。所别即琴姬阿莲,予尝以诗道其事。今二十五年,岁辛巳,振之因过予,语及旧游,恍如隔世。感念今昔,殆无以为怀,因为赋此。

前半段即是上引《江城子·观别》的本事。“辛巳”,据赵永源《遗山词研究》考证,可能是“乙未”之误,乙未为蒙古太宗七年(1235),当时金王朝已经灭亡,元好问正被羁管于聊城。他们聊起过去交往之人,很多人已经死于战乱,大概如同杜甫所言,“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所以感到“恍如隔世”。词曰:

渚莲寂寞倚秋烟。发幽思、入哀弦,高树记离筵。似昨日、邮亭道边。白头青鬓,旧游新梦,相对两凄然。骄马弄金鞭,也曾是、长安少年。

“渚莲”,既是水中莲花,又关合崔振之的情人阿莲。一别之后,幽思杳渺,离别的场景恍惚就在昨天。而人生已老,如同秋天水中莲花,含愁带恨,更有些友朋陆续凋零,不禁让人凄然神伤。好在我们都曾年轻过,都曾风流放纵过,都曾享受过美好的爱情。“骄马弄金鞭,也曾是、长安少年”,这两句兼指元好问与崔振之。崔振之生平不详,年轻时是否游览过长安,不可考。如果他没有去过长安,那么词中的长安就应该借指汴京;但对元好问而言,长安应是实指,因为元好问进入汴京时已经不再年少。他这时回首过去,那种骄马金鞭、美酒佳人的青葱岁月,是人生的骄傲,是如今困顿人生的精神安慰。顺带说一下,元好问还有一首乐府诗《渚莲怨》:“阿溪何许来,素面涴风雨。寂寞烟中魂,依依欲谁语。”内容、情调与这首词的上片高度相似,很可能也是有感于崔振之与阿莲情事而作。

元好问的长安之行,八九个月时间,只是元好问人生中的一小段经历,却具有特别的意义。

其一,它增加了元好问对长安的感性认识,为日后的牵挂、关注打下了基础。后来李汾、李献甫、雷渊、杨弘道等人赴长安,元好问一再寄予关怀之情。如贞祐四年(1216),李汾经过河南女几山回关中,元好问作诗为之送行,在同情其蹉跎不遇的身世之后,寄希望于未来:“从知鲛鳄无隐鳞,芥视三山需一擘。自古饥肠出奇策,汉廷诸公必动色,见君轩盖长安陌。”(《女几山避兵送李长源归关中》)长安曾经是个能够上演奇迹的地方,如马周落拓时,客居新丰旅店,受到店主的冷落,“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李贺:《致酒行》),后因代中郎将常何上书,谈论朝政,受到唐太宗的赏识,从而步步高升。

其二,早年的纨绮之气,有助于理解和评论前人和时人的艳情类创作。词为艳科,描写艳情是词的本色,即使经过苏轼以诗为词的变革之后,艳情底色仍然存在。如果元好问在生活中排斥艳情,像道学家那样非礼勿视,存天理,灭人欲,那么他就会否定和排斥艳情词。譬如黄庭坚写下诸多艳情词,受到法秀道人“以笔墨劝淫”的指责,元好问却为之辩解,“法秀无端会热谩,笑谈真作劝淫看”(《题山谷小艳诗》)。又如金初词人蔡松年,被元好问视为金代百年词人的代表,他的《石州慢·高丽使还日作》写与高丽馆妓的艳情,为人们轰传一时,元好问持开明态度,将之收入《中州乐府》之中。

其三,长安风月丰富了他的人生体验,有助于他的词体创作。元好问本人也创作了少量软媚的艳情词,如《鹧鸪天·宫体八首》,其中就有“天上腰肢说馆娃,眼中金翠有芳华”“罗裙细看轻盈态,元在腰肢婀娜边”之类的绮艳描写。他的爱情词名篇《摸鱼儿》作于贞祐四年(1216),“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写得如此缠绵悱恻,未尝不含有他对阿莲之类女子的感情以及自己长安风月的体会。

总之,早年的长安之行,如元好问所言,“骄马弄金鞭,也曾是、长安少年”,正所谓青春无悔。

猜你喜欢

元好问长安
长安长安
长安永安
我们长安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水VS火
西游新记 2
移巢别处觅雕梁
水与火
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