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用”目标有效落实的实践思考
2019-10-10裴承忠
裴承忠
【关键词】 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运用;文本特点;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6—0143—01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近20年,聚焦“语用”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可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语用”现象却在课堂中普遍存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仍止步不前。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无效的“语用”教学,让阅读教学的“语用”转向紧扣教学目标和课文特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根本任务上来。
一、准确解读文本特点,依教学目标创设“语用”情景
教材中选编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对学生把握汉语语言特点和规律有很好的引领作用。教材每个学段、每个单元的设计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鲜明特点,甚至同一单元的每篇课文都是与众不同的。所以,我们对每堂课的设计,都应该在准确解读文本特点的前提下设计教学目标,依教学目标创设“语用”情景。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共有4篇课文,单元主题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只有一个地球》是科学小品文,重在学习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谨;《鹿和狼的故事》是文艺性说明文,主要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演讲稿,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是其显著特点;《青山不老》是散文,特点是语言生动优美、叙述描写相互辉映。4篇课文,特点各异,开展“语用”交流自然不能用常见的“谈谈感受”来一以贯之,要结合文本特点灵活、有针对性设计“语用”情景。如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落实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目标时,教师就要抓住“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这句中的“本来”大做文章。可先让学生阅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谈对“本来”的理解,可能学生绕来绕去说不清楚。然后,让学生看如果去掉“本来”一词行不行,创设情境,让他们联系教师出示的资料理解作者为什么使用“本来”一词。最后,让学生将资料与自身实际相联系进行资源再生方面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交流始终围绕“本来”这个词语进行,谈话目标清晰明确。
二、深入揣摩语段内涵,依作者用意设计“语用”范围
教学任何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走近作者、走近文字,真正破译表达密码,发现只属于这一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語言,感受表达的魅力。不同作者、不同情境,用词造句风格迥异。我们解读作品,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用意就从这里开始,学习表达特点也从这着手。如《金色的脚印》第二自然段写到“光秃秃的柞树林上边,露出冷清清的月光。小狐狸孤零零地坐在窝里,仰起脖子嚎叫着。”“光秃秃“冷清清”“孤零零”,三个相同结构的叠词连续出现,刻画出孤清、悲伤、让人心生同情的氛围,这也是正太郎感受到的小狐狸所处的境遇。作者椋鸠十为什么这样写呢?他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作品语言平和简易,适合儿童阅读品位,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小狐狸的无助、悲伤,引发正太郎的同情。叠词节奏感强,容易让读者入情入境,这是作者的用意。因此,围绕叠词确定适用范围,设计不同“语用”情景开展语言交流,是本段教学的着力点。我先让学生自己创设情景,继续说出表现孤独悲伤的ABB式叠词,看同样是孤独为什么情景不一样,表达方式就不一样?这就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过程,能使其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准确。接着拓展开来,提出如果表现高兴、发怒等又可运用哪些叠词呢?学生在讨论中讲出兴冲冲、气呼呼等许多词语。有了通过思维过程扩展积累、准确用词的学习体验,获得了通过词语探究语段内涵的学习方法,学生懂得,提升练习不是盲目的堆砌,而是有目的的积累,开始自觉关注用词造句的表达效果。
三、及时实践练习应用,依深化体验评价“语用”效果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运用。教学中,我们要敏锐地发现文本的表达特点并引导学生运用。一课得一法,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收获是非常大的。如六年级上册第一课《山中访友》第四自然段,本段的教学目标在于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表达感情的方法。我在让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学习用拟人修辞向自然界事物打招呼,并结合事物自身特点表达出想象合理的拟人句,然后把表达合理的句子一一简要展示在黑板上。接着让学生回归文段,朗读体验文段中排比句表达的气势和感染力,并让学生将黑板上的句子进行修改,力求拟人准确形象,各句句式基本一致。修改完毕,让学生将拟人句连接起来朗读,和课文段落进行比较,充分体会修辞美化语言、增强感情表达的作用。最后,我以校园景物为内容,组织学生当堂仿写本段,一段段精彩纷呈的表达体现了“语用”实践的效果。如果教师每堂课抓准语用实践点练习下去,就会实现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共生共长,取得双赢的教学效果。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