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彼汾之阴嘉可游

2019-10-10卢静

北方文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后土秋风

卢静

整个大地似乎都在滑翔,轻微的,以我几乎难以察觉的姿势。

大雨快来了!水白的云蓬蓬升腾,蛋清一样的天穹浑圆无边,又稍稍低垂着,隐约显露漩洄的波纹,让人疑心,能听见时紧时缓的流水声。一脉青蓝色的山蜿蜒到云外,被衬得更加雄浑劲秀,俨然一条矫健的游龙,正抬首,振须,鳞爪闪亮。

一条浑厚的黄色大河,从广袤高原驶下的一条历尽五千年苦难、欢欣与沧桑的九曲大河,此刻精力充沛,眷恋不舍地起伏盘绕。

我在晋南万荣后土祠的秋风楼上,凭栏远眺,被一幅天地六合的氤氲丹青攫住了。儿子不再是追着我的小孩子,昔日,只要领他攀登寺塔楼阁,总是探头探脑,一溜儿好奇地爬上古色古香的木梯,让我直喊“路路,要注意安全!”如今,他也纵目远望,半晌儿沉吟不语,莫非试图模仿汉武帝汾阴祭后土的《秋风辞》,要作一首诗抒发胸臆吗?我劳碌一生的母亲,在我们背后扶栏向另一个方向瞭望,风里的玉米油绿敦实,三五树木成簇,毛毛草散发乡村朴素的气息,一道道黄土梁鼓起结实饱满的胸肌。

有一个瞬间,鸥鸟翩飞,我似乎已伫立于河心的小洲上,又转过身,在古老大河浑黄色的温暖肃穆的胸膛上呼吸、游曳,凤凰在我头顶上方,驮起一轮初升的旭日,五彩斑斓的修长尾翎,一一从我脸庞上拂过。

而一片陆地,从远古老祖母的鼾息中缓缓苏醒。我多想耸起胸脯,让太阳勾勒出身躯流利的线条,再张开双臂,猛地一下扑入丰腴的千里沃野,尽情打几个滚儿,然后,双手颤巍巍地捧起充满磁性的黄褐油亮的肥土,让它从我的十指间纷扬洒下,四周弥漫黄土醇厚亲切的芬芳。其实,每当郊野散步,天涯树影,禾麦青青,田畴在望,我总会产生这么一种冲动,而此刻,伫立后土祠的秋风楼上,拥抱大地的念头,竟然意想不到地强烈。

我年老体衰的母亲,一生节衣缩食,只有一样爱好,那就是挤出时间,裹一包干粮,行走山川。我拽住母亲的衣襟,峰溪古迹,彩霞烟岚里开阔了眼界。如今她两鬓斑白,虽不便远游,却还想在附近走一走,八月初一,我便陪母携子,一访万荣汾阴的后土祠。

才从车里钻出,我已心生懊悔,后土祠近在咫尺,为何今日才来拜谒呢?

这一片宏伟的祠庙背汾带河,眼界豁然洞开,宽阔的台阶雍容几转,沿冈势直上,颇具王者气度。跑马似的浅灰云团,一脉浩浩河川波光,轻易就把人引入历史情境中,任思绪穿透苍茫的云烟,蜿蜒到极远之地。

从踏上第一个台阶起,我就想象着“汾阴脽上”神话般的存在,河汾交济之地,一道长四五里,宽二里余,高十余丈的长阜,膏沃蜿蜒,青葱浓郁,曾经在史上隆起多年。极少看到,中国别处还有称“脽”的。“脽”,就是臀部。在野兽横行水火无情的远古,滔滔大水之畔,象征人体部位的汾阴雕,究竟给先民带来了怎样的慰藉?是否每一株青草,都显现出生殖的活力?向前,向前!是否每一个粗细不等的枝柯,都为部族递上跋涉的力量?亲近肤色的油亮土壤,是否预示着丰收的希望?有时候,我暗暗庆幸自己生长在古河东,令人惊诧的泥土,被黄河臂弯深情搂抱的金三角啊,究竟积淀着多么丰厚的历史陈迹,等待诉说?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我们后土祠门票都免费!”过了承天门,登到祠门,值班人的口音,含着几分水土的亲切。

“当——,当——”老成起来的路路,大门口一眼瞥见最爱的古钟,童心大发,早兴奋得爬上钟楼,模仿乌冠宽袖的司礼官,竟然连撞了六六三十六下。祠内的一位老者,村庄打麦场上讲故事的爷爷似的,捋髯笑眯眯地瞧着他。

后土祠素称三绝。一踏入山门,就进入了“安坐女娲宫,同看三台戏”的一绝。

回荡红墙的钟声里,我和母亲徘徊在“品”字戏台间,据说国内仅有,至为珍贵。山门即为一戏台,如果把木板搭上过道,便与几十步远的两座并排戏台,组成品字格局,唱念做打,同唱三台大戏。为人称道的,是台上锣鼓齐鸣,天地玄黄,粉墨登场,台下的门洞里照样可以出入。试想当年的繁华,香客如鲫,哀乐鼓呼,苍发垂髫,千面百态,亦戏味十足,又岂止三台戏呢?我听到一个故事,相传此地有一寡妇,独自抚养一儿,每逢节下庙里演戏,其儿必雀跃往之,但村人却欺他家人丁稀少。孩儿后来发迹,娘就捐建了这座戏台,台下的高度仅约一米五,当真是,人岂分贵贱?进门皆须低头。看官!戏台柱子上醒目书道:

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

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

可是入情入景?

赞赏之余,我们向后又行一小段,左为佛家戏台,右为道家戏台,一个书“随缘”、“未了”,一个书“镜花”、“水月”。漆彩渐褪,与古老岁月相宜的建筑本色,青砖黄壁,总让我感到空旷的地里,一二稻草垛的随意点染,乡村的朴素与温暖。不仅雕工,前后相映的几副楹联,也让我兴味盎然,还掏出小本子,一一抄录下来,可惜返程里遗失了。

簌簌筛过两株蓊郁“龙凤柏”的风,一阵比一阵密了。要淌下甘露似的,雨前,天空像一块涨水的海绵,悠悠然移动着。母亲指给我瞧戏台前一对傲立的奇柏,树冠果然一如龙游,一如凤翔,这不是天作之合吗?龙凤呈祥,已经上演了漫漫一千多年,树干上的鳞纹,天工刀斧,染满风霜,好似铭刻着无数艰辛与沧桑,一丝丝,一缕缕,悠远的历史云烟又仿佛萦树不息,供奉女娲娘娘的祠庙里,你扶树而立,仰望云天,脚踏泥土,自然会反复想到一个词语,繁衍生息……

“你们瞧!”离戏台不远的东西五虎殿的东殿前,守殿人道姑打扮,自豪地向我们说:“五岳大帝,封神榜里的五虎上将,在别处寺观香火,受人朝拜,可在这里,却只能陪侍女娲娘娘了!”

路路撞钟已毕,兴冲冲找到我们,对照标示一一念道:东岳大帝黄飞虎、南岳大帝崇黑虎、中岳大帝闻聘、北岳大帝崔英、西岳大帝蒋雄。他迅速跑到西殿,又返回附耳告诉我,妈妈,我喜欢的三国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现在也当御前侍卫了!

雨云坠得更低了,我不由向正殿望去。那是一种久远的追怀,绵绵瓜瓞,阴阳和合,穿过茫茫旷野上的荆棘,那里有一支扶老携幼跋涉的长队,风雪泥泞,山高水长,始终向东方玫瑰红的黎明出发。我的心底缓缓漾起波澜,身为一名炎黄子孙,不能不回首,向渺茫而真切的历史云烟深处眺望。幼时读神话故事,第一次知道“后土”,共工氏有个儿子后土,能平定九州,就成了地神。也许是与生俱来的黄土情结的缘故,我真的过目难忘了。年龄稍长后,才知是《国语·鲁语》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四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而《左传》则说:“社稷五祀……土正曰后土”,《淮南子》云:“禹劳天下,故死而为社也”。美哉大地,哺育万物,广袤却难以遍祭,故应邵在《风神通义·祀典》里道“封土為社而祀之,报功也。”甲骨文中有“东土”“西土”等字样,王国维认为“社”字由“土”演来,祭土即祭社,《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一书中,前川捷三认为,商人祈年祭时,筑坛招徕四方游走的各种神灵,与谷物生育相关,就像大地上的风一样……纵然千头万绪,千言万语,怎能表达人类对大地母亲,立农为本的民族对泥土“生生不息”之深厚感情?

日月星辰垂象昊天,演示宇宙的变化莫测,而皇皇后土,厚德载物,没有“在天呈象,在地成形”,岂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文始祖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不正是取象于天,取材于地,才开辟了与寰宇自然极具亲和性的东方文明吗?

五虎殿前有一石柱蟠龙,明正德年间的遗物,像一个活跃的前奏,引我们步入艺术胜境,后土祠的第二绝——精湛的正殿雕刻。

中轴线上,山门、献殿之后,便是供奉后土娘娘的正殿了。

人驻檐下,只觉美不胜收,木雕、石雕、铁雕、砖雕一应俱全。它们让我移不动步了,只好观赏良久,木雕极具立体感,层次错落,据说达到四层,仅次于故宫的五层雕饰结构,亭台楼阁,繁花灵兽,小桥流水,半隐半现,人物神态均活灵活现,骑卧立坐,真要一呼即出!盘龙、舞凤,铁雕于东西山墙,细腻朴素的石雕中,透露出活泼生动。砖雕虽少,但精美,据说主要在屋脊上,仰望只觉古风斑驳。

一个中年男人,随和得像邻家大哥,跨出门槛热心介绍:“从黄河里抢救啊,祠庙……”后土祠的整体氛围,一直让我亲近,少了一些宗庙的威严肃穆,也无深山古刹的清雅幽静,仿佛漫行在乡俗民居里,还揣了一块烤红薯呢。

然而,既为“海内祠庙之冠”,它在史上也曾名扬天下。

秋风起兮白云飞。汉武帝元鼎四年,立祠于汾阴雕上,祠内保留有轩辕黄帝的扫地坛。武帝欲祭后土,太史令司马谈等建议筑在汾阴,司马谈是司马迁的父亲,汾阴故里之里,对历史传说的祭祀情况比较了解。晋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帝平定天下后,在汾阴扫地设坛,很有可能。《历朝立庙致祠实迹》碑记与《蒲州府记》载“轩辕氏祀地祈扫地为坛于雕上,二帝八员有司,三王方泽岁举”,从黄帝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王者都要到汾阴脽上祭祀。

月下读史,每每惊异于华夏先民,对“人”的主体性的突出,对人生价值的高度自信,在世界文明史上呈现一种独特而蕴含光辉的生命境界。早在商周的祭礼中,秉承源远流长的思想,尤以祠庙祭祖为盛大,伐鼓而祭,舞羽而祭,献酒食牺牲为祭,不一而足,种类繁多,一个祭祀周期甚至需一年,并且引人注意的是,祭祖要与天地神祗祀祷互相作用,如宋镇豪先生《甲骨文日出日入考》中言“祭天,……须人为主,天神乃至,故尊始祖以配天神”,据说殷商已有将二十八星宿与先王配祀的做法。在我们认为蒙昧的洪荒上古,自有一种深刻、严肃的宇宙观存在,西周初期,更提出了以“德”配天的理想,用心揣摩,可体味出广大的寰宇里生生不息,天人亲合,东方人文理想萌芽的魅力。这样的思想格局下,帝王无论明智昏顽,岂不都要凭借祭祖,宣示自己血源的正统,承“天命”布德四方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吗?难怪祭祀每每如此隆重。南怀瑾先生说,“封禅”在宗教仪式中,亦寓人文价值,倘若天地间无“人”,山水徒然只是一堆山水,可以想见,宇宙也只是永恒的生灭流转而已。

到了秦皇、汉武的封禅,却发生一些戏剧性的变化。回首历史总如隔帘望月,对每一时代的观念、风尚与心绪,当年人理解世界的细微之处,包括神秘的体验,后人恐怕很难完全体会。战国秦汉之间,长生求仙风气浓厚,汉武帝封禅祀社,海上蓬莱,深迷此道,受到栾大、李少君一类中饱私囊的术士戏弄,贻笑千古。而武帝雄才大略,开疆拓土,除了祭祀的神秘体验之外,向天下炫耀自己的赫赫政绩,文治武功,自然不在话下。史传,武帝祀后土随从如云,泛舟河汾,欢宴群臣于船上,鼓乐歌舞方酣,忽睹秋风波逝,雁鸣黄叶,思人生短暂,百感千怀,挥笔写下《秋风辞》,鲁迅称为“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天地玄黄,白云苍狗,实在戏味悠悠。秋风楼本是后土祠的附庸,然而,楼缘于诗,巍峨雄踞,祠因楼闻名南北,如今,游客迢迢而至,凭吊千古,往往冲了秋风楼的名气,一抚《秋风辞》石碑,后土拜谒倒仿佛在其次了。

祠院的最后,便是高天远地之间,临大河雄峙的秋风楼了。

九曲黄河可还记得秋风楼,连同整座后土祠,几经冲刷,又几番从泥沙中打捞、重建,为岸上人坚韧地追溯?

秋风楼,即为后土祠三绝中的首绝。

入得楼来,底层的轩辕黄帝扫地坛首先吸引了我们。一对两鬓苍苍的游客夫妇,伸手摩挲着坛墙,时光一刹那凝固,天风缓缓环绕,几块青砖默默无语,淳厚朴实得如同乡里人家的一方祭壇,仿佛将古远的岁月,与我们紧系在一起。而一队朝气蓬勃的学生,欢呼着攀上重楼,围住造型优美的斗拱、精雕细琢的吊柱赞叹不已,合影留念,路路连忙尾随观瞻。如今的秋风楼,为清同治年间重建,采明代形制。花墙轻拥,飞檐三重,楼上皆围回廊,那繁星般璀璨的斗拱,怎能不引人喝彩?大气美观的吊柱,传说代表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呼应着三十六个檐角高挑的彩色琉璃造像,都让路路瞧个没完。

河风多情,不时撩起我的长发,每登一层楼,都珍藏着一块《秋风辞》石碑,最上为元代遗物。自汉武立祠后,汾阴脽上成为历代帝王祀后土之地。最为人乐道的,是唐玄宗继汉武帝之后的得宝鼎,荣光塞河,还有宋真宗声势显赫、浩浩荡荡的祭祀长队,这位皇帝还作了《汾阴二圣配飨之铭》,亲手书丹,碑刻现就藏于秋风楼边,朝迎暮送着大河滔滔东流去。我读《河东文学》主编李云峰先生所撰《石刻的历史》,提及此碑的价值,更谈到唐玄宗晚年的沉湎声色,马嵬之变,宋真宗的澶渊之盟,“天书”闹剧,不由掩卷感慨。明皇马嵬变后,每逢夜漏声永,悲凉寂寞,辗转难眠,是否也会想起“君不见昔日西京全盛时,汾阴后土亲祭祀……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呢?尤其宋真宗,一边是澶渊的耻辱,与辽国兄弟相称,年年送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一边是前呼后拥、冠盖如云的系列祭祀大剧,歌舞太平,真令人胸臆难平!几块青砖,恍若后人想象里的黄帝“扫地坛”,简朴,敦厚,却让人伫立于黄土地上,追怀不已,肃然起敬。而宋真宗戏里戏外的祭祀大排场,搜刮民脂民膏反复上演的政治秀,直让人冷眼以观,遗为千古笑柄了。

宋真宗祭祀后土空前绝后的规模,比照帝宫扩建的后土祠,一派雄穆壮丽,含烟吐华,高耸河汾之交,遂为“海内祠庙之冠”,北京紫禁城在建筑布局和技法上,也继承了汾阴后土祠的精华呢。

隔了一道逶迤的河,秋风楼西与太史公祠相望,雕额“望秦”,东题“瞻鲁”,似卷起烟光云色,一马平川,引人遐思。我们援木梯慢登重楼,睿智的华夏民族,总能于一檐之翘明志向,一亭之中纳万象,超越有限的时空,渺小的形体,提升人类存在的价值,呈现精力弥满、深邃高远的生命境界。

只楼上徘徊的刹那,大雨已扫过去了。云像从膏壤深处涌上来似的,庄严而曼妙地簇拥在群山之巅,那青铜一般的山脉,就见首不见尾了。《长沙楚帛书甲篇》(释)云“曰故(古)大熊包戏(伏羲),出血□(震)居於脽□。厥□……乃取(娶)……曰女(娲)”在河水的一重重涛声下,在漫长的时光中被冲刷湮没的汾阴雕,曲折绵亘,丰腴葱郁,仿佛又隆起在我的眼前,我奔跑而去,蹲下,捧起油亮的黄土,又滚在岸滩迎风起伏的水草丛里,采下一枚醇红的小果子。缅怀始祖,令四海游人自强不息,听,不辞万里的古老车轮的戛戛辚辚声,与穿透云层的黄钟大吕,交响成恢宏的曲子……人文的张扬,又让游者纵目远眺,在全球化的时代,领悟华夏文化的精髓,呵护之,发挥之,体贴生命的伟大处,提升自我存在的价值,与云蒸霞蔚的大自然和谐共处。戳在远古驿道上的,一个个灌满艰难的脚窝,更让人在飞变的今天,严肃深刻地纵横思考,反省,传承与变革,推动社会向文明、进步发展。

千寻嵋岭演天亘,一曲黄河卷地来。我想,后土祠红墙外的滚滚大河涛声,将在遥远的未来,健劲有力地召唤我们。

责任编辑 韦健玮

猜你喜欢

后土秋风
晋中南地区后土图像流变及原因述论①
万荣后土祠大殿楹联赏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土脑子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吉县南柯榼村后土庙舞楼及戏碑考
汾阴后土祠神灵形象演变探析
试论山西介休后土庙道教建筑群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