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山西介休后土庙道教建筑群之管理

2010-09-29陈文龙

世界宗教文化 2010年4期
关键词:建筑群重修信众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山西介休后土庙道教古建筑群内的碑刻等资料,探讨后土庙建筑群与三清观发展历史、管理方式及其庙宇市场效应,尝试以田野考古方法研究古代道教历史及其管理模式。

关键词:山西介休道教建筑群田野调查管理方式

作者简介:陈文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道教与民间信仰。

近年来,涉及中国道教庙宇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关于建筑群落及彼此间关系的田野调查与研究较少。本文以山西介休后土庙道教建筑群落田野调查所得的碑刻资料为基础,梳理并分析该建筑群的历史,试图再现后土庙与三清观历史上不同时期发展管理模式及其演变。

一、后土庙、三清观历史

后土庙道教建筑群位于介休市城关中心偏西北。它由三清观、后土庙、三官祠、真武庙、元君殿、吕祖阁、关帝庙、土神庙等八庙组成,是一组木结构建筑,占地9196平方米,大致分布如图:

后土——三清院落保留不少碑刻,包括“金妆圣像碑”、“流芳碑”、“三清观重修碑”、“重修三清观记”、“创建献楼之记”、“重建后土庙记”、“重修后土庙并三门记”、“重修碑记”和“金妆圣像碑记”等。表1根据上述庙内石碑和相关资料,整理这一建筑群历史。

建筑群内庙宇以后土庙和三清观为核心,关系密切。

后土庙始建年代不可考,南朝宋孝武帝时就已经是重修。据《重建后土庙记》碑文载:“隋时定阳可汗刘武周与秦王李世民在介休对垒,刘武周部将尉迟敬德曾在此径累宿,镇守点将,今庙南阵口(听令巷)为其遗址。”也就是说,尉迟敬德是在后土庙内点将的;那么,听令诸将当就在门外候令,即听令巷应在后土庙门外。所以,隋唐时期,后土庙处无三清观,整个区域均为后土庙所属。但笔者调查时发现,听令巷在三清观门前,后土庙却在三清观后。这样的布局是怎样形成的呢?

《重修后土庙记》中得到以下三条材料:

A、元大德七年,后土庙遭地震破坏。B、元至大二年,创建三清观。C、元仁宗延佑五年,重修后土庙。

考察三清观在后土庙和听令巷之间的位置,联系以上三条材料,可以得出结论:元大德七年(1303),后土庙在一场大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至大二年(1309),一些道士在损毁的后土庙前部区域修建了三清观。但是,从“元仁宗延佑五年,重修后土庙”的记载中看,后土庙并没有全部摧毁,而是在延佑五年的时候重修了大殿。经过元代这次变故,产生了后土庙大殿在后,三清观在前的格局。

明正德十三年(1520)《创建献楼之记》碑载:

后土庙旧有乐棚三间,因其敝坏,矮窄不堪,正德丙子春,邑耆梁公讳智等欲建楼,广阔而重修之。柰城下有三清观与乐棚相近。建楼乐愈高而神愈下可乎?士民薛君雄谓众曰:“改三清阁,筑基与献楼同合为一,中则分之,起三清圣像于崇楼之极,前列万圣朝元,后奏献以奉后土,则神上而乐下,使人心安而神妥也。

也就是说,正德十一年,人们要为后土娘娘重建乐楼,但怕因三清观地势低在乐楼之下而得罪三清神,便抬高三清殿地基,连带三清观一起重修。乡绅薛雄提议将三清殿地基抬高,与将要修建的后土庙戏楼齐平,中间用墙分为两部分,前为三清观,后为后土庙戏台,形成现存三清观和后土庙紧邻的格局。

之后,分别在明崇祯十二年、清雍正十年、乾隆二十五年,在原有后土庙和三清观旁边修建了吕祖阁、土地庙和关帝庙。这样,这里就成为介休县的一个信仰中心,包含了传统久远的后土信仰——本地的原始信仰、元代进入的道教和明清时国家祭祀体系代表的玄帝和关帝信仰。

二、后土庙与三清观的管理

(一)宋朝及宋朝以前

宋朝以前,后土庙有两次重修,但没有修建者身份的记录。《重建后土庙记》碑载“介邑□□□□□□济门迤西有后土氏行宫创建无可考焉宋孝武帝大明元年梁武帝大同三年皆重修之”。可以推测,在宋代被国家赐封以前,介休后土庙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传统的地方信仰,其管理者可能是地方民众。

宋真宗赐封之后,后土被纳入国家祀典,也成为道教尊神之一。介休后土庙在“宋仁宗皇祜元年敕修之”。说明,该庙进入官方祀典。所以,至少在宋代,庙宇由政府负责管理。这是后土庙管理历史的第二阶段。

(二)元代道教为主的管理

元朝建立后,全真教在北方兴起,全真派东祖庭就在介休南部平阳府永济县的永乐纯阳宫。这个阶段,全真道士在山西建立许多道观,丘处机依靠元政权支持,派手下弟子到处建立宫观,甚至强占庙宇。如表1,至大二年,三清观创建。如上文所述,三清观所处位置为后土庙损毁后的一部分,所以,三清观极有占庙地之嫌。接着,后土庙重建。《重建后土庙记》中提到“延佑戊午本庙提点李道荣复建”,重建者是道士李道荣,他是经过正式任命的道官——提点。既设道官,道士无疑是主角。联系三清观在此地的修建,我们可知,元代,道教成为后土庙——三清观的管理主体。这是后土庙-三清观管理历史的第三阶段。

(三)明代地方社会力量为主体的管理

明代,正一派得势,全真派衰微。明嘉靖《重建后土庙记》碑及《重修太宁宫殿并创建三门碑》详细记录了一个传承数代的道士师承的名单:

本庙道会祖师赵洞海→韩福霓、王福□→韩德源、高德济、张德琛→李通桂、吕通相、都通□、胡通枢→李富□→富□

明代县一级行政单位设有道会司管理地方道教。该庙第一代负责人是本庙祖师赵洞海,其后传承五代,派字分别为洞、福、德、通、富。立此碑时间为嘉靖十三年(1534)。但是,在正德十四年的《创建献楼之记》碑中出现第三代传人张德琛的名字,他向信众募捐修庙。在嘉靖十三年《重建后土庙记》碑中张德琛已经是“署印道士张德琛”,这意味着他已接掌后土庙住持之责。二十七年后的嘉靖四十年(1561),张德琛的弟子辈吕通相、张通晓接掌住持之位。可见,后土庙仍由道士管理。而三清观的《重修三清观记》及《三清观重修碑》在两通碑里并未出现任何一名道士。根据前文所引正德重修的相关碑刻,正德关于两庙共同维修扩建的纪录只有后土庙相关道士的记载,可以推测,两庙当由同一个道士机构共同管理。

嘉靖十三年《重修后土庙记》记录另一次规模不小的后土庙重修活动。碑刻载:曰:“前有三清献楼相连,巍峨高耸,有欺□?庙貌必□□□□□称可也。”于是同志者薛君雄、董君维精等以倡其首。署印道士张德琛告请合邑贤良善士,各施金□,□□砖瓦木。植工于正德辛己,则三庙筑基广阔矣。焕然一新,重口转角,金碧辉煌,龙翻凤翥,倍增于昔。复□□□庑献亭,铁铸以醮炉香鼎,以壮观也。

这次重修的动机显然是当地士绅认为三清观修得巍峨高耸,而后土殿过于寒碜,不配后土娘娘的地位,于是开始了这次大规模重修。

立于嘉靖四十年《重修太宁宫殿并创建三门碑》告诉我们,嘉靖十三年主持道士张德琛对后土庙所进行的这次规模巨大的重修并未彻底完工。碑中提到“□□□□□而土皆备。虽建而神像未置,规制虽伟而三门尚未之建也。”原主持道士张德琛估计已亡故,继任主持的门徒吕通相、张通晓继承了师傅未竟的事业,继续重修后土庙。同时,三清观再次得到修缮。碑文述道:

下有三清观联木斯庙几于废坏,皆不□而不□者也□□□□□□□。十载而其修饰者渐为剥落,……□弗若于初矣。……乃各出资于工之未完者,为之补葺焉,于问之未有者,为之创建焉。于三清□□□坏者为新焉。

如果说三清观正德年间的修缮是当地乡绅怕因修乐楼过高,得罪神三清神;那么,这次则大可不必理会三清观。事实上,两者都得以重修。

明万历元年所立的《重修三清观记》提到另一次修三清观的情况:

及左辅右弼青龙白虎亭皆易□为,革故鼎新,覆以仇□,覆以……,金碧口砌朴□,举力□□□书丹清□,□质□不质□□□□□□宝像□壮丽孰盛焉。且增设讲经卷棚三间。以示悟辟迷。……之□厨舍一所,以备设醮口献之需,凡周图墙垣,靡不有业有严,式坚式好,规模深邃,气象恢弘。

碑文表明这次修缮规模不小,且不论对原有部分的修理,增加的就有三间讲经棚、为做醮准备的厨房等。下文又提到“迨三清神明之圣妥于斯矣,□人报享之忱伸于斯矣,后土行宫不亦相映有光耶。”修三清观同时提到后土庙。另一块立于万历年间的《金妆塑像碑记》残存碑文如下:

…后土、玄帝、三官……祠宇创建不知起于何时……,善士梁君正威,本祠黄冠王玄城募修,……无不成也,无不……成毁之说以告俾……。(碑末)大明万历…。

碑中提到的后土、玄帝、三官显然指后土庙。这块同是万历年间的碑由于磨损过度,无法确定是否这次对后土庙的重修是否与三清观同时进行,但可以确定在万历年间,后土庙同样进行了一次修缮。

通过上文对后土庙和三清观修缮历史的描述,可以肯定明代后土庙与三清观俨然已经成为同一单元,具有同一管理机构。

但是,除了庙内的管理机构外,从历次修建的碑刻记载看,明代,参与后土庙——三清观管理的不仅仅是道教机构。

表2中纠首人这一项记录告诉我们,从大明正德十四年开始到康熙二年(1663年),后土庙和三清观的主要修缮主持人和倡议人均以梁姓族人为主,多次纠集当地乡绅百姓斥巨资维修后土庙和三清观。为何梁姓族人对这两座庙宇隋有独钟呢?

《介休县志》载:“后土庙在西北隅”。明初,介休编户四十五里,西北坊为第一里,西北隅即西北坊之所在,主要姓氏为梁、董两姓。梁氏族人由于居住在附近,可能实力不小,故而每每为首纠集各处信众共同修庙。另外,在表3中官员一栏中可看到,其中四块碑中都记载有当地最高官员或乡宦的出席。一个庙宇的修缮有乡绅百姓出钱出力,有当地最高行政官员出席,这都暗示这个庙并非某人或某道士的子孙丛林,而是当地一个重要的公共性的庙宇;在碑文中提到修建或募捐中提到众多人员的参与也说明这一情况。如《创建献楼之记》中提到“夫富者施其财,贫者助其力,工者斗其巧。”没钱的人出力,其前提一般是这些人有义务出工,且居住在附近。《创建献楼之记》的记载也说明了建筑的公共性“梁公施白金数百馀两,以董其事,由是施财百数者数十人,十数者百余人,五数者数百人,两数者不下千余人也。”据介休县志载,明嘉靖时户口数是5652户,如果按碑文所述计算,以每户一人出钱计算,则这次修庙参与者将近当地户口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这两庙在当地是很有影响的。万历年的重修三清观功德碑记录了出钱功德主的姓名,其中第一位是庆成王府,辅国中尉某人施银三两,接下来是按地域排列出钱名单:如西北坊、西南坊等,这些地域名称的出现也说明当时修庙是按地域募捐。这也以说明所修庙宇的公共性质。《重修太宁宫并创建三门碑》中提到“惟时后有义主梁时道、罗朋者约诸纠首”,梁姓族人又一次召集其它一些为首的人员,估计当时庙宇由一个委员会性质的乡绅组织负责管理。文中还提到“悉义此举而取其财者千余人焉”说明这些人很有号召力。

综上所述,后土庙一三清观在明代,虽然其庙宇内的日常管理为道教机构,但是,它显然处于地方大族乡绅的掌控之下,梁氏族人不仅是修建庙宇的主要出资人,而且是重修扩建的倡议者,甚至可以规划庙宇的结构,他们在庙宇事务中所占的角色和所起作用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庙内道士机构,成为后土庙——三清观管理的主体力量。

(四)清代政府力量使之成为信仰中心

清顺治十五年(1658),三清观又一次重修,《三清观重修碑》记载:“始在顺治十五年二月,落成于康熙二年五月,阅六岁而鼎工告竣。”同期,清雍正十年,后土庙东侧增建土地庙,乾隆二十五年,知县汪本直移建关帝庙于此。在政府力量的推动下,这个建筑群成为地方信仰中心。由于后土信仰在当地的影响,我们屡屡见到官方力量的介入。这样就形成官方参与,士绅为主的管理模式。

三、多庙共存,诸神互惠

在理清后土庙与三清观庙宇历史及其管理模式之后,我们发现这个道教建筑群所祭祀的神灵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表1显示,该地区最早最重要的神灵是后土。经宋真宗赐封后,后土地位进一步上升,成为道教三清之下的几大神灵之一。然而,元至大二年三清观创立,且位于原后土庙界内,明显不合常理。后土为原有之神,三清乃外来之神,地位高于后土,似乎有强行占地之嫌。这可能与当年丘处机依靠元政权支持,派手下弟子到处建立宫观,甚至强占庙宇有关系。

到明朝时期,三清已经被接纳,真武、三官(明正德十五年至十六年)和吕祖(明崇祯十二年)也先后进入该庙。清代,关帝庙、土地庙移入此地。这样,就形成多庙共存的现象。后土庙附近形成以道教为中心多神信仰中心。然而,多神并存带来却可能是种互惠的关系。考察各神功能如下表。

神灵有着多种多样的功能,但又各有特别的职能吸引着不同的信众群体。多神并存往往要解决“香火”的问题,即各神如何分配有限的信众资源以维持各自的信仰生存问题。一般而言,以下两个渠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笔者引入“生态位”这一概念对信众资源加以划分。考察上表可知,这些神有自己专属的时间作为自己的生态位。这种对时间资源进行区位划分的方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民众在多神信仰中面临的神灵间竞争的问题。使得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能容纳更多的神灵。

解决多神竞争第二种方式就是赋予神不同的功能。把神的功能区分细化,吸引有特殊要求的信众。这种对神功能的细化也区分不同区位的信众对其特殊要求加以满足,如官员祭祀后土,祈子神的信众一般为妇女,农民重视土神,商人崇拜关帝等。各种身份的人都可以来这里获得他的宗教慰籍。各种信众好像到了一个宗教集大卖场,提供各种宗教产品,也使这里能吸引到更多的信众,出现一个各神共存且互利的局面,契合集市原则。

四、结论

本文分建筑群的历史行程、管理模式的变化和多神并存三个角度介绍了山西介休后土庙道教建筑群,这三个角度所放映的情况也是明清道教发展的一个缩影。

地方信仰体系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叠加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介休为例,宋代以前,以当地传统信仰后土庙为主。元代全真道昌盛,在后土庙建立了自己的基地。明代,官方推崇的真武信仰进入这个多神集团。清代,关帝信仰加入其中。每个朝代增加的神灵都烙上自己特殊的时代印记。多神信仰的形成代表中国乡土社会实际的信仰状况。这些神都被地方民众接纳、供奉。但是,代表当地传统信仰的后土信仰仍然牢牢占据着核心地位,无论是国家还是道教都力图以她为依托,争取信众。

相应于信仰的变化,庙宇管理模式上也经历了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在介休,宋以前,后土庙作为地方信仰可能处于地方社会管理之下。宋代,后土信仰被吸收入国家祭祀体系,处于政府管理之下。元朝道士掌握了三清观与后土庙的所有权,国家力量也介入其中。明清时期,地方乡绅在这两庙宇的管理中占主导地位。在庙宇的发展过程中,他的主要管理者出现分层现象,道士、作为民众代表的乡绅、国家力量代表的儒家官员分别介入庙宇的管理之中,形成以乡绅为主体,道士为辅,地方政府介入的多元管理模式。

因此,庙宇的管理模式是一个集合了信仰体系变化,社会不同力量变化等因素在内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反映了一个地方信仰体系及其支撑力量的演变。

(责任编辑李志鸿)

猜你喜欢

建筑群重修信众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探秘布列斯特要塞建筑群
新堡庙古建筑群考察记
不该举手时别举手
浅谈阿尔寨石窟壁画艺术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重修教学探讨
独立学院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思考
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