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阴后土祠神灵形象演变探析
2015-04-03李玉洁
李玉洁
(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古代史籍记载,中国古代的社神后土是共工氏之子句龙。句龙因“能平九土”,治理水害,而被封为后土;西汉武帝为之建后土祠于汾阴。能够“平九土”治水害者,当是一个男子。古籍记载的社神后土句龙,是一个男性的部族首领。然而今后土祠中所供奉的是女娲,即女性神灵的神像。笔者对汾阴后土祠神灵形象的演变进行研究,以正于学术界的同仁。
一 共工氏之子句龙受封为社神后土
中国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古人赖以生存最基本的资源。后土是我国古代最敬仰、最重视的土地神,也称社神。
共工氏之子句龙在颛顼时期受封为土正,即管理土地的长官;有功,帝尧时期以为社神。蔡邕《独断》卷上云:“社神,盖共工氏之子句龙也,能平水土。帝颛顼之世举以为土正,天下赖其功。尧祠以为社。凡树社者,欲令万民加肃敬也。”[1]6《国语·鲁语上》云:“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韦昭注:“共工氏伯者,名戏;弘农之间,有城。其子,共工之裔子句龙也,佐黄帝为土官。九土,九州之土也。后,君也,使君土官,故曰后土也。社,后土之神也。”[2]166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一带。后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掌管土地的神,也就是社神。土地与五谷是不可分离的,人们又把社神称为社稷之神。
后土句龙的父亲共工氏是一个远古帝王。中国古代部族的名字一般与所在的地名有关。共工氏最早活动的地域因在共山而得名。根据古籍记载,共山在今河南省的辉县,另一种说法在今河南省济源市。共山从济源市绵延到辉县。“工”,当为修筑工程之意。共工氏有城,居住在城堡之中,活动在共山一带,是负责修筑工程的长官和部族首领。共工氏发祥在古共山,即今河南省济源、辉县一带。《国语·周语》贾逵注曰:“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2]104共工氏部族属于炎帝之后裔。《佩文韵府》卷五十二云:“吕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礼,使徧掌四岳为诸侯,伯号太岳。”[3]12514共工氏是拥有辖地的远古部族首领。共工氏又是帝尧、帝颛顼的水官,并管理百工,为帝尧的四岳。《史记·律书》云:“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4]1241“陈”,就是“臣”的同音假借字。
随着共工氏势力的发展,共工氏所拥有的辖地达到今豫西三门峡一带。共工氏是在黄河岸边“平定水害”,治理黄河的水官。济源、辉县、弘农皆与晋南地域相连,弘农与今山西运城平陆县只隔一道黄河,共工氏在今豫西、晋南一带活动。
传说共工与颛顼氏争为帝,怒触不周山。《淮南鸿烈解·天文训》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5]27相传这就是造成我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原因。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聴,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諌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聴,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6]韩非子:243帝尧晚年,欲传天下于舜。鲧、共工等相继进谏,不同意,于是流共工于幽陵、殛鲧于羽山。凡是反对帝舜即位的部族或者部族首领,或被放逐,或被杀死,皆受到惩罚,共工氏从此被流放到名为幽陵的边塞地区。幽陵在今北京密云。
共工氏死后,其子句龙接替其父的职责,继续在黄河流域治理洪水,在河东地区活动,土地神后土的传说与祭祀风俗也产生在河东地区。句龙因平水土有功,成为土正,被封为后土,祀以为社神,受到了后世的祭祀。《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7]1502后土就是土正、土官,是共工氏留在后世最令人尊敬的后裔。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
后土在先秦时期受到极大的礼遇,与天子享有同等礼仪的祭祀。《周礼·冬官·考工记》云:“匠人营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8]927“左祖右社”,就是以王宫为中,左边是祖宗神庙,右边是社神之庙;说明中国古代对社神是何等的重视。社稷就是国家的象征;保卫社稷,就是保卫国家。
关于后土,史上也有多种传说。传说大禹在帝舜时期也曾做过后土。《左传·文公十八年》有“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7]638杜预注:“后土,地官;禹作司空,平水土,即主地之官。”也有说后土是颛顼氏之子犂。如《文献通考·郊社考·祀五帝》亦云:“其帝黄帝,其神后土。”注曰:“此黄精之君,土官之神,自古以来著德立功者也。黄帝,轩辕氏也;后土,亦颛顼氏之子曰犂,兼为土官。”[9]1420
由于大禹是夏王朝的开国君主,人们以共工氏之子句龙为社神后土。虽然说法不一,但是共工氏之子句龙是中国传说所认可的后土,是为先秦《左传》、《吕氏春秋》等多种古籍所记载的。我国古史传说的后土当是共工氏之子句龙。
先秦时期的后土句龙在古代享有很高地位。《尚书·武成》有“告于皇天后土”[8]尚书:184之句;把后土与皇天相配,说明其地位之高。国家有什么大事,须先报告给后土,请他管理。《周礼·春官·大宗伯》有“王大封,则先告后土”[8]周礼:764等。如前所述,天子建立国家,“左祖右社”,社稷之神是享受天子祭祀礼仪的神灵。
后,中国远古的王称为“后”。如《尚书·大禹谟》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史记·陈杞世家》云:“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苖裔也。”[4]1583如大禹又被称为“夏后禹”,即夏王的意思。《说文》云:“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10]186后,就是向全国发布政令的国君。后土是管理天下土地的最高神灵和长官。
二 西汉初年始建后土祠于汾阴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国,农业是古代社会的重要部门,作为土地神的后土是受历代王朝祭祀的重要神灵。
蔡邕《独断》卷上云:“《汉书》称,高帝五年初,置灵星祠、后土祠,位在壬地。社神,盖共工氏之子勾龙也,能平水土。”[1]6壬地,为北方。
西汉武帝时期,在汾阴始建专门祭祀后土的庙宇——后土祠。后土祠建在汾阴,因为晋南原是后土和他的父亲共工氏活动的地方。历朝致祭后土基本都在汾阴。《史记·封禅书》云:天子“始立后土,祠汾阴脽丘,如宽舒等议。上亲望拜,如上帝礼”。[4]1389《史记·孝武本纪》载:元鼎四年(前112),“祠官宽舒等议,天、地、牲、角、茧、栗。今陛下亲祀后土。后土宜于泽中,圜丘为五坛,坛一黄,犊太牢具,已祠,尽瘗而从。祠衣上黄。于是天子遂东,始立后土祠汾阴脽上。如宽舒等议,上亲望拜,如上帝礼。”[4]461《汉书·武帝纪》对汉武帝这次前往汾阴祭祀后土之事亦有记载:元鼎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行自夏阳,东幸汾阴。十一月甲子,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礼毕,行幸荥阳还至洛阳,诏曰:‘祭地冀州’。”颜师古注:“夏阳,冯翊之县也;汾阴属河东。”如淳曰:“脽者河之东岸特堆,掘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余丈。汾阴县治脽之上,后土祠在县西,汾在脽之北,西流与河合。”服虔曰:“后土祠在汾阴,汾阴本冀州地也。”[11]183-184脽,土丘也。后土祠,是在汾阴脽上。最早祭祀后土的礼仪,用以太牢(牛、羊、猪)进行祭祀。祭祀完之后,将所有的祭品瘗埋。汉武帝必须亲自进行拜祭。
祭祀后土与祭天都要定期举行。《汉书·郊祀志》:“汾阴后土三年亲郊祠,而泰山五年一修封。”[11]1248皇帝三年要祭祀后土,五年封泰山。《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师古曰:“汾水之旁,土特堆起,是泽中方丘也。祭地以方,象地形。”[11]1045
汉武帝曾先后七次祭拜后土祠,都用非常隆重的礼仪;祭祀后土与祭天、祭上帝的礼仪也是一样的,以拜上帝之礼拜后土。《汉书·武帝纪》记载:
元鼎五年(前111)11月,汉武帝“廵祭后土以祈丰年,冀州脽壤,乃显文鼎,获荐于庙”。[11]83-184元封元年(前110),“春三月,祠后土。诏曰:‘朕躬祭后土地祗,见光集于灵坛,一夜三烛。幸中都宫殿,上见光。其赦汾阴、夏阳、中都死罪以下,赐三县及杨氏皆无出今年租赋。”[11]95元封六年(前105)“幸河东,春三月祠后土。诏曰:‘朕礼首山、昆田出珍物,化或为黄金;祭后土神光三烛,其赦汾阴殊死以下,赐天下贫民布帛人一匹。”太初元年(前104),“祠后土,东临勃海,望祠蓬莱,春还受计于甘泉。”太初二年(前103),“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太初二年夏四月,“诏曰:朕用事介山,祭后土,皆有光应。其赦汾阴、安邑殊死以下;五月,籍吏民马,补车骑马。”天汉元年(前100)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天汉元年(前100)春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12]1023
这是汉武帝祭祀后土祠是所做的辞赋。后世人们根据汉武帝的《秋风辞》,在后土祠内建造了一座秋风楼。
西汉元帝、成帝时期在京师长安筑立后土祠,祭祀后土;但是历代仍有很多帝王来汾阴祭祀后土。如西汉的宣帝、元帝、成帝,东汉的光武帝、唐明皇、宋真宗等。历代王朝的皇帝把“封泰山、祠后土、谒太清宫”,[13]1103当成盛世之举。
如前所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后土是共工氏之子,名曰句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句龙在我国先秦古籍中是一个男子形象。《吕氏春秋·季夏纪》云:“其帝黄帝,其神后土。”汉代高诱注:“黄帝,少典之子,以土徳王天下,号轩辕氏,死托祀,为中央之帝。后土,官,共工氏子句龙,能平九土,死托祀,为后土之神。”[14]39-40
西汉前期祭祀后土,以汉高祖配享。《史记·封禅书》又云: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修封,则祠泰一、五帝于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对之;祠后土于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从昆仑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礼。礼毕,燎堂下。”[4]1401昆仑道,是圜宫垣中之复道。汉武帝“祠后土”以“高皇帝祠坐对之”,以高皇帝刘邦配享后土。
后代有些文献也记载,祭祀后土是以汉高祖刘邦配享的。南朝梁人沈约说“汉文帝初祭地祗于渭阳,以高帝配。武帝立后土社祠于汾阴,亦以高帝配。”[15]432郝经在《续后汉书·礼乐》亦记载:“自周而下,历秦及汉,不见配郊之典;至武帝元封二年,祠泰一、五帝于明堂上座,合高皇帝祠坐对之;祠后土于下堂,始以高帝对座五帝,亦无配天之文。平帝元始五年,王莽奏云:高皇帝因雍四畤起北畤,而备五帝,未共天地之祀。孝文初起渭阳,五帝庙祭泰一、地祇,以高皇帝配;孝武皇帝立泰一祠,亦以高祖配。”[16]1087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祭祀后土也是如祭天一样。《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建武十八年(7)春二月,“幸蒲坂,祠后土。”唐朝章怀太子李贤注引《汉官仪》曰:“祭地于河东汾阴后土宫,宫曲入河。古之祭地,泽中方丘也。以夏至日祭,其礼仪如祭天。蒲坂县属河东郡,后土祠在今蒲州汾阴县西北。”[17]69蒲坂在今山西永济市。
以上记载可知,汉文帝在渭阳、汉武帝在汾阴、东汉光武帝在蒲坂,所行的祭祀后土之礼,虽然祭祀的地点不同,但祭祀礼仪与祭祀泰一、五帝之礼完全一样。汉武帝、汉文帝祭祀后土,皆以“高皇帝祠坐对之”,即以高帝配享;高帝就是刘邦。祭祀后土以汉高祖配享,那么后土当然是男性神灵,享受着与泰一、五帝同样的祭祀。
三 后土祠神灵演变为女像原因探析
后土原是共工氏之子句龙,但现在万荣县的后土祠中供奉的神灵确是一个女子,并被附会成女娲。笔者曾到万荣县后土祠考察,后土祠的圣殿中端坐着的圣母娘娘,是女娲的塑像。殿堂的门上有“坤母德馨”的横额,还有很多感恩人为求子而供奉的楹联等。后土祠供奉的神灵怎么是一个女子?是什么原因、从什么时候使后土祠的神灵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笔者认为,从西汉末年始至唐代则天时期,后土祠的神灵完成了由男性神灵到女性神灵的演变。
首先,后土祠男性神灵向女性神灵的演变最早发端于西汉末年。西汉后期,作为外戚的王莽为了篡夺汉朝政权,讨好献媚太后王政君而推动了这种演变的第一步。梁代沈约《宋书·志·礼三》云:“汉文帝初祭地祗于渭阳,以高帝配。武帝立后土社祠于汾阴,亦以高帝配。汉氏以太祖兼配天地,则未以后配地也。王莽作相,引《周礼》享先妣为配北郊,夏至祭后土以高后配,自此始也。”[15]432也就是说,西汉末年王莽为相,祭祀后土时开始用“高后配”。是因为王莽本身就是外戚,巴结太后,是他篡夺政权的需要。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郊社考二·郊》:“郊祀明堂严父配天之礼,而哀平之间怵于祸福之说,南北郊与甘泉五畤互为罢,复卒无定制。至王莽秉政,请复长安南北郊祭天,而以高帝配,善矣;然复以高后配地祗而共祭,则臆说不经为甚。盖莽将簒汉,故为是崇阴教以媚元后,而遂其盗权窃位之谋耳。”[9]1236
王莽之后,东汉王朝开始有以皇后之灵位配享地神的。郑樵《通志·礼略·吉礼·方丘》云:“后汉光武中元元年,营北郊祀地祇在雒阳城北四里为方坛四陛,迁吕太后于园上,薄太后尊号曰高后,以配地祗。”[18]1064这里所说的“地祗”,是地神。地神当然与作为土地神的后土可以说是同一个神灵。
其次,后土神灵的演变也与自战国之后五行学说的出现有关。自战国时期,我国阴阳学说兴起,产生了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阴阳相合,才能生成万物的、富于哲理的思想,从而形成较为完整成熟的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以奇数为阳,象征天、君、父、男;以偶数为阴,象征地、臣、母、女;并由此形成了阳奇为尊,阴隅为卑的思想。乾象征天,坤象征地。天、君、父、男为阳,地、臣、母、女为阴。
阴阳学说有阴阳相和相济的对立统一的思想,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并且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太极,而太极则是物质性的。这些思想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巫术思想的性质,但阴阳学说把天地万物以阴阳的形式有机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说明世界万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只有在阴阳相和的环境才能发展的哲理;并且强调了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走向反面的深刻道理。这些反映了华夏民族思维的哲理性、正确性和完善性,也反映了古代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化和成熟。
在阴阳学说理论的影响下,后土作为地神被附会成阴,是必然的;也是王莽以高后配享后土,然后把后土演变为女性神灵的理论根据。《汉书·礼乐志》:“后土富媪,昭明三光;穆穆优游,嘉服上黄。”张晏曰:“媪,老母称也。坤为母,故称媪。海内安定,富媪之功耳。”[11]1054这里所说的“后土富媪”之“媪”是大地的意思,即后土有使人们富庶之功劳。郝经《续后汉书·礼乐》亦记载:“天地合精,夫妇判合,祭天南郊,则以墬配,一体之谊也。天地位皆南乡同席,墬(同“地”)在东共牢而食。高帝、高后配于坛上西乡,后在北亦同席共牢;如此则天墬合祀,以祖妣配之义也。”[16]1087
后土既然为社神、土神,是管理天下土地之大神。土地在阴阳学说中属于阴;既然属于阴,当然就是女性之神。阴阳学说是解释后土演变为女子的重要理论根据。
最后,武则天时期最终完成了从男性神灵到女性神灵的演变。唐朝武则天以女主当政,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敢于宣称自己是皇帝的女皇。武则天时期最终完成了后土神灵从男子到女子的转变。
女皇武则天以女主当政,大大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如在唐代以前,子女在父母去世后,对待父母服丧的时间是不同的。如果父亲先去世,那么为母亲服三年齐衰之丧服;如果父亲在世,母亲先去世,则为母亲服一年齐衰丧服。如《仪礼·丧服》云:“疏衰裳、齐牡麻绖、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屦,三年者,父卒则为母。……疏衰裳、齐牡麻绖、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屦。期者,父在为母。”《传》曰:“何以期也?屈也。至尊在,不敢伸其私尊也。父必三年,然后娶达子之志也。”[8]仪礼:1103-1104
则天女皇执政时期,对此进行改革。《旧唐书·高宗下》记载:皇后武氏“请子父在,为母服三年。”[19]99萧嵩等《大唐开元礼·凶礼·五服制度》云:“齐衰三年,正服,子为母。旧礼父卒为母周,今改与父在同。”[20]605从此开始,父在,亦为母服三年。后代虽有人提出,但终未改变。清朝编撰的《仪礼义疏·丧服》《余论》:“程子曰:古者父在为母服期,今皆为三年之丧,则家有二尊矣。可无嫌乎?”[21]72徐乾学《读礼通考·丧期·斩衰三年》“子为母服,历代不同。父在则齐衰期年,父没则齐衰三年者,周制然也。至唐则一概定为齐衰三年,而宋元因之;至明则一概増为斩衰三年,而本朝因之。”[22]91武则天对母亲丧服的加重,说明她在用力地推崇女子的地位;这就可以理解则天女皇希望后土以女性形象出现的心理。
后晋刘昫《旧唐书·志四·礼仪四》:“先是脽上有后土祠,尝为妇人塑像。则天时移河西梁山神塑像就祠中配焉。至是有司送梁山神像于祠外之别室内,出锦绣衣服以上,后土之神乃更加装饰焉。又于祠堂院外设坛,如皇地祗之制,及所司起作获宝鼎三枚以献。十一年二月,上亲祠于坛上,亦如方丘仪。”[19]928
其实,“脽上有后土祠,尝为妇人塑像”,过去史籍从未记载;如果后土祠本来就是妇人塑像,那么就没有必要再称“后土祠尝为妇人塑像”之类的话语。这当然是唐朝官员为讨好则天女皇而行的编造之言,并以此创造一个大地女主的后土神灵,代替原来以共工氏之子句龙为原型的后土神灵。在女性后土神灵代替句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皇权的威力。
武则天时期,“准令用孟春吉亥祠后土,以句龙氏配”。[19]913男性的后土神灵共工氏之子句龙成为配角,女性的后土神灵彻底代替共工氏之子句龙。
先秦时期是男性绝对统治的时期,后土为男性之神灵是必然的;而当阴阳学说形成,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的观念,被我国人民普遍接受之后,后土所主的土地,属于阴;人们对古代的神灵从新进行归类,那么后土被归于女性也是可以被人们接受的。而且其中又经过则天女皇的大力推进,河东后土祠中的后土神像就变成一个女性之神。
当后土以女性神灵出现在神坛之后,其出身也发生了变化。后土就不能再是共工氏之子句龙,而被附会成补天的女英雄女娲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也出自河东。《淮南鸿烈解·览冥训》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墬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5]72冀州就包括今山西南部。
女娲在华夏民族的传说中不仅是补天的英雄,而且还是“皋禖”,即高禖、禖神、婚姻之神、生育之神。《路史·后记》云:女娲“佐太昊,祷于神祇,而为女娲。正姓氏,职婚姻,通行媒,以重万民之判,是曰神媒”。[23]80《路史·后纪二》也说女娲“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23]82《路史·后纪二》又注引《风俗通》曰:“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行媒,始此明矣。”[23]80
女娲还是笙簧最早的发明者。《佩文韵府》引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云:“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徳,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作笙簧。”[3]2266陈旸《乐书·乐图论》卷一百七十五:“女娲氏始为笙簧制管,以一天下之音,合日月星辰,故其乐谓之充乐。”[24]476笙,是一种可以吹乐器,管状。簧是笙中的薄片,可以震动发音。有人说,女娲制笙是为了庆贺生育,故把此种乐器称为“笙”。《说文解字》也说“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又云:“簧,笙中簧也,从竹,簧声。古者,女娲作簧。”[10]98笙者,生也;女娲之作笙簧,是为了表示对生育的庆祝,这是高禖的职责,也是为了人类的繁衍。女娲不但创造了人类,也让人类有幸福的婚姻生活。
唐代朝廷大臣对女皇献媚讨好,把后土祠的神像附会成妇人塑像。而则天女皇又“移河西梁山神塑像就祠中配”,“出锦绣衣服以上,后土之神乃更加装饰焉”,于是后土祠中的后土神像就变成一个女性神像。
先秦时期,共工氏之子句龙,是“平水土”、“平水害”,是管理百工的部族首领,句龙当是一个男子。句龙平水害有功,被封为后土。先秦社会以男性为主,故后土是一个男性神灵。战国秦汉以后,阴阳学说形成,出现了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的思想意识。后土是大地之神,当属于阴。西汉末年,王莽欲以外戚身份篡汉,为了讨好其姑母、即当时的皇太后王政君,以阴阳学说为据,让高后配享后土。唐朝武则天以女主称帝,在则天女皇的大力推崇下,后土之神灵完成了男性神灵到女性神灵的演变,女娲代替了句龙。
女娲是中华民族最受尊敬的女性人文始祖,以她为后土的神灵,享受香火,接受膜拜,是完全能够被世人认可和接受的。今端坐在后土祠中的女神就是女娲,世人向其祈求婚姻、子嗣。女娲被称为送子娘娘、送子观音,接受后人的祭祀与供奉。
[1](汉)蔡 邕.独断[M].四部丛刊三编景明弘治本.
[2](汉)左丘明.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清)张玉书.佩文韵府[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汉)刘 安.淮南鸿烈解[M].四部丛刊景钞北宋本.
[6]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清)阮 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清浙江书局本.
[10](汉)许 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2.
[11](汉)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南)萧 统,编.文选[M].胡刻本.
[13](元)脱 脱.宋史[M].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
[14](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M].四部丛刊景明刊本.
[15](梁)沈 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6](元)郝 经.续后汉书[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南)范 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8](宋)郑 樵.通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
[19](晋)刘 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0](唐)萧 嵩.大唐开元礼[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清)翁方纲.礼记附记[M].清畿辅丛书本.
[22](清)徐乾学.读礼通考[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南宋)罗 泌.路史[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宋)陈 旸.乐书[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