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时代内涵

2019-10-10张占斌杜庆昊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发展

张占斌 杜庆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9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其基本内涵和任务要求,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和重大意义

(一)小康社会的提出与演变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息,应该让他们稍得安宁。小康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出自西汉的《礼记·礼运》。在这里,“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指的是人民富裕安康的社会局面。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传承,又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也深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担负起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后,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即展开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国家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并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后,面对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痛定思痛、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开启了追赶型、赶超型的国家现代化历程,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237后来,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2]161党的十二大首次使用了“小康”概念,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此后,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第二个翻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小康”的意义和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实现总体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面向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从2001年到2020年,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成为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阶段。[3]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5]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6]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表1.“小康社会”概念的历史演进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党的十三大将小康奋斗目标纳入到“三步走”战略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赵紫阳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党的十五大党的十五大召开,强调从1997年到2010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2000年6月9日,党的文献中最早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继续向现代化目标迈进。这是党的文献中最早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江泽民2000年10月9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21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江泽民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江泽民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党的十七大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胡锦涛全面建成小康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作的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胡锦涛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说,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全面小康。习近平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国家的物质和精神力量都要增强,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要改善。习近平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说,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习近平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并提“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习近平2016年8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再次强调全面小康离不开全民健康。缺少“五位一体”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说是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习近平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习近平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分两个阶段安排党的十九大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作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把原来“三步走”战略的最后目标提前了15年。第二步,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2019年4月2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要正确认识面临的短板问题,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把扶贫工作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面临的最后堡垒。习近平

(二)小康社会的发展和辨析

由“小康”概念的提出,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不全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也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明确的历史方位和清晰的路线图。

第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指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是不全面的,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对精神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关注不够;是不平衡的,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相比,内涵要丰富得多。全面小康是指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是全民共享的小康。

第二,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党的十六大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大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和“建成”虽一字之差,但表明的信心不同。“建设”着重于去做,“建成”不仅要去做,而且要做成。二者的内涵也不同。相比党的十六大的目标提法,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全面、举措更加有力,也更切合实际。之所以用“建成”代替“建设”,也与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和所处的历史地位有关。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2012年以来,尽管面临经济发展新常态,但中国经济增长的绝对量每年都比上一年有比较大的发展,2018年中国GDP总量已达900309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以美元计算达到了9608美元,即将跨越世界银行制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也在提高,航天探月、深海探测、量子通信、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因此,中国有底气、也有信心提出“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最为关键,冲锋时刻愈显奋勇。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中国人民作出郑重承诺,也向全世界发出响亮声音。从时间来看,现在到2020年非常临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收好官,是党的十九大后全党承担的首要重大历史任务。时间紧迫,时不我待,非有决胜的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不可。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夙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饱受磨难,历经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20世纪中叶迎来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曙光,建立了新中国。从那以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地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也经历了一些曲折、走过了一些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选择了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再次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强国富民之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成功。我们不仅实现了温饱,达到了小康,现在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格局中去阐释,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阶段。2013年5月,习近平在接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等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时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8]56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8]314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第三,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改革开放至2020年,我们要用短短40多年时间,把一个贫穷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从历史和实践上证明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此外,到2020年,一个都不能少,全部迈入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这意味着,中国的特贫地区和绝对贫困人口届时将全部脱贫,这将造就一个旷古未有的奇迹,也将为世界减贫作出积极的理论和实践贡献。

第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一带一路”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国共产党以小康社会建设为战略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显著提高,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并将在此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国际格局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占主导、国际关系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论”已经不能顺应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鲜活的中国故事和成功的中国经验将为更多国家带来切实收益的“中国红利”,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和战略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内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一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论述与其他重要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的关系,至关重要。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7]“全面”蕴含了多层次的含义,体现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立意高远的系统考量。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的领域是全面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讲话提到,“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7]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提到,“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9]从这些表述中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突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六大目标。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人口是全面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7]因此,全面建成覆盖人口全面、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习近平“全面小康”的重要思想内涵。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因此,必须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个最突出的短板。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区域是全面的。“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同样是“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7]根据这一基本要求,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意味着全国的城市和乡村,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区,都将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而不是只有城市和一部分发达地区进入了小康社会,农村和少数地区还处在贫困状态。如果不是这样,则意味着我们那时的小康社会仍是总体上的小康,而不是全面小康。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关注特殊区域的脱贫问题。他在2015年2月13日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10]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6]党的十九大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还包括政治方面、社会方面、生活环境方面各种条件的满足。因此,要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化解社会主要矛盾。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2015年2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集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11]23这一论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置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首,强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从而为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支撑作用: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遵循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所期盼的“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以及“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3]作为党执政为民的奋斗目标,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和归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遵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检验标准。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理念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14]因此,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更长时期关于发展动力、要求、条件、途径和目的等重大发展问题的根本观点,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以新发展理念来指导和引领发展,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要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推广绿色发展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坚持开放发展,着力扩大高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一)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形势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面临形势任务也发生重大变化。这都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挑战来看,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战、对华高科技产业发展遏制等外部风险短期难以消除,被广大发展中国家接受和认可的国际规则不断被改写;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长期积累的矛盾与新问题新挑战交织,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重大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一是把握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面。二是把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新机遇,补上核心技术等发展短板,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三是把握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机遇,通过深化改革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变外在压力为内在动力。四是把握加快绿色发展的新机遇,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引领全球绿色发展,也为自身赢得更大发展空间。五是把握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新机遇,在国际经济秩序和规则面临调整的重要时期,争取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三大攻坚战”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可能是我国面临发展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暴露的时期,因此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特别要防范系统性风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环境。比如,金融风险问题、债务风险问题、外部风险问题等。二是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咬定总攻目标,严格坚持现行扶贫标准,不能擅自拔高标准,也不能降低标准。三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要打几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这七大战略,并将“七大战略”上升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支撑。“七大战略”虽然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集中提出,但其早已融入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实践中。比如,在区域协调发展上,他多次强调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亲自提出和推动了许多全新的战略构想和战略举措,比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区域性整体脱贫等,为脱贫攻坚、区域发展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理论和实践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注入了鲜活的动力。再比如,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他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15]推动“七大战略”实施和落地,是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保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因此,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抓好经济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一)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首先就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全面”,但中心仍然是在经济上实现小康。[16]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面对愈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显得愈加重要。当前,重点是要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把握经济规律,认真研判经济形势,提高党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驾驭和控制经济风险、金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二)用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或讲话时多次提到用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17]这一转变内涵丰富。一是从“速度”到“质量”的变化。这意味着今后经济工作不仅关注速度,同样关注质量。二是从“增长”到“发展”的变化。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今后不仅要重视量的增长,更要重视结构的优化;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增长,更要重视保护环境、提升社会文明水平,以及完善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三是突出“转向”而不是“转为”。表明我国已经在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但尚没有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注重政策协同。二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是持续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五是完善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政策。

(三)把握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全面落实党中央的重大部署,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特别是在补短板领域、民生保障领域,确保财政支出安排到位。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既不搞“大水漫灌”,又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有效缓解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既保障城镇劳动力就业,也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留出空间。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发展
我家的小康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小康之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