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研究

2019-01-26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革命

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

刘靖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党的初心使命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1.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证明人类解放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从各种异化中解放出来,劳动成为人类本质力量的展现,成为人类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手段,成为人类第一需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必须要以达成这样的社会为奋斗目标。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些都清楚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因此,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是在民族国家范畴内进行的,所以,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一以贯之地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忘记这个初心和使命,党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只要我们党牢牢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牢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断检视自己,不掩饰缺点,不文过饰非,坚决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现象作斗争,就一定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2.牢记初心使命,把我们党领导人民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上包括资产阶级革命在内的一切类型的社会革命,只是用一种剥削制度去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则要结束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最终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全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因此,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深刻、最广泛、最彻底的社会革命,开辟了人类自觉创造历史的时代。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一经成立就在自己的纲领中确定“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在98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成功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建立并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使我国发展大踏步赶上时代。总之,98年来,我们党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都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一以贯之地领导人民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他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实现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继续高举革命旗帜,保持革命精神,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近百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3.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打铁必须自身硬。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重新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极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一系列重大历史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的保证。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党内存在的政治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问题树倒根在,还可能出现反弹,而新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复杂严峻,党的自我革命任重而道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必须牢记初心和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一是充分运用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从严管党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性教育相结合,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不断纯洁党的肌体等等,这些都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丰富思想成果和重要经验,要充分运用并不断发展。二是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净化政治生态,清除政治隐患,防范和化解政治风险。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切实解决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化等问题,不断增强全党同志党的意识、党员意识。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整顿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匡正用人导向,净化用人风气,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坚持不懈整治“四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等突出问题,铲除寄生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永葆党的肌体健康。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要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解决党内问题相统一、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坚持组织推动和个人主动相统一,把牢自我革命的正确方向,推动党的自我革命深入、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我们始终不忘党的性质宗旨,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意志进行自我革命,就能够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目标,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科研部主任、教授)

初心与使命是干部教育培训的永恒主题

赵世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其特别意义在于,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更为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在于,使全党及每位党员进一步明确前进的初衷与方向,找到推动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持久动力,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革命性与奋斗精神。集中教育对于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固然迫切而重要,但是探索创新初心与使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具有更为深远的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干部教育培训专门承担对党员干部开展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职能,因此对于有效并长远地推进初心与使命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初心与使命应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内容和永恒主题。

1.初心与使命教育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党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干部教育培训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重在培养造就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党的事业提供坚强的组织与人才保证,因此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内容与结果都应该建立在初心与使命的基础之上,让教育培训对象充分而深刻地理解和明确自身的基本属性与根本任务。与此同时,在党员干部中系统开展初心与使命教育,本应就是理论教育与党性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干部教育培训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往往忽视或略过了自身工作的初衷与目标,将重心固着或停留在过程和中间概念,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无法得到实质性提高。初心与使命教育不但为干部教育培训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也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院校开展主课主业提供了可操作路径。应将初心与使命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内容和永恒主题,体现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中。

2.初心与使命是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坚实基础

干部教育培训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为根本目标,为此,要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毫不放松加强党性教育,帮助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从而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坚定信念的信仰者与实践者。而初心与使命恰恰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逻辑起点。理想信念不是抽象空洞的,更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建立在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基础之上的。在中国共产党创建与革命时期,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誓死捍卫理想信念,他们对理想信念的坚守首先源自对党和人民的忠贞,源自对人民解放、民族独立的不懈追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忘我工作、锐意进取、百折不挠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他们对理想信念的坚持同样来源于对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矢志不渝。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他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也源自他以人民为中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因此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特别注重让广大党员干部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与责任,将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逻辑起点,将为民、许党、报国作为高尚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时刻将实现人民的幸福作为最大的政治,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人民观点与群众路线植根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

3.初心与使命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院校是各级党员干部的“加油站”,干部教育培训不但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也要为全党持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因为初心与使命所体现的人生价值最符合人类的共同追求。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祉而献身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马克思是为人类幸福与解放而奋斗的光辉典范,马克思的价值追求无疑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每一名党员干部,没有理由不倍加珍惜这一伟大的历史机遇,没有理由不为这一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倾力奋斗。因此,初心与使命教育对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特别注重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与使命意识,在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实际贡献中强化人生的价值,在初心与使命的实现过程中体现生命的意义。

4.探索初心与使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主题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为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持久开展初心与使命教育提供了可借鉴路径。比如,理论武装是明确初心与使命的思想基础,查找和解决问题是检视初心与使命的有效手段。干部教育培训应结合自身工作规律与实际,不断探索初心与使命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从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中获得初心与使命。通过党史和新中国史的深入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从历史逻辑中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自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党和国家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中找寻到自身的历史定位与使命,从革命前辈的奉献牺牲和不懈奋斗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认同初心与使命。《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追求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远大理想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践路径。通过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使广大党员干部形成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思想与情感认同,从而激发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行动自觉。第三,从党性教育与修养养成中深化初心与使命。党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明确作为党员的根本属性。无论是党章党规党纪的教育,还是党的宗旨和传统教育;无论是红色基因传承,还是时代精神教育,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明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意识与责任。不应将党性教育仅仅局限在过程体验和知识学习上,而应该深入挖掘并向党员干部展现出党性教育素材背后的逻辑动因,使受教育者从中激发出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前赴后继的强大内生动力。第四,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中坚定初心与使命。初心与使命既需要在传承中激发与接续,更需要在现实中坚守与弘扬。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中,让每一位党员干部体悟学习到习近平总书记许党报国的崇高品德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要从全党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案例与伟大业绩中,让每一位党员干部切身感受到人民生活幸福、国家繁荣富强带来的价值感与成就感,从而牢固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5.建立初心与使命教育的长效机制

初心与使命教育是个长久命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表明,在多元价值取向的当今社会,特别需要建立初心与使命教育的长效机制。首先,应将初心与使命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永恒主题。在干部教育培训的制度与规划中,应该进一步明确初心与使命教育的重要意义,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教育更加具体和详实地体现在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方式中,融入到理论教育与党性教育中。其次,应将初心与使命宣誓列为党员入党和干部任职的必要环节。应通过必要的、庄严的宣誓仪式,让每一位党员干部始终将忠于党、忠于人民作为履职尽责的基本准则,时刻提醒自己手中的权力从何而来、应该为谁所用,让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成为每个党员干部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第三,要特别注重对年轻干部开展初心与使命教育。一个人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年轻时期至关重要。对于年轻干部开展初心与使命教育,使其在人生和从政的起步阶段,萌发对社会责任和生命意义的正向追求,形成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性认同,建立并深化对党的深厚感情与心理链接,这种基础性的扎根教育无疑会对党员干部未来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深远影响,从而为坚定理想信念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主任、教授)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

王友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6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必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马克思曾经说过,无产阶级革命与其他任何革命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经常自己批判自己”,并靠批判自己而壮大起来。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也可以说,是否能够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区别和显著特征,也是取得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保障和法宝秘笈。

1.党的性质决定必须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将《共产党宣言》作为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达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目标,“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政党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做到始终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改正缺点、修正错误,进行自我革命。

2.中国社会土壤影响需要自我革命

中国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农民占多数,在小农经济的土壤中,产生的是封建思想和小农意识。毛泽东同志强调,“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而士兵就是穿起军服的农民,同样农民是中国工人的前身。因此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强调的对农民的教育理所当然地包括从农民中成长起来,并长期处于小农经济汪洋大海包围之中的广大党员干部。我们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诞生、发展、壮大,许多党员干部在组织上入了党,但思想上未必完成由小农意识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封建特权思想、保守思想、地域观念、圈子文化等不会随着组织上的入党而自动消失。改革开放以来,打开了大门,也飞进了苍蝇,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难以避免地侵袭和影响着党员干部的思想,因此更加需要不断扶正祛邪,改造思想,提高觉悟,实现思想上的转变和升华,确保思想上的纯洁和先进。我们党历史上开展的延安整风、整党、社会主义教育、“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以及当前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都是有效开展思想教育、促进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有效举措。

3.艰苦环境倒逼自我革命

一位风流倜傥的公子恋上自家女佣,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本就不会有太好结局。最好,不过是男有情女有意,两人私奔,做一对浪迹天涯的苦命鸳鸯。(刘治君)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几乎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并且联合起来狼群般扑向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中国的封建主义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历史,在镇压和奴役人民上力量强大而富有经验,尤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起来共同欺压人民,因此决定了完成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的基本和主要方式是“革命”。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环境是异常凶险恶劣的,面临的挑战和使命任务是异常艰巨繁重的。“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艰巨使命的履行对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只有时刻检视自己、自我纠偏、自我矫正,进行自我革命,才能保证党的肌体的健康纯洁,才能担负起繁重的历史任务。反之,如果党组织和党员出现蜕化变质,则会给革命事业带来巨大损失。比如顾顺章的叛变就使党的中央机关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使党中央在上海难以立足,只得转移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当前,我们党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斗争的艰苦和严峻同样难以想象,这就需要全党不断自我革命,强筋健骨,迎接挑战。

4.中外历史经验教训昭示自我革命

孔子曾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同样,政党也不可能做到永远不犯错误,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自己发现错误,自我纠正错误。列宁指出:“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公开承认错误,揭露犯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才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这才是党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才是教育和训练阶级,进而又教育和训练群众。”苏联共产党之所以失去政权,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地自我剖析、自我发现存在的错误,及时地进行自我革命、纠正错误,结果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最终走向无可挽回的境地。回望近代以来中国各种政治力量,之所以没有承担起解决反帝反封建两大近代历史课题的使命,很大程度就是源于不能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以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自我革命。比如,针对片面执行共产国际决议,搞城市暴动,造成革命力量重大挫折的“左”倾错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指导思想和行动上的革命性突破,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现和纠正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有力保障,迎来了我们国家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革命的奋斗史,就是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并实现自我超越的发展史。无数事实证明,“要兴党强党,就必须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只有努力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自身跨越,才能不断给党和人民事业注入生机活力”。

5.“四个伟大”使命呼唤自我革命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正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而奋斗。在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包括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周边环境复杂敏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矛盾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因此,我们党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使全党同志“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副主任)

在主题教育活动中积极接受政治洗礼

于洪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首位,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本领,切实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这三个“第一”为当代共产党人自我塑造提出了努力的方向。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不只是其身份标识,更意味着党旗下的誓言,意味着为民服务的职责,意味着初心不改的使命担当。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每一位党员都要进一步思考:从向党组织提出申请的那一天起,是否始终具有献身政治的热情,是否有经受政治历练的充分准备,是否不断在接受思想政治的洗礼?新时代的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勇于担当,努力把自己锻造成新时代合格的“政治人”。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历练,这实际上是在要求新时代共产党人通过政治锻造而不断获得新生,成为列宁所说的“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要看到,目前党内依然存在着政治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深层次的问题,党员干部中“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甚至存在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严重问题”。这也成为主题教育活动要着力解决的痛点和难点,共产党人要不断接受政治历练,自觉接受思想政治的洗礼。

“政治人”首先表现出一种高度的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研究问题,具有政治敏锐性、战略洞察力和政治鉴别力。“政治人”注意把周围的一切包括人生置于政治的角度下进行透视,善于用政治的“望远镜”登高望远,用政治的“显微镜”见微知著。很多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一旦从政治上去透视,人生便有了高度和自觉。强化政治意识,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要求共产党人做到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工作,勇做思想政治的引领者。“作为党的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经得起风浪考验。”

政治意识的提高关键在于时刻抓好政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上的清晰、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来源于理论上的成熟。没有理论上的清醒,没有思想上的认同,就没有政治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自觉,因而首要的是接受新理论、拥护新思想,做到真学真信真用。有的人喜欢凡事都就事论事,不能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的人忽视理论学习,政治意识不强、政治站位不高,把业务工作与政治工作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只讲业务不讲政治;有的人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不高,一事当前,首先想到的不是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而是局部的利益、个人的利益。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党员干部最根本的就是要对党忠诚,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领会党章党规要义,把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铭刻在心。对党忠诚是具体的,体现在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体现在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党员干部只有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党性意识,才能成为信得过、靠得住的“政治人”。

2.严守政治纪律,做廉洁自律的示范者

“政治人”要表现出一种觉悟、一种觉醒者的高度自律。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守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政党,靠什么来管好自己的队伍?靠什么来战胜风险挑战?除了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外,必须靠严明规范和纪律。”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是每一个党员必须坚守的政治生命线。我们党是一个拥有9059万党员的大党,如果党的政治纪律成了“摆设”,让党纪党规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就会造成一盘散沙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党的形象是每个党员共同的脸面,需要共同来维护,做到在党为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做廉洁自律的示范者。

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是我们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的重要保障。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无条件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毛泽东认为,“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政党的政治属性集中体现在纪律性上,即以共同的组织原则和行为规范约束党组织及其成员的言行。政党既不是“私人俱乐部”,也不是“乌合之众”,而是由具有共同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志同道合者组成的政治性组织。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最核心的是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党员干部能不能自觉守纪律、讲规矩,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醒与定力。党内决不允许存在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组织和特殊党员,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党员干部要做严守纪律的示范者,在政治上守纪律、讲规矩,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保持头脑清醒,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同违背党的政治纪律的错误言行作斗争;工作中该请示的要请示,该汇报的要汇报,该沟通的要沟通,不能随心所欲,没有章法,要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生活上做到生活正派,重修养,讲操守,注意生活小节,不要做与自己的身份不相符的事,自觉发挥人格示范的作用。

3.提升政治能力,做求真务实的担当者

“政治人”还要表现出一种担当,具备善于分析、鉴别、判断政治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和本领,就是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和本领。政治能力表现为政治洞察力、政治敏锐力、政治免疫力、政治决断力等多种能力的相互交织。政治洞察力要求党员站在全局的、整体的高度,准确分析预测形势,把握政治发展的趋势及规律;政治敏锐力要求党员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善于辨明政治是非,始终站稳立场,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政治免疫力要求党员在面对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能够坚守信仰、严于律己、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政治决断力要求党员运用其政治知识、政治经验、政治智慧,对全局性或战略性行动方案进行判断、选择。

共产党人要站稳人民立场,强化责任担当,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政策的根据,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要把主要精力和心思用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要坚决破除安于现状、骄傲自满的思想,增强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政治责任感;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坚决杜绝饱食终日、推诿扯皮的思想,树立精益求精、勇于担当的工作责任感,切实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党的肌体是否健康关系到人心向背问题,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唯有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才能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要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自觉接受政治大熔炉的锻造。如何提升与“领导职责相匹配”的政治能力?这就要求结合新时代的阶段性特点,注意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胆识和勇气狠抓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将问题彻查清楚,想方设法从根子上解决,要具有韧劲,会用巧劲。解决问题时要注重靶向治疗,精准施策,只有找到病根,措施对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时代合格“政治人”的锻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持之以恒,才能脱胎换骨,获得新生。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教授)

不忘初心就是要坚定我们的人民立场

刘哲昕

我的大学专业是经济法。在经济法理论中,有个很重要的范畴,那就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般认为,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一个社会不能只顾着效率,而忽略了公平。言下之意,如果有人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那么社会不能任由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差距扩大,而应该想办法抑制强者,保护弱者,以重新实现社会公平。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都在用这对矛盾关系来观察社会的很多问题。然而,如今看来,这个观点其实有点似是而非,甚至在本质上就是错误的。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效率本身就是一种公平——让效率充分发挥作用,既是对强者的公平,也是对社会的公平,还是对弱者的公平。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强者有能力做得更好,社会却要故意地抑制他的效率,看上去似乎是实现了对弱者的“公平”,但是对这个强者来说公平吗?还有,抑制了强者的效率,导致社会总财富下降,那岂不是对社会的不公平?而且,如果因此削弱了社会对弱者的帮助能力,那岂不是对弱者也是不公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本身就是价值指向十分模糊的命题。其实在我看来,这个社会真正牵制效率的,从来就不是所谓的公平,而是立场。我们真正需要关心和用力的,其实并不是如何抑制强者的效率,也不是如何维护弱者的公平,而是如何为这个社会的规则体系以及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植入社会的立场,植入命运共同体的立场,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我们的制度和我们每个人究竟把多少人装进了自己的心里?

人的本性往往都是趋利避害、避苦求乐的,这其实是生命进化为每个生命植入的生存密码,我们一点都不要觉得奇怪,更不要觉得有什么罪恶感。事实上,避苦求乐、趋利避害的本性不仅是帮助生命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看家法宝,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所在——因为怕冷又怕热,于是人类发明了空调;因为嫌走路麻烦辛苦,于是人类发明了汽车;因为担心人与人之间互相残杀,于是人类建立了国家,制定了法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正因如此,我们才会说,趋利避害、避苦求乐乃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不要觉得有什么奇怪。然而,奇怪的是,无论在什么年代,这个世界上却总有一些人会去“自讨苦吃”。比方说,父母养孩子,那是十足的“亏本生意”:这孩子吃你的,喝你的,好不容易拉扯大了,却自个儿跑到天涯海角,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了。你说,这对父母“公平”吗?然而,可怜天下父母心,又有哪个父母不是一辈子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孩子奔波劳累?又有哪个父母会觉得养孩子吃亏后悔的?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父母把孩子装进自己的心里了,他们爱孩子——这就叫立场,父母的立场。又比方说,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有些人为了保家卫国而奔赴战场,即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有些人为了锻造大国重器而远赴沙漠戈壁,一生隐姓埋名,矢志不悔;即便是在和平年代里,有些人宁可冒着生命的危险,也要奔赴地震灾区,参加抗震救灾;有些人放着自己好好的物质生活不过,却跑到了大山和边疆,去帮助贫困的孩子读书。为什么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这些人把这个国家装进了自己的心里,他们爱中国——这就叫立场,中国人的立场。再比方说,2018年,喀什地区的财政收入56.3亿元,财政支出672亿元;和田地区的财政收入28亿元,财政支出435亿元;克州财政收入13.9亿元,财政支出181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占到全部财政支出的93%左右。即便是本地的那点财政收入,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兄弟省市投入的援建资金带来的——这可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而是年年如此。反过来看:2018年,上海市的全口径财政收入17600多亿元,然而留给上海本地的财力只有7000多亿元,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达到了10600多亿元——这可不是一年两年的情况,而是年年如此。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所谓效率与公平的视角来看待的话,那么这个问题事实上就是解释不清楚的——为什么上海要为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那么多的财力?为了所谓的公平吗?可是,究竟转移多少财力才算是公平的呢?1000亿元算不算公平?5000亿元算不算公平?事实上根本就讲不清楚。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转换一下视角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很可能就迎刃而解了——为什么上海将大部分财力转移支付给了祖国的中西部地区?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上海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上海,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命运共同体的一员。既然如此,只要祖国需要,只要能力允许,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所有能做的都要去做。这无关乎效率,也无关乎公平,只关乎立场。

的确如此,当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把这个伟大的国家装进自己心里的时候,那么为这个国家付出再多,牺牲再大,我们都不会觉得自己在吃苦,都会觉得一切理所当然——就像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又像孩子对自己的父母。如果说东部发达地区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的话,那么边疆的少数民族同样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比如说,此次暑假新疆之行,我来到了祖国最后一缕阳光落下的最西边境——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乌恰县吉根乡。柯尔克孜民族具有十分悠久的护边传统和爱国传统,他们常年巡逻在边境线的冰川高原,无怨无悔地为祖国守边护边,每一座毡房都是一个流动的哨所,每一个牧民就是一座活着的界碑。对于这些常年在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之巅爬冰卧雪、默默守边的柯尔克孜族护边员来说,他们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艰苦生活,又何尝不是因为他们也把这个国家装进了自己的心里呢?也许只有站在这样的角度,我们才能够真正明白,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度尽劫波,愈战愈勇,至今依然以强者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将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地装进了自己的心里,这就叫作立场。在我的理解中,立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根本的命题,它完全超越于公平和效率这对矛盾之上。所以说,这个世界上牵制效率的,甚至让我们流血牺牲的,从来就不是公平,而是立场——是你究竟爱着谁,是你究竟把多少人装进了自己的心里。

这才是我们共产党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最应该牢牢把握的根本出发点,那就是: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里,进一步坚定我们的人民立场。每位共产党员都应该问自己:我究竟爱着谁?我究竟把多少人装进了自己的心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究竟有没有把自己国家的老百姓都装进了自己的心里?我们完全理解:在这个市场经济的年代里,共产党人当然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这并没有错,因为信仰与生活本来就应该是统一的。我在这里真正想要说的是:除了自己之外,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理应把自己国家的老百姓也都装到自己的心里去。只要我们真正能够做到这点,那么不需要强制,也不需要激励,每个共产党员都会自然而然地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就是初心的力量,这就是立场的价值。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教授)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的生动体现

余 佶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以后,党中央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可以说,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的生动体现。

1.守初心、担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确定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目标。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的庄严承诺。他强调,在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党中央创新扶贫举措,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脱贫攻坚决心之大、规模之广、速度之快、影响之深,前所未有。2012年至2018年,全国有8239万人摆脱贫困,年均减贫1300多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村减少10.2万个,近80%的贫困村摆脱贫困;832个贫困县有一半摘帽。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

行百里者半九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眼下,距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有一年多时间,越是在此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这是党向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和向世界的减贫宣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将实现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伟大成就。

2.找差距抓落实,脱贫攻坚成效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脱贫攻坚要坚持实事求是,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1)科学设置脱贫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国民收入、社会消费水平、生活成本等各方面指标变化,多次上调国家扶贫标准。从80年代以卡路里计算得到的“吃饭线”作为国家贫困标准线,发展到目前实行的多维度扶贫标准,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要求,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就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这一系列标准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既涵盖整体要求,又把握区域和微观层面,具体到贫困地区、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与世界银行基于三个维度即收入/消费、受教育机会和水电等基本服务的衡量标准相比,我国扶贫指标综合考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减贫,既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生存贫困,又初步解决其发展贫困。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低于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货币标准,以及把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作为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不含水分,符合实际,成色十足,在国际上也是一个高标准,体现了我国的脱贫质量。

但考虑到我国的减贫规模、减贫成本、防止返贫等多个因素,这个目标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因此要坚持严格执行现行扶贫标准,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不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当前总的看,“两不愁”基本解决,“三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但是对群众的承诺必须坚持现行标准,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总之,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必须严格遵照党中央脱贫的要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不能降低扶贫标准,打折扣搞变通,也不能擅自拔高标准,提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

(2)精准实施脱贫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坚持政府主导,深化东西部协作,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模式,动员全社会力量扶贫济困,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统筹……这些经验铸就了“中国式减贫”,在人类减贫史上留下了鲜明的中国印记。中国在减贫事业中确保全国一盘棋,关键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机制优势也是中国减贫事业硕果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习近平指出,总结各地实践和扶贫探索,好路子好机制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

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这四个脱贫攻坚的核心问题,党中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开展建档立卡,摸准贫困底数;强化驻村帮扶,增强一线力量;实施“五个一批”,推进分类施策;强化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严把贫困退出关,确保脱贫质量。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进行调查研究。2015年以来,他先后主持召开6次脱贫攻坚座谈会,深入调研解决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在脱贫攻坚战收官倒计时阶段,从顶层设计上各项政策更加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贫困村和所在县乡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脱贫攻坚,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要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着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的特殊困难,着力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各项政策的倾斜力度。从政策措施上,从10个方面强化各项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举措,即: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全力推进就业扶贫,深入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加强生态扶贫,着力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强化综合性保障扶贫,开展贫困残疾人脱贫行动,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等。

脱贫攻坚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而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扶贫开发思路,在找差距、抓落实中找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子,下一番“绣花”功夫,体现了把初心使命变成脱贫攻坚战中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

3.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决定性战役,只有全党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打赢这场造福于民的伟大战役。

一是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直面党内存在的问题,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及时纠正脱贫攻坚中反映的干部作风问题,高度重视并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解决“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深化扶贫领域腐败专项治理。加强对一线扶贫干部关爱和保障,使基层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为贫困群众办实事上。

二是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首先是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在统筹协调上,加强和改善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加强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和科技等各个方面的支撑保障,动员全社会力量合力攻坚。其次是完善和落实抓党建促脱贫制度机制。“给钱给物,还要建个好支部。”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党员干部到脱贫攻坚的一线、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热实践中历练。推动乡村两级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再次是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贫困县摘帽后,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虽然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那时,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要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因此,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是一劳永逸,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起点、迈上现代化的新征程,必须有积小胜为大胜、久久为功的恒心和毅力。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教授)

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魏淑君

港澳回归祖国20余年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同时,也在深入实践中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一国两制”问题作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反复强调要坚定“一国两制”初心。学习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对于全面准确理解“一国两制”方针的涵义,把握“一国两制”实践的正确方向,稳妥应对和处理“一国两制”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一国两制”的提出首先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其生动的实践历程与国家改革开放40年同步,贯穿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变迁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但是当时解决台湾问题的条件并不成熟。1982年邓小平开启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序幕,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为继续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考虑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香港回归。用“一国两制”构想解决香港问题成为推动祖国统一进程的突破口。按照“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实现了和平回归。2017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一国两制”的提出首先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在中英谈判时期,我们旗帜鲜明提出主权问题不容讨论。香港回归后,我们更要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我国宪法的序言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宪法第四条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上述规定都表明我国实行的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基于这一宪法原则,港澳基本法都在序言中阐明了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国家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方针。两部基本法均规定了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是实行“一国两制”的基础,是实行“一国两制”的前提。

2.“一国两制”的实质是一套国家治理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作为直辖于中央政府的特别行政区,香港从回归之日起,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央政府依据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对港澳实行管治,与之相应的制度和体制得以确立。基本法及其确立的制度,归纳起来主要有: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特区依照全国人大授权依法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特区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特区实行行政主导的政治体制;中央依法直接行使对特区的管治权;等等。

在基本法规定的特区制度中,中央的权力与特区高度自治权并非截然分开。因为香港、澳门两个特区的高度自治权不是固有权力,而是来自中央的授权,中央权力才是本源性、全面性的,在授权之后,中央对授予特区的权力仍享有监督权。以香港特区的立法权为例。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立法权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香港基本法规定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享有立法权,这是高度自治权的重要体现,但是基本法同时明确规定了特区立法权源自全国人大的授权,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授权体现的是中央的权力。香港基本法第17条规定,特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征询其下属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后,如认为特区立法机关制定的任何法律不符合本法关于中央管理的事务及中央和香港特区关系的条款,可将有关法律发回,但不作修改。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回的法律立即失效。可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特区制定法律的备案权和发回权是其对特区行使的监督权,是一项实质性的权力。再如,香港基本法规定特区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香港基本法第158条规定,本法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特区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特区自治范围内的条款自行解释。但是,特区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如果需要对本法关于中央管理的事务或中央和特区关系的条款进行解释,而该条款的解释又影响到案件的判决,在对该案件作出不可上诉的终局判决前,应由特区终审法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有关条款作出解释,特区法院在引用该条款时,应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为准,但在此以前作出的判决不受影响。众所周知,香港基本法实施22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进行五次释法,均为对基本法有关具体条款在实施中产生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既是中央管治权的有效行使,也是对特区司法权的监督,体现的正是中央权力和特区高度自治权在依法治港中的有机结合。因此,“港人治港”不是中央不管,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也不是分权,是中央授予地方事务管理权。

可以看出,中央与港澳特区的关系,既体现出中央对地方行政区域管理的共性特征,也有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管理的特殊性。“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是中央对港澳实行的特殊的管理方式,依据宪法制定的两部基本法是“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法律化、制度化。因此,“一国两制”是在坚持国家管理共性原则下,创造性地提出了“主权统一而治权相对分离”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造模式,丰富了我国地方行政区域的管理制度,是国家治理结构的重大理论创新。

3.把握“一国两制”实践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一国两制”是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保持港澳繁荣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阐明了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一国两制”这一时代命题的含义和要求。

(1)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的“两点原则”:一是坚定不移,不会变、不动摇;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他提出严守正确处理特别行政区和中央关系的“三条底线”: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底线的触碰,都是决不能允许的。要求做到“三个有机结合”: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2)坚持依法治港治澳。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宪法法律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推进依法治港治澳。他多次强调宪法和基本法的关系,明确指出宪法是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法律渊源,基本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基本法律,宪法和基本法共同构成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要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强调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保障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依法保护港澳同胞利益。近年来,针对特区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中央都明确表态坚定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维护法治权威,并依法进行处置。中央依法治港治澳,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基本法的权威,就是维护了国家法律的权威。

(3)坚持爱国者为主体治港治澳。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用“爱祖国、爱香港”的标准界定了治港者的基本政治要求,提出了爱国者的三条标准,即尊重自己的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因此,坚持以爱国者为主体的管治团队来治理特区,是落实“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具有宪法和基本法的规范依据。2014年6月中央发布的《“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中,也将行政长官、主要官员、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各级法院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等在内的治港者都纳入爱国者范围。特区管治团队是包括行政、立法、司法特区政权机关的一个整体,共同履行实施“一国两制”的主体责任。其中,行政长官在管治团队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因为基本法从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和实际情况出发,规定了特区实行行政主导的政治体制。在特区政治体制中,行政长官相对于行政、立法、司法三个权力处于主导地位,且具有特区首长和特区政府首长的双重身份,对中央政府和特区双重负责,是联系中央与特区的纽带,是特区落实“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和基本法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对行政长官爱国爱港必须有更高的要求。中央一直强调要支持特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是为了确保“一国两治”在特区的顺利落实,推动特区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4)支持香港澳门在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中发挥新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香港、澳门同内地优势互补、一起发展的历程”。40年来,港澳同胞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的作用是开创性的、持续性的,也是深层次的、多领域的。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同胞和社会各界人士发挥的六大作用,包括投资兴业的龙头作用、市场经济的示范作用、体制改革的助推作用、双向开放的桥梁作用、先行先试的试点作用、城市管理的借鉴作用。他强调在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香港、澳门仍然具有特殊地位和独特优势,仍然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教授)

猜你喜欢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革命
永远的初心
论“不忘初心”
讲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故事
中国的出行革命
切实搞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中华家文化数字博物馆项目启动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恳谈会在京举办
争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排头兵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