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人书札 风光无限

2019-10-09肖伊绯

东方收藏 2019年8期
关键词:信札纸片藏家

肖伊绯

向来“物以稀为贵”,这个“稀”字,一方面是藏品存世量少,自然珍稀;另一方面则是指藏品类型独具个性,世所罕见。恰恰名人书札在存世量与个性方面,都符合收藏品市场的这条“铁律”。不必多言,名人笔下的一张小纸片,或题小诗一首,或写私信一封,或書便笺一张,或抄文稿一页,如今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2016年5月15日,中国嘉德春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拍卖专场中,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以2.07亿元竞得曾巩《局事帖》(图1)。曾巩这张仅124字的小纸片,实为他62岁那年写给同乡故人的一封信,距今已有上千年。这张小纸片不光年代久远、独具历史价值,名人墨迹的单字价格也因之被刷新,这封古老信札上的每个字作价竟达200万元之巨。将中国成语“一字千金”的神话,瞬间改写为“一字百万金”的新说。

曾巩《局事帖》总价过亿元,“一字百万金”的天价事件,曾一度刷爆各类媒体及微信朋友圈。如果说,这样的天价神话离普通藏家太远,有点遥不可及;那么,不妨把目光从遥远的南宋拉回到民国之后的名人书札中来。曾巩的《局事帖》拍毕几天,朱自清赠友人一首诗的小纸片,161万元成交(图2);冯友兰一件四平尺赠友人诗墨迹,47.15万元成交(图3);周作人一件小横披《书生本色》,一口气拍到184万元(图4)。有书法专家曾感叹,这三位学者固然声名显赫,但论其书法造诣在民国时期的书坛上根本排不上号,缘何随笔而书的片纸仍动辄数十万元至百万元作价,大有百思不得其解之疑问。其实,名人书札的收藏价值乃是文化、文学、美学、史学、社会学价值之综合体,并非纯粹的书法技艺之比拼;它们之所以屡创新高,乃是其价值综合体中任一价值打动藏家“芳心”即可,而并非只有一项“书法”可看。

就在书法专家们连呼“看不懂”时,2016年11月14日,中国嘉德秋拍又传出惊人消息。一通仅一页,1976年1月28日张爱玲致黄俊东的信札拍出了70万元的高价,加上佣金,成交总价达80.5万元(图5)。这虽不是什么“一字百万金”的天价,却也令人咋舌。须知张爱玲这通信札,不但年代并不久远(距今不过40余年时间),也根本谈不上什么“书法”价值——此信是用钢笔写在一张薄薄的“洋葱纸”上的,字迹是圆软整洁的“学生体”,毫无“笔法”可言。其字迹仅四行、总共才七十多个字的信札,也可谓“一字万金”了。

时至今日,名人书札的收藏价值已经“显山露水”,再创与屡创新高已经成为藏市“新常态”。无论看得懂还是看不懂,无论市场如何一次又一次地跌破眼镜,毋庸置疑的是,越来越多的收藏者与投资者开始跻身名人书札的集藏行列。那么,名人书札的收藏、投资和拍卖的未来趋势又是怎样的呢?作为收藏者、投资人又该如何规划与介入呢?

●  名人书札的全球化价值

事实上,名人书札的国际拍卖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扶摇直上;名人书札的收藏也一直是国际艺术品投资的常规项目。例如爱因斯坦写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关于原子弹的信,1987年在纽约苏富比拍出了22万美元;丘吉尔的七封情书,1994年在伦敦佳士得拍了7.68万英镑;尼克松的总统辞职信,1995年在伦敦苏富比拍了8.28万美元;肖邦给阿尔贝尔伯爵的信,在纽约苏富比拍了19万美元;哥伦布描写发现美洲大陆的信,1991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出了44万美元。从以上的拍卖记录可以看到,在国外名人书札收藏早已蔚然成风,而且备受追捧。

而在中国,名人书札的全球化价值也在凸显,名人书札拍卖也走过了二十余年的价值认同、回归与发展之路。在中国,名人信札拍卖始于1994年,当年翰海秋拍中有—册15通的徐悲鸿信札,估价10万元。平均每通约6000元,但没能拍出。10年之后,2004年1月,同样是翰海拍卖会,同样的10万元估价,仅3通徐氏信札竟以24.2万元拍出,每通均价突破8万元。中国名人书札的收藏与拍卖经过20世纪最后十年的沉淀与历练,在21世纪开启价值回归与跨越之旅。上述徐悲鸿信札拍卖正是这第一个十年历程的生动写照。

2002年,中国嘉德秋拍,“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最终以990万元成交,创下了当时中国古籍善本单项拍卖纪录(图6)。2005年,嘉德上海秋拍,郁达夫致王映霞8封情书以34万元高价成交。2008年,中国书店新年拍卖,晚清重臣骆秉章一封上奏给咸丰皇帝的奏折,经过一番激烈的竞拍,最终以30万元高调落槌。2012年5月13日,中国嘉德春拍,朱自清的楷书七言诗札以161万元高价成交;次日,赵之谦的信札9通又成功拍得120.75万元;6月18日,在嘉德四季第三十期拍卖会上,赵孟頫信札10通也以299万元拍出。在此之后,中国名人书札屡创新高,每件过百万元的成交价格时有出现,参拍者与收藏者也开始“见怪不怪”,不再“大惊小怪”了;收藏市场开始逐渐认可并接受步步走高的名人书札价值体系。

中国名人书札的收藏与拍卖在21世纪头一个十年,可谓风生水起、云开月明。名人书札收藏与投资的全球化价值体系在中国,正在经历逐步融合、同步发展、跨步飞跃。

●  名人信札的收藏要点

名人书札之所以价值不菲,且在拍场上屡创新高而备受追捧,究其原由,无非是名人本身在历史、文化、美学等方面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信札多为“随心所欲”,不带有任何表演性,是真性情的流露,是真实思想的表达,是真实人生的写照,更是真实历史的存根。

有专家指出,名人书札是“无心于书而书”,必定自然流畅、不事雕琢,这恰恰最能体现作者的真心境、真性情。而且,不少名人书札都与历史事件相关联,有的一通信札就包含一个故事,反映一个或若干个历史事件,有的书札本身就是重大历史过程的见证,历史价值可见一斑。

基于此,名人书札的收藏特别需要注意这些价值着力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四大因素。首先是名气,一般名气越大,价值越高;其次是年代,一般年代越久,价值越高;第三是书写的内容和题材,一般内容好、题材佳,价值就高;最后才是书法艺术,应重点选择用毛笔书写的信札,如果书法是精品,那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艺术品,市场价值当然也会更高。

上世纪90年代,名人书札在市场上价格过低,几乎没有赝品。而近十年来,由于名人书札价值逐步提升,开始出现大量赝品,对此,鉴别能力成为藏家的重要课题。鉴别方式可以从纸张的年代、书写的风格、落款的习惯等各个细节寻求验证。此外,对信札的鉴藏,还要特别关注写信者、收信者的个人信息,以及他们之间的交往关联,信札本身的内容等各个方面的历史信息,所有这些都必须要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要找到真实可靠、流传有序的传世品作参照物,必须用足够的时间去接触、熟悉和研究传世书札原件,要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地考察。其中最主要的是了解作者的文笔风格特征、书法用笔特点。这些作者的个性,是鉴赏的关键所在。还可到各博物馆、纪念馆看名人书札真品,更好地学会区分真伪。

总之,能否准确地鉴别名人书札真伪,归根到底还是“眼力”问题。所谓“眼力”就是鉴别真伪的能力。“眼力”来源于藏家的知识、经验与个人修养。因此,名人书札的藏家首先要学习有关知识,不断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还要过眼、过手、留意大量传世、存世的名人书札真品,提升自己对某些名人手迹与用笔习惯的经验值;最后,还要博通文史,经常与知名藏家、相关专家学习经验、充分交流,从中提炼出属于自己鉴赏能力基础的那部分个人修养来。

●  名人书札的价值展望

2009年5月31日在中国嘉德春拍上,一批陈独秀、梁启超、徐志摩等致胡適的信件,曾创下554.4万元人民币成交的惊人纪录(图7)。

胡适家族秘藏的这批信件,包括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13通27页、梁启超致胡适词稿及信札11通34页、徐志摩致胡适信札3通9页,从未对外公开。其中陈独秀致胡适信札由1920年直至1935年,长达十余年的信件中涉及1920年《新青年》独立办报事件、1920年上海学生罢课游行运动、胡适参加段祺瑞政府“善后会议”事件、陈独秀狱中出版文稿等,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在拍卖结果出来后,国家文物局对于其中“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按照成交价554.4万元行使国家优先购买权。这也是国家文物局首次根据拍卖后情况,使用国家优先购买权征集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

这场名人书札的世纪大拍,在当年引起轰动,创造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间最激动人心的名人书札拍卖纪录。业内人士及投资者纷纷预测,21世纪第二个十年还将迎来名人书札收藏与拍卖的高潮,名人书札的收藏与投资价值还将创造奇迹,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今看来,这一趋势初显,确已无可否认。

果不其然,2013年11月18日,中国嘉德秋拍再创名人书札成交纪录。一通陈独秀于1937年11月致陶亢德的信札,拍出了230万元的高价。而一通鲁迅于1934年6月8日致陶亢德的信札,虽仅一页,成交价竟达655万余元(图8)。鲁迅的这通信札,全文不过二百余字,每字均价3万元,是实实在在的“一字万金”。这在当时,确属名人书札成交价的新纪录。2015年12月的匡时秋拍,鲁迅所书一张约20×24厘米见方的小纸片,再次闪亮登场。这件上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佛经,立地杀人。鲁迅”的偈语纸片,加上落款总共不过20个字的小纸片,最终以304.75万元成交,又创下了每字均价15万元的新纪录(图9)。

可以想见,中国名人书札的收藏与投资,已经打开新的价值上升通道;其价值巅峰时代,正悄然来临。已走过二十年的中国名人书札拍卖与鉴藏,将从第一个十年与全球化价值体系逐步融合阶段与第二个十年的同步发展阶段中脱颖而出,昂首迎来这跨步飞跃的又一个黄金十年。

猜你喜欢

信札纸片藏家
收藏界的“绝后”之作
纸片也能托住水
旧时信札
名人书信拍卖为何逆势上扬?
讨厌体假日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汉江水墨石专题藏家通讯录
名人信札收藏热
酒泉藏家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