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仓院藏唐代铜镜所见之中日文化交流

2019-10-09高倩琳尹钊戴雪峰

东方收藏 2019年8期
关键词:铜镜琉璃纹饰

高倩琳 尹钊 戴雪峰

日本专事收藏珍贵文物的正仓院,是一座用桧木建造的木结构古建筑,经过历代的精心翻建(重建、再建)与维修,存世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古代日本征税以稻谷为主,存放稻谷的仓库称为正仓,此外,百姓纳税的内容还包括钱财、绢制品、铁制品等。以正仓为中心,与其他仓库一起形成的院落被称为正仓院。原先这是一个全国都有的普遍称呼,从奈良时代起,则分别属于日本的国家财政以及各级地方财政。东大寺正仓院功能除了存放纳税人交纳的钱粮外,还存放着许多珍宝。明治八年(1875),对其实行了专门的国有化管理,这个称谓就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流传至今。

正仓院原先的库房由北、南两仓组成,中有“板仓”连接,后来将其连接处亦改建成库房,名谓中仓。东大寺正仓院主要包括北、中、南三仓,其正仓的南北向长度为327米,东西向宽度为93米,地上高度有14米,另加地下高度24米。正仓院共存宝物九千余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一,圣武天皇时期(724—749,即盛唐开元天宝之际)的珍贵文物;其二,东大寺的镇寺之宝(主要是佛家经典);其三,公元7世纪至8世纪(相当于盛唐与中唐)的皇家档案。自隋大业三年(607)日本圣德太子派遣以小野妹子为遣隋使起,有唐一代的遣使共计16次之多,使团成员包括正使、副使、留学生、学间僧以及随员、水手等。日本遣唐使赴唐规模宏大,以第九次为例,正使大伴山守、副使藤原马养,共557人分乘四船;以第十次为例,正使多治比广、副使中臣名代,共594人分乘四船。遣使目的在于引进唐朝的典章制度和各种文物,遣唐使返国时,总有许多唐朝典籍和文物被带回。圣武天皇时期正处大唐顶峰的开元盛世,才使得最高档次的盛唐器物能被带往日本珍藏。木官泰彦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书中,一语中的地说道:“遣唐使表面上始终是为了敦睦邻谊,但实际上输入唐朝文化产品却是主要目的。”冥冥之中似有天意,先是盛唐精心制造出这些绝世宝物,再由日本仔细保存了1300多年。

正仓院收藏的珍贵唐镜得以流传至今,其所藏之珍稀唐镜主要源自《东大寺献物帐》,即日本“国家种种珍宝帐”,其中包括“御镜贰拾面”(被明确地载为圣武天皇之“御遣爱品”)。圣武天皇从神龟元年(724)登大位起,至天平胜宝元年(749),一共做了25年的皇帝;紧接着从天平胜宝元年(749)起,又做了8年太上皇。这个时期处在开元十二年(724)至天宝十五年(756),正是大唐盛世之巅的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其间有两次遣唐使返回日本:第一次,开元二十四年(736)吉备真备在赴唐19年后返国,有4条船共594人;第二次,天宝十三年(754)遣唐正使藤原清河与遣唐副使吉备真备在赴唐两年后返国。《东大寺献物帐》所载之大部分内容,应主要是这两次遣唐使带回日本的大唐极品。圣武太上皇驾崩于天平胜宝八年(756)的五月二日,经过七七四十九天“丧事”后的六月二十一日,光明皇太后将其丈夫生前所爱之遗物约620余件,全数“献纳”给东大寺收藏保存。当时,日本佛教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信徒”之一的天皇家族亦不例外地稱为“献纳”。这本光明皇太后的献纳目录即传世至今的《东大寺献物帐》,其卷首还有光明皇太后御制的“愿文”。《东大寺献物帐》及其账目中的许多大唐珍宝都被流传下来,由正仓院保存至今,已有1353年的漫长历史,真是让人肃然起敬、叹为观止。

正仓院作为日本皇室珍品宝库,创建于圣武天皇去世之后,光明皇后于天平胜宝八年(756) 六月二十一日,即圣武天皇七七忌辰时,将“国家珍宝种种玩好及御带牙笏刀剑兼书法乐器等入东大寺,供养卢舍那佛及诸佛菩萨一切贤圣”,这批珍贵遗物后来藏于东大寺大佛殿西北面的正仓院。虽有散失,但大都保留下来,成为当之无愧的古代瑰宝。

奈良时代为日本历史上文化极其发达的时代,政治上,大化改新以后文物制度完备;文化上,继承飞鸟时代,美术技艺纯熟。而同时代的唐朝,文化繁荣开放,为中日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正仓院中保存了许多唐代遗物,对研究唐朝文化的成就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奈良时代正是中日交往密切、日本着意汲取唐朝文化的时代,因此正仓院的遗物正是一批说明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凭证。

正仓院文物为皇室传世物品,具有特殊的价值,是考古发现所难以比拟的。“根据正仓院的遗物,可以系统地复原古代日本上层社会生活的场景,反映出唐朝与日本交流的深度与广度。而且,正仓院藏品中,还包括朝鲜半岛乃至中亚的器物。所以,对于研究古代东亚世界以及东西文化交流史,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文旨在以正仓院藏唐镜与同时代唐代所见铜镜为例,对其所反映之中日文化交流进行探讨。

●  中国古代早期的铜镜

我国古代铜镜起源于何时何地、由何人所造,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高去寻先生就曾在《评汉以前的古镜之研究并论“淮式”之时代问题》一文中感慨道:“我国古镜之起源问题尚属一谜。”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随着学者们对大量古文献的仔细研析,尤其是考古资料的新发现,铜镜起源之谜逐渐有了答案。河南安阳侯家庄西北冈1005号殷墓和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妇好墓中铜镜的发现,充分证明我国殷商时期就已有了青铜镜。但殷代以前是否已有铜镜了呢?这个问题在殷商铜镜出土数十年后有了答案: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中发掘出一面素镜;时隔一年,又在青海贵南县齐家文化墓葬尕马台25号墓发掘出土了另一面七角星纹镜。这两处重大发现将中国铜镜铸造的历史追溯到了距今4000年前,即齐家文化时期,齐家文化铜镜也就成了我国至今发现的制作最早的铜镜。而唐代正是铜镜最辉煌的时代,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时期的铜镜。

●  正仓院所藏铜镜

黄金琉璃背十二菱镜(图1),这是一面琉璃镜传世品。此镜用银锡合金制成,纹饰面以金丝分隔,组成了有31个空间的花卉图案,分别以中黄、浅棕、淡绿与深绿等四种颜色的琉璃填充烧制。

金银平脱花鸟葵花镜(图2),此镜纹饰用金银平脱方法制作,展示了一派鸟语花香的景象。

镶嵌螺钿莲花葵花镜(图3),整个纹饰由玉石、青金石、贝壳、琥珀组成,色彩艳丽,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螺钿花卉禽鸟背圆镜(图4),螺钿镜的花卉主纹皆是莲花,红色居多,一派喜庆之气。图案突出莲花,佛门禅意浓重。

螺钿花卉禽鸟背八葵镜(图5),此镜纹饰满饰花卉红(琥珀)白(贝壳)相间,在近边缘处的禽鸟为绶带鸟,绚丽多彩。

狻猊葡萄方镜(图6),此镜纹饰采用高浮雕技法制作,极为精美。

禽兽花枝背圆镜(图7),直径47.2厘米,是唐镜中的巨无霸,内区主纹饰系孔雀与鸳鸯,外区主纹饰为鸾凤与雄狮。

双鹦鹉背八葵镜(图8),此镜与图2、图5镜同样命运。在宽喜二年(1230)遭遇劫难,破碎成45块,亦是在明治年间被修复,只是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疤痕。这面铜镜非常珍贵,在日本《东大寺献物帐》中所记载的宝物,曾发生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公元1230年(即南宋绍定三年),日本镰仓前期后堀河天皇宽喜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夜,在奈良东大寺发生了一件震惊日本朝野的弥天大案:有窃贼进东大寺的藏宝库房——正仓院,偷走了8面稀世唐镜。因为无人敢收下这批太过贵重的赃物,窃贼竟然将其全部敲碎。事后,唐镜虽被全部追回,却已只是一堆残破的碎片,最终有4面修复完成,还有4面再也不能还原。其中这面大尺寸双鹦鹉镜即在此劫难之中,全镜碎成45片后,虽已经修复,却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疤痕,但仍然作为国宝收藏于正仓院。

双龙交颈背八卦镜(图9),直径31.7厘米,此双龙交颈大镜在唐朝也是比较少见的。

●  正仓院藏唐镜与国内唐镜对比

正仓院收藏的唐镜和国内的唐镜经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在图案、工艺特征上,都是一致的。

图1的黄金琉璃背十二菱镜,有些人认为这样的琉璃镜是唯一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在国内很多。而至于琉璃镜,在1955年西安小土门村47号唐墓就出土了一面琉璃镜。唐代诗人白居易《答尉迟少监水阁重宴》的诗文:“水轩平写琉璃镜,草岸斜铺翡翠茵。”说明在唐代就已经很熟悉琉璃镜了。

图2中的金银平脱花鸟葵花镜的工艺水平也是唐代工艺的辉煌之处,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金银平脱鸾鸟衔绶镜(图10)同样保持了高超的水平。

图3镶嵌螺钿莲花葵花镜、图4螺钿花卉禽鸟背圆镜、图5螺钿花卉禽鸟背八葵镜的螺钿技艺在我国博物馆内收藏的铜镜中都可以找到这样精美的工艺,如图11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镶嵌螺钿人物花鸟镜的图案。纹饰用螺钿镶嵌成一幅图画。画中两老翁坐于树前,左侧一人弹阮,右侧一人持杯欲饮,前置一壶一樽,后有一侍女捧物侍立。树下蹲坐一犬,两侧鹦鹉展翅。树梢上饰对称四鸟,小鸟立于枝头,大鸟振翅于树梢。下有一只鹭鸶和三只小鸟,其间点缀草石落叶。

镶嵌螺钿青铜镜是唐代著名的工艺珍品,例如图12是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镶嵌螺钿云龙纹镜。圆钮。主题纹饰为一龙,龙首衔钮,体躯弯曲而上,前肢一伸一曲,二后肢與龙首相交。龙周围饰流云纹,使之有腾云驾雾之感。背鳍、腹甲、鳞甲、肘毛刻画精细。

图6的狻猊葡萄方镜的图案是唐代这一类铜镜的典型,如图13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狻猊葡萄镜。内区饰以狻猊和缠枝葡萄纹。外区为鸟雀、蝴蝶、狻猊配以缠枝葡萄。缘饰重瓣花纹一周。再如图14上海博物馆藏狻猊葡萄镜,狻猊钮,内区有八只狻猊作各种姿态,隙间饰葡萄纹。外区有飞禽七只、狻猊三对,上下饰葡萄及枝叶纹。镜缘饰重瓣花。此镜纹饰交错,极其精奇富丽。这类大量的唐镜图案都与图6雷同。

图7的禽兽花枝背圆镜中的图案都在唐镜中出现,如图15张铁山先生藏孔雀开屏莲花镜中的孔雀、图16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双鹊立狮吉字镜中的狮子。

至于图8的双鹦鹉背八葵镜中的图案与图17上海止水阁藏唐代双鹦鹉镜大小图案都基本一致。

至于图9双龙交颈背八卦镜的图案的形象在国内唐代铜镜上很多。如图18台北出版的《故宫铜镜特展图示》中唐双龙镜中的双龙形象。

从上可知,正仓院所藏唐代青铜镜与国内唐代铜镜在图案、制作工艺等方面都是一致的,并且根据我国和日本的史料记载,可以看到正仓院收藏的这些精美的青铜镜应该是当时日本使者来到中国带回去的精品。作为日本奈良时代铜镜的代表,充分反映了唐代中国与日本的交流。

猜你喜欢

铜镜琉璃纹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善思篇之瓷艺·琉璃彩作品
蜡染的纹饰探讨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流光溢彩,淬琉璃七彩之花
玩转古铜镜收藏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铜镜
琉璃的精工之美
古代的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