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泉青瓷的断代及其鼎盛期成因问题

2019-10-09周凯徐卫

东方收藏 2019年8期
关键词:龙泉窑釉面青釉

周凯 徐卫

●  开头的话

龙泉窑,因其窑址发现于浙江龙泉而得名,核心区域主要分布在瓯江流域的上游地区。同时,位于瓯江中下游两岸的丽水、金华地区,以及沿闽江流域的福建北部地区乃至东南亚等国均有一些发现,窑址数量达600余处之多。入宋以来,便是古代制瓷史上烧造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窑口,被誉为宋代八大窑系之一,是江南地区继越窑衰败之后迅速崛起的主要窑口,其生产的龙泉青瓷更是遍及世界各地,享誉海内外。学术界一直以来对龙泉窑的研究如火如荼、争论不休。譬如,以往对于该窑口的创烧年代就存在争议。早在解放前,考古界泰斗陈万里先生就专门针对龙泉窑的部分窑址进行初步调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省文管会对龙泉当地窑址进行了反复的调查发掘,由此开始了龙泉窑考古发掘的序幕。近些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多方技术力量对龙泉地区的窑址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古发掘。从近些年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庆元县黄坛窑址的发掘,解开了龙泉窑创烧之谜。龙泉窑创烧于唐中晚期,在南宋时期达到制瓷顶峰,明代中期开始衰败,清代中叶一度停烧,而后民国开始了复烧,烧造歷史连绵千余年。笔者经多年对龙泉窑的系统研究,结合部分发掘资料,大致对龙泉窑各时期的器物特征作一梳理,并就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鼎盛的成因及影响展开论述。

●  部分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龙泉窑窑址的逐步发掘,以及在拍卖会市场上龙泉青瓷的崛起,特别是南宋时期龙泉青瓷产品多了起来,得以让世人观摩、熟知。近期,在位于上海中心大厦内的上宝滙展览馆,就举办了这么一场南宋龙泉窑青瓷特展,展品多是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现举例部分并予以描述:

图1、南宋龙泉窑胆瓶,通高14厘米,直口,长直颈,鼓腹,圈足略外撇,通体施青色釉,釉层丰厚伴有开片,紫口铁足,胎呈灰色,薄如纸。

图2、南宋龙泉窑青釉长颈瓶,通高20厘米,敛口,直颈,脖颈粗壮,垂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釉层较厚,圈足底端露胎,胎质灰。

图3、南宋龙泉窑青釉玉壶春瓶,通高26厘米,口沿外撇,束颈,溜肩,垂鼓腹,圈足较浅,通体施青釉,釉层厚,仅足端底部露胎,胎质灰。

图4、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凤耳瓶,通高17.5厘米,盘口,直颈,折肩,圆筒形腹,颈部两侧对称贴塑一对凤纹耳,通体施青色釉,釉面乳浊,仅足端一圈刮釉露胎,胎质致密,呈色灰白,胎釉结合较好。

图5、南宋龙泉窑粉青釉摩羯耳盘口瓶,通高18厘米,盘口,长直颈,折肩,直筒腹,圈足,颈部双侧对称贴塑摩羯纹耳一对,通体施青色釉,釉面乳浊,胎骨细腻。

图6、南宋龙泉窑贯耳瓶,通高21.5厘米,敛口圆唇,颈向内缩,鼓腹渐收,圈足,颈部两侧贴饰一对贯耳,外形敦实,曲线流畅,通体施青色釉,仅外底心露胎,釉面浑厚乳浊。

图7、南宋龙泉窑青釉葫芦瓶,通高17.5厘米,直口、短直颈,溜肩,腹呈两级葫芦状,由两截黏合而成,通体施青色釉,釉色青翠,仅圈足底端刮釉露胎,胎质灰白。

图8、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贯耳瓶,通高17厘米,撇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颈部凸起弦纹四道,两侧对称粘饰双耳,腹部阴刻弦纹两道,通体施青色釉,釉面乳浊,釉色青翠。

图9、南宋龙泉窑双鱼洗,口径13.5厘米,敞口,平沿,弧腹,圈足,腹外壁饰莲瓣纹,内底心模印粘塑双鱼,通体施青色釉,圈足底端露胎,胎呈灰色,致密坚硬。

图10、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弦纹瓶,通高17.5厘米,盘口,细长颈,颈部中间饰凸起弦纹一道,折肩,鼓腹,圈足,上腹饰三道弦纹,通体施青色釉,釉面乳浊并有开片,胎质灰白。

图11、南宋龙泉窑青釉南瓜形水注,通高6.5厘米,束口,内敛外侈,扁圆腹,器身捏塑成八瓣南瓜形,肩部一侧附一短流,对称另一侧附一宽带状弯把连接腹部,通体施青色釉,釉层较厚,仅圈足底端露胎,胎质灰白致密。

图12、南宋龙泉窑青釉纸槌瓶,通高17.5厘米,盘口,直颈,折肩,筒形腹,上腹饰弦纹一道,腹部渐收,圈足,通体施青色釉,釉面浑厚乳浊,胎质灰白坚硬。

图13、南宋龙泉窑青釉贯耳瓶,通高19厘米,直口,长颈,颈部顶端对称贴有一双管状双耳,鼓腹,圈足,通体施青色釉,釉层厚,素面无纹,胎质灰白,烧结程度较好。

图14、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瓜棱瓶,通高17.5厘米,撇口,束颈,通体模制瓜棱形,两半黏合而成,腹部由凹凸弧线组成似长圆瓜棱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通体施青色釉,胎质灰白细腻。

图15、南宋龙泉窑四方净水瓶,通高13厘米,方口,方唇,细长颈,颈至腹横截面都呈方形,方足,釉色泛青,晶莹润泽,方口内及器外全施釉,仅外底露胎。

图16、南宋龙泉窑黄釉象钮盖罐,通高13.5厘米(含盖),子母口,短直颈,斜肩,垂腹,圈足,盖为圆形,上捏塑一象,胎质灰白坚硬,烧结程度高,通体施青黄色釉。

图17、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口径14厘米,侈口,平沿,束颈,溜肩,肩部饰弦纹一周,扁圆腹,腹底下为圜底,并置三足,足底不及釉,通体施青色釉,釉层较厚,胎质呈色灰白,坚硬。

图18、南宋龙泉窑青釉弦纹炉,口径15厘米,平沿内折,筒形直腹渐收,外壁饰九道弦纹,下承三如意纹足,内外通施青釉,釉层丰厚,仅圈足底端刮釉露胎,胎质灰白细腻。

图19、南宋龙泉窑黄釉五管盘,口径15厘米,平沿内折,直腹,圈足,内底均匀竖立五个等高的细长小管,通体施黄色釉,釉层较厚,胎质灰白、致密。

图20、南宋龙泉窑青釉簋式炉,口径8厘米,敞口,束颈,圆腹,下承圈足,颈部两侧附一对口衔半环的龙首为耳,通体施青色釉,釉层丰厚,圈足底端刮釉露台,胎呈色灰白。

图21、南宋龙泉窑青釉双耳兽足炉,通高8厘米,盘口,直颈,扁圆腹,上腹饰一圈弦纹,口沿两侧各贴塑一龙首为耳,并连接至腹部,三兽面足,通体施青色釉,外底露胎,胎质灰白。

图22、南宋龙泉窑青釉八卦纹兽足炉,口径7.2厘米,口沿外撇,两侧对称贴塑回形耳,筒形腹,腹部一周饰八卦纹,三兽面足,通体饰青色釉,釉层较厚。

图23、南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通高25.5厘米,圆口,短直颈,折肩,方形腹,圈足,外壁四角各凸起横线纹为饰,通体施青釉,釉层肥润如脂,胎质灰白,细腻。

●  龙泉青瓷各时期特征阐述

根据龙泉青瓷各时期的胎、釉、造型、纹饰、装烧工艺等特征来看,我们可以大致以考古类型学的角度将每一时期器物的特征作一概括:

唐至北宋:唐代产品尚没有自己的风格,受越窑的影响较大,器型、纹饰还有装烧工艺两者基本一致,产品主要有碗、盘、执壶、熏炉、瓶等。北宋早、中期胎质较粗,圈足高,釉面薄而光洁,外底心大多满釉,采用泥点加垫圈支烧。北宋晚期厚胎薄釉,胎体明显比前期厚,圈足也变得宽矮而挖足较浅,碗类器物口沿以外撇为主,圈足相对显小,普遍双面装饰,内外壁繁复地刻划花草纹间以点、线状篦纹或弧线纹,外壁常饰折扇纹,纹饰题材有蕉叶、卷草、莲瓣、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产品除之前的器型外,还有专供陪葬的多管瓶、长颈盘口壶等。到了后期出现了黏土类垫饼填烧,外底内露胎不施釉。学术界通常将这一时期的产品称为“淡青釉”青瓷。

南宋:根据胎色的不同,可以分为白胎龙泉和黑胎龙泉两路,白胎龙泉又可区分为厚胎薄釉和薄胎厚釉两种产品,而黑胎龙泉则都是厚釉产品,釉层多开片,并有紫口铁足现象。其中,白胎龙泉的薄釉产品胎壁相比北宋时期厚,胎色灰白,胎质更加致密坚实,釉层薄而透明,泛青绿色为主,泛黄者亦有,碗、盘类产品多深腹,口沿通常做成花口造型,多在内壁单面刻划花,有的用S形复线将内壁分成4到6格,多为5格。纹饰图案较前期略有不同,有莲花、荷叶、云纹、禽鸟纹等等,刻、划并用,以刻为主,有的碗盘内底有“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图章式字样,采用垫饼填于外底心烧制,有部分高档器物釉面泛粉青色,用垫饼托烧外底心满釉,圈足底端刮釉规整。

元代:早期延续南宋时期风格,元代产品相比南宋时期造型硕大浑厚,器型多为大盘大碗、双鱼洗、蔗段洗、镂空器座、菊纹盖罐、高足杯、吉字瓶、八卦炉等。碗盘类底足较前朝高,腹壁圆弧,挖足较深,有的外底中心呈乳突点凸起,普遍采用刻、划、贴、镂、印、雕塑、露胎贴花、褐彩等工艺。元代通常为胎装饰,从早期的阴式纹样发展到阳式纹样,再发展至贴花,最后为露胎贴花。此外,蒙古八思巴文出现在碗盘等器身上。一些器物由于胎体过于厚重,特别是大盘一类,开始普遍采用外底托烧方式,外底心有一圈刮釉露胎,呈赭紅色。多数器物匣钵单间装烧,有一些则采用砂圈叠烧,内底有一圈露胎的酱黄色涩圈。

明代:胎体厚重,呈色灰白或灰色。大多器物釉层较薄,只施一次釉,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少数厚釉者釉色深,有玉质感,釉色多青绿、豆青色,也有部分泛黄色。常见器物包括碗、盘、洗、高足杯、福寿瓶、缸、凤尾尊、爵杯、鼓凳、人物塑像和文房用品等,并多数带有装饰,手法有戳印、刻花、剔地刻花、雕塑、镂空。纹饰除常规的花卉纹、鼓钉纹、八卦纹等以外,部分碗、盘口沿内外壁饰有回纹,内壁戳印有人物故事等图案、文字装饰开始出现,晚期则流行锦地纹,纹饰密集。一般碗、盘等圈足较小者,外底刮釉托烧,中间留一圆圈点釉,大型器物仍然是足端垫烧工艺。

清代:以陈设用瓷居多,产品有瓶、盘、缸、壶、炉、笔筒、帽筒、灯、高足的茶盏等,纹饰为花卉、瑞兽、云纹、蕉叶纹、八卦纹比较多见,釉面呈色青中泛黄或泛灰,釉层薄多开片,玻璃质感强,装饰手法多刻划花、贴塑、镂空等,采用明火裸烧为多。

●  龙泉青瓷顶峰阶段的成因

以上,笔者已就龙泉青瓷各时期的器物各方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值得商榷的是,南宋多为薄胎厚釉的产品,釉面浑厚乳浊,鲜有纹饰,而且制作工艺上较其他时期规整、庄重,与其他时期生产的青瓷风格截然不同。北宋中期以后,由于王安石变法的负面影响,专供宋室皇家的越窑青瓷衰败,致使其他窑口得以迅速发展。《坦斋笔衡》:“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该文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北宋中晚期,龙泉窑已经与汝窑、官窑、耀州窑等一同作为皇家的御用贡瓷了,只不过相比之下,龙泉青瓷胎质显得粗厚。又见庄绰的《鸡肋编》记载:“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需索,益加工巧。”据考证,庄绰曾在包括浙江在内的南北各地郡县做过官,交游甚广,见闻颇丰,因此文中的记载还是相对可靠的。靖康之难后,徽、钦二帝被俘,北方沦陷,宋室南渡,进而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至浙江地区。显然,这时期诸如汝窑、耀州窑、定窑等北方著名窑口皆因战乱而损毁停烧,这些北方的窑工也会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迁而来,带来了较为先进的中原制瓷技术。最为显著的是,此时的胎掺入了适量比例的紫金土,攻克了当时汝窑烧造釉熟胎不熟的难题,瓷土中掺入紫金土,使胎质的铁含量增多,硬度发生了质的飞跃,因而胎壁变薄、釉层变厚,甚至在部分窑址中发现了支钉窑具。由此推断,这类产品似乎是当时效仿汝窑、官窑而生产的,我们拿这类薄胎厚釉的黑胎青瓷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相比较,发现烧造温度比南宋官窑高,釉面深,玻璃质感更强,从胎来看,也更为细腻致密。正如南宋《云麓漫钞》记载:“今处之龙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厚釉的出现让南宋龙泉青瓷产品更加注重造型变化,它那如凝脂般堪比美玉的质感,深受南宋皇室之喜爱,正因为南宋龙泉青瓷突破了薄胎、厚釉这两个青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融合了以往制瓷工艺之精华,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顶峰。我们从器物造型上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龙泉青瓷大部分都是仿造传统礼器的造型,这怎么能和当时最高统治阶级的南宋皇室没有关联呢?我想,这就是南宋龙泉青瓷最为直观的历史地位,实至名归。元代,虽然早期风格与南宋时期相差无异,但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北迁,此时的龙泉青瓷被统治阶层更多地赋予了出口海外贸易的功能,大批量的生产和外销,从纯粹的釉装饰变成了后期的胎装饰,而且因为大批量生产,纹饰也显得模糊不清了许多,质量下降明显。

●  结束语

明以后,曾一度出现龙泉官器一说,但随着景德镇御窑厂制瓷中心的确立,白地青花瓷逐渐取代了诸如龙泉青瓷一类的青瓷产品,致使其逐渐偏离了瓷器的主流地位,黯然失色。1949年后,在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号召下,龙泉青瓷再一次燃起了属于它的窑火,至今依然焕发着生机和活力,与过去遥相呼应着。

近年来,随着世人对龙泉窑愈发深入的研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譬如,哥窑的出处问题;明代龙泉青瓷作为官器的时间下限问题等,都有待大家进一步仔细研究。

猜你喜欢

龙泉窑釉面青釉
简述明末清初过渡期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工艺特点及其成因
浅谈宋瓷
提高全抛釉瓷砖釉面硬度的研究
浅谈日用陶瓷小膜花纸装饰的常见问题和应对措施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一种陶瓷釉配方的调试方法
浅谈毡包青釉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